通背拳
又称“通臂拳”。“通”指通达;“背”指人之脊背。此拳讲求以“腰背发力,放长击韵,通肩达臂”,故名通背拳。因该拳大多强调以猿背取势,也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近代以来,繁衍产生了众多流派,如五行通背、六合通背、五猴通背、活叶通臂、劈挂通臂、少林通臂、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
通臂拳之始源,无可考。唯据修剑痴拳谱记载,清末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传授此拳。始称“祁家门”,后称“通背”,亦称“老祁派”。祁信传其子祁太昌和弟子涿州人陈庆;祁太昌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称作“少祁派”。老派动作古朴劲遒;少派动作精巧、舒柔。继陈庆之后,对通背拳的传习和发展较有影响的有:王占春、王荣标、张策、修剑痴等人。修集前人之大成,结合自己的潜心体验,从理论的高度概括出“论势”、“论法”、“论理”等论说留与后世,是目前研究通背拳极为宝贵的资料。
通背拳的动作要求:头顶、项领、前空、后丰、虚胸、凹肚、探背、松肩、长臂、合肘、活腕、腿曲、三折(身折、臂折、腿折)、九扣(指扣、腕扣、肘扣、肩扣、胸扣、腰扣、胯扣、膝扣、足扣)。有手背似铁、腕活如绵、臂似皮鞭、肘如环、肩如风轮、背如蜗牛、胸如空洞、身似弓、腰似蛇行、胯似乎奔马、膝似寒鸡、脚似钻之说。此外还有神似猿、目若鹰、大似鹏、轻如燕、凶似狮、稳如鹤、捷如鹞、灵似猫等以形喻势的比拟与要求。其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讲求掤拒拿拦,圈揽抅劫、削摩拨扇;步法以行步、散布、连环步、转环等为主,讲求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进退激彻;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法讲求粘、连、挨、贴、吸、化、省、懈;劲法讲求冷急脆、灵活妙、绵软巧、轻速捷;眼法讲求观察阅览、顾盼窥视;心法讲求精气意力、参详略策、晓悟思慎;用法讲求引诱讵诈、聚神惊吓、伸缩往来、起落收放。在锻炼法则上还有“五护”(即护首、护肘、护心、护肾、护股),“八断”(即动、静、虚、实、刚、柔、急、缓),“势法理”,“七操”,“五十六字”,“十八通串”,“十二要”等论说。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通背掌、通背功、猿鹏奇势、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掌、云流棍、白猿棍、白猿单刀、白猿双刀、白猿枪、白猿剑等。
通背拳不取猿猴等动物的形象,而是揣摩其特长造拳取势。猿猴能舒肢展臂,伸缩弄长,放长击远,故有“猿猴闪身”、“猿猴入洞”等动作;鹰能振翅扶摇,故有“大鹏展翅”、“黄鹰探爪”之势;鹤喜独步伫立,故有“立鹤舒项”之容;猫有灵活机敏之能,故有“灵猫捕鼠”之形。其风格特点表现为:腰背发力,放长击远;探背松肩,臂如皮鞭;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肚虚胸,拧腰切髖;大开密合,击拍响亮;拈衣发劲,刚后复柔;步内含腿,劲势不断;猿目鹰神,意气贯穿。
此拳种主要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吉林、安徽等地。
通臂拳强调技击,讲究手眼身法步。初学先操'吊袋'一式,再辅以各项基本功,如'活臂法'、'活腰法'、'活胯法'、'活膝法'等等,后从'圈手'、'掸手'、'斩手'逐步开始单操手的练习,前辈云'入门先习圈掸斩'。
手法有108种单操方法,分别从势法、劲法、用法三个方面训练每一单式,学人必须在熟练掌握势法之后,老师才酌情为其讲解劲法和用法,以成初级技击。再经连手的训练,达到比武动手的水平。
眼法是辅助手法进攻的必要方法,在单操手和连手中有专门的训练要求,同时眼法在手法与身法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祁家通臂拳中很多手法的使用秘诀是'一看对方就倒了',故不可不详察。
身法是劲法的基础,没有身法的发招,即便有力量也是'本力'而非'功力',在群战中以一敌众容易造成力不从心或体力透支。单操手中的劲法训练,实际就是身法路线的强化,连手中由于招法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依靠身法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加大了身法的作用。
法的范围包括既广泛又具体,首先是具体每一单式中与招相配合的法,即为招手所创造的条件。深层次上,在比武动手中有主动进攻的'醒门过步法',防守反击的'懈门惊赫'法,还有贯穿醒懈的'收神惊赫'等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极强的实战理论与方法,也是过去先辈们实为珍宝,绝不轻传的技击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