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刘莲:妈妈的好时代

妈妈的好时代

 

刘莲作品系列
江南水乡
微雨江南。漫步在冗长的雨巷,雨水濡湿我三秋的情怀。美丽的心情,沿着墨香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化为墨色的伤感,与流水一起,潺潺了我悠悠的思绪。
刘莲作品系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妈妈出生在美丽的微山湖畔。
  妈妈最喜欢在湖边玩耍。夏天,湖里荷花红艳映日,折一片荷叶,遮住骄阳,采一朵荷花,映红脸庞。初秋,芦花飞舞,芦苇荡漾……湖水里有很多好吃的,荸荠、菱角甜甜脆脆,四个鼻孔的大鲤鱼炖出来特别香。
  妈妈说,她最喜欢芦苇在水中亭亭玉立的样子,风吹过来,它温柔摇动,水流过去,它静听水声。
  然而生活是艰苦而残酷的。大多数时候,妈妈去湖边不是去玩耍,而是要割芦苇,编席子。
  那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光靠下地干活挣工分,远远不够一家人的吃喝,妈妈就和姐妹们一起,给队里编苇席,那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工分,多分些粮食。
  妈妈首先要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然后再破篾片,就是将一整根芦苇劈开成粗细均匀的篾片;这样编织出的苇席才能平整、不凹席心、不翘角。破篾后,还要把篾片浸水一夜,然后开始碾压。把经过充分浸泡的苇篾批,铺在硬而平整的碡场上,用石头碡来回地压,其中要翻两次,直到把苇篾压得像皮子一样,然后就是编制苇席。
  这些活计,妈妈在姐妹们中,都是做的最好的一个。到现在妈妈年近七十,还能用废弃的打包带,给我们编制小框子小提篮,所有见到的人都问,在哪儿买的这么漂亮啊?
  编好苇席,还要到三十公里之外的县城收购站去送。那时候没有拖拉机和汽车,最好的运输工具是地排车。很多时候,妈妈拉着湿漉漉的一大车苇席要走大半夜的路,才能在凌晨到达收购站,尽早排队通过验收,交上苇席,然后再拉着地排车赶回家。
  闲暇时候,妈妈帮姥爷烤烟叶,卷烟卖。生产队里的活,当然也不能落下。
  从七八岁能开始干活,到出嫁之前,小小的姑娘,就这样在各种辛劳中度过。尽管妈妈是这样的努力,姥姥家的日子也并没有好多少,吃不上饭的时候多得是。那时候女孩很少有上学的,但姥姥姥爷怕孩子们都成了“睁眼瞎”,家里来个信都得找别人给念,于是节衣缩食让看起来最聪明漂亮的二姨上了学。二姨也很争气,在学校学习很好。妈妈却一天学也没捞着上,当时委屈地直掉眼泪,到现在提起来,还是遗憾的很。
  妈妈九岁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草根和树皮,以及能吃的野菜都很难找到,大多时候,全家人只能干饿着。我那漂亮又聪明又有上学机会的二姨,因为挨饿头晕,在下雨天放学回来的路上,掉进水沟,没能挣扎上来……
  二姨的夭折,是姥姥姥爷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妈妈至今提起就伤心感慨的话题:人这一辈子,吃饱饭最重要,那时候你二姨要是能吃饱饭,也不至于……
  吃饱饭,过好日子,成了妈妈当年唯一的追求和理想。
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是妈妈的成长过程。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力薄弱,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人民的生活,大多数都跟姥姥家的水平一样,大家都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同样也都跟妈妈一样,盼望着过好日子。
  
    二
七十年代初,妈妈二十二岁,遇到了爸爸。那时爸爸在部队服役,探亲时与妈妈见了面。本来就英俊的爸爸,一身军装的飒爽英姿,让妈妈很快就嫁入了我们家。
  我们家世代书香门第,但爷爷当时是被打成了“臭老九”,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收入。妈妈嫁过来,仍然要面对缺吃少穿的现实。我爸爸只上了三年级,在参军之前,一直帮家里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两个姑姑跟妈妈一样,一天学都没捞着上,家里只有二叔和三叔上学。这固然有重男轻女的元素在里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生活的艰难。
我们家离湖边很远,不用编席,妈妈过门后,爸爸在部队服役,她就和姑姑们一起在生产队劳动。
  当时,我的老奶奶,也就是爷爷的妈妈还活着,爷爷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老奶奶成天身体不好,爷爷的弟弟也是病病歪歪。连吃都吃不上的年代,哪有钱看病呢?妈妈只好每天做点稀粥给他们送去,可奶奶说这是浪费粮食!妈妈只好背着奶奶给他们送。
  可是他们都还是病饿而死。
  妈妈每当说起这个事情,都会难过地流下眼泪,一方面因为奶奶的狠心,不给治病也不给饭吃,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确是困难啊!家里的粮食是有限的,奶奶也是想先顾着自己的孩子,毕竟谁不吃饭都会被饿死的!
  其实妈妈也饿,但奶奶控制粮食很严格,所有的吃食,都锁在一个柜子里,钥匙从不离身。妈妈在家里吃不饱,在地里干着活很快就饿了,自己就找各种方法弄一口吃的,野菜、野果,总之能入口的,都成为妈妈的腹中之物。
  人饿极了,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那时候队里很多人,会趁晚上去生产队地里偷一些地瓜什么的,拿回家吃。妈妈却从不去。妈妈说她害怕,一旦被人认出来,多丢人啊!要是传到娘家,传到爸爸部队上,就没脸活着了。
即使嫁为人妇,妈妈还是没能实现“吃饱饭”的愿望。
刘莲作品系列
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末。那时候,爸爸也从部队复员回来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八十年代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农村开始分地了。
  然而在分地的同时,奶奶就勒令妈妈和爸爸带着幼小的我,分家单过。
  妈妈说当时奶奶给了一箢子杂粮,就分了家。分给我家的三间房子,连院墙和大门都没有。妈妈在新家做第一顿饭时,发现没有菜板也没有桌子,着急忙慌地,把门口不知道谁扔在那里的砍树后留下的树墩子的平面,洗洗刷刷后当成了菜板。于是这个“菜板”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陪伴了我们好几年。妈妈平时用它切菜,过年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面板,我们在上面和面包饺子。这个放在现在根本不能想象的场景,却真真实实地存在过。
  我的妹妹们,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相继出生了。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难倒妈妈,只是她更加忙了。
  爸爸复员回家后,在大队里当书记。农村刚刚分地,各种工作需要处理,家里的事情,爸爸很少管,妈妈一力承担了家里和地里的所有活计,闲暇时候,妈妈学会了理发和裁剪,免费给周围邻居理发、裁剪衣服。这些原本要去花钱做的事情,妈妈都帮他们节约下来了。尽管是几毛钱的事情,放在当时已经算不小的花费了。
  妈妈说,别看理发和裁剪的钱不多,要是买粮食青菜吃,也买不少呢,能帮你婶子大娘省一点,他们也能给孩子多买点好吃的。
  感念于妈妈的热心,邻居们只要有时间,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我们家门口拉呱说话,妈妈有时候也参与进来。不过,妈妈和她们一起拉呱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活计,或者是玉米脱粒,或者是缝衣服纳鞋底,或者直接搬菜板过来,给小动物们切菜拌食。婶子大娘们,一边拉呱一边帮妈妈的忙,不知不觉中,家务活就做完了。
  妈妈做饭从不嫌麻烦。别人家的饭,永远是煎饼或者馍馍。妈妈却会在煎饼糊子里加上豆子或者花生米、芝麻盐等,让普通的煎饼变得很香很好吃。妈妈还在槐花开、榆钱结的时候,做槐花和榆钱的窝窝,花饼什么的调剂我们姐妹几个挑剔的口味。
  分地以后,妈妈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一半:吃饱了。但是妈妈努力让我们吃好。
  在我印象里,妈妈好像一直在干活。我们睡觉的时候,妈妈在收拾家务;我们醒来时,妈妈已经下地干活了。
  我总是劝妈妈休息会儿,陪我玩会儿。妈妈说她没有时间休息,家里地里这么多活,哪有时间休息啊!于是小小的我,也跟着妈妈一起干活了。
  给麦田除草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等明年一入夏,麦子就熟了,打下麦来,咱们天天吃白馒头;种花生的时候,妈妈说,明年秋天,给你炒花生米吃个够!
  繁重的劳动非但没有让妈妈感到劳累沮丧,反而让妈妈的心情越来越好,汗珠在妈妈额头晶晶闪亮的时候,妈妈的眼睛里,也是亮晶晶的。
我想,当时妈妈的心中,一定有着美好的期望,才会在繁重的农活里,还挂着微笑。
  分地后的第二年,妈妈“吃好饭”的愿望也实现了。我们家种了七八亩地的麦子,麦收后,就种上玉米和花生,菜园里妈妈种了各种蔬菜,家里养了两头猪、鸡鸭鹅、羊……我们家的饭不仅能吃饱吃好,而且还吃得丰富多彩。
  
  四
  妈妈的“自学”之路,也是随着“吃饱饭”开始的。吃不饱饭的时候,哪有那闲工夫啊,白天干活,晚上得早早睡觉,保存体力明天好接着干活。
妈妈是用我们的旧课本,开始识字的。
  妈妈说,她对姥姥唯一的“怨恨”,就是姥姥没让她上学。妈妈说:不识字,就等于是“睁眼瞎”啊!她不想当一辈子“睁眼瞎”。从我开始上学,她就跟着我学,跟着我没学会的,等妹妹上学,她接着学……
  就这样,妈妈自学到了能阅读《故事会》《读者》《知音》等杂志的程度,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初中的语文课本,都让妈妈放在床头上,晚上睡觉前,她会看一会儿。
  妈妈看书可不光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用在生活和农活上。吃什么补钙、吃什么有助于长高、孩子上火了吃什么……都是她关心的,她会经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给我们姐妹补充营养,让我们健康成长。
  妈妈看的书里,还有很多农业类杂志书籍,还有她做的剪报集本。妈妈说,你别看咱们这里世世代代都会种地,可是种地也有很多学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家地里收成好,有的收成不好的原因。妈妈很努力地学着这些知识,改善着我们家的地。我们家的收成,一般都会比周围人好很多。
妈妈还说,看书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能看到很久以前的事情。虽然她成天不是家里就是地里,哪里都没去过,但是,她想知道自己村庄之外,自己没去过的地方,都是有什么,发生着什么事。
对于自己没上过学的事情,妈妈刻骨铭心。即使她认识了字,能看很多书,也始终是个遗憾。

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姐妹身上。当时农村里很多家庭是不让女孩上学的,即便有的家庭让上学,最多也就上个初小,“认识自己名字就行!”这是村里老人经常说的话。
  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让我们好好读书,即使别人都觉得闺女是“赔钱货”,读书更是浪费钱,她也无动于衷。自从我们上了学,她就不会在我们写完作业之前,让我们干家务或者农活。即使在时间紧张的麦季和秋收季节,也坚持让我们写完作业再干别的。一切以学习为主,是妈妈的宗旨。
  她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考到哪,我们就供你到哪。砸锅卖铁也供!
  这句“砸锅卖铁”,一点都不夸张。一个农村家庭,要是供养三个学生,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不容易的。何况是在当时没有义务教育的情况下,那绝对更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学生的费用会让家庭陷入很困难的境地,让一家人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只供男孩上学,让女孩在家里干活供养哥哥或者弟弟。
  妈妈执拗地坚持着供我们上学,要是实在没钱了就借钱,我的姑姑叔叔姨姨舅舅家,都曾经对我们伸出过援手,我们家长期负债,通常是还了旧债,又得借新债。妈妈曾经好几年不买一件新衣服,我们上学住校时,妈妈和爸爸吃饭就是煎饼咸菜凑合着。只有周末我们回家,妈妈才会炒菜做汤,做一些好吃的。
  妈妈的付出,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们姐妹都上了大学,小妹还考了博士,成了教授。这让村里原来说闲话的甚至质疑的人,全都沉默了。

刘莲作品系列
 五  
沧桑巨变四十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吃饱饭,吃好饭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物质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害的大家都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管是选择食品,还是衣物,甚至于汽车和房子,都面临着“买哪个好?吃什么好?”的困难。
妈妈之前运送苇席的地排车,现在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舅舅们家里都有小货车、面包车,不管要去送什么,都非常便利。大舅舅和小舅舅从小平爷爷说“经济搞活”开始,就分别开始行动了。大舅种了很大一片大棚蔬菜,小舅开了一个饭店,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我的爸爸也成立了建筑队,开始承包一些小的建筑工程。农闲时,带着村里的乡亲们到处盖房子。我们村的房子,附近村的房子,都在爸爸建筑队的手中,换了新的模样。我们家的经济情况,以及跟着爸爸干活的叔叔们家庭用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家的三间房子,早就被夷为平地,九十年代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们家盖了两层楼房。那个曾经陪伴我们好几年,用来切菜做饭甚至擀皮包饺子的树墩子,妈妈没舍得扔,它静静地待在新房子的一隅,见证着我们家的变化,与我们一起,享受着盛世繁华。
我们姐妹已经长大,并成家立业。前些日子,爸爸带着我们对小楼进行了翻新重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妈妈种了樱桃树、葡萄树、枣树,还有很多很多花,其中不乏专门去花木市场购买的新品种。
家里沙发电视等家庭用品自不必说,冰箱、电磁炉、电饼铛以及电压力锅等现代化厨房设备,妈妈也都用上了。而通讯设备,从原来的座机,早就换成了手机,家里现在还通了网络,我们姐妹时常会给妈妈视频,让她在想念我们的时候,就能见到。
而今,年近古稀的妈妈,仍旧喜欢探知外面的世界。只是现在,她不用单单通过书籍来了解了。她喜欢看电视,尤其是央视所有频道,只要关于远方,关于世界的,她都喜欢看。
我们会带妈妈去旅游,让她亲自实地去看外面的世界。尽管身体不好,但她还是在我们的搀扶下,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泰山,还游玩了许多好玩的地方。她喜欢亭台楼阁的美,也喜欢百花盛开的艳丽,她喜欢山中空气的清新,也喜欢大城市的繁华与富足。  
她最喜欢的,还是她幼年玩耍的微山湖,那碧叶连天,红荷如海的微山湖。美丽的微山湖,在新时代发生了巨变,成了红荷湿地旅游区。治理后的变得更加漂亮,景区管理的井井有条。
妈妈常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想当初,你姥姥也并不是不想让我上学,可是家里连过夜的粮食都没有,她也没有办法。你爷爷是老教师,你姑姑都没捞着上学,这也是家庭困难造成的。你们姐妹仨,虽然说上学也上的很难,但分地了,自己家有粮食,都能吃饱喝足,你爸爸干建筑,也能挣点钱,所以我们再困难,也得供你们上学。你们上学了,才能在这个好时代里,发挥你们更大的作用。
  妈妈说,微山湖也赶上了好时代。当初,只有芦苇和野鸭什么的,显得很荒芜,现在多好,成了大公园,大家都来玩。
  妈妈说,她自己也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分地,赶上了好政策,让人能通过好好干活,吃得饱,过得好,让孩子都能上学。让自己有了三个好女儿,享福着呢。
一生辛劳的妈妈,一身病痛的妈妈,她自己口中“赶上了好时代”的妈妈,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经历了饥饿、劳累以及时代造就的绝境,却从没放弃希望。
妈妈的好时代,是全国人民的好时代,是咱们中国的好时代。想当初,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妈妈和爸爸紧跟着国家的好政策,在社会大潮的涌动中,勇敢尝试,积极求索,不断学习,让自己和家人,以及生活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国富民强,不断开启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年轻的我们,更要紧跟着国家的步伐,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更多的新时代,好时代!

作者简介:刘莲,笔名阿莲,山东省滕州市人,现居临沂市兰山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兰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临沂门户网站新闻主编、记者。写作范围广泛,涉猎人物专访、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在各大文学网站、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文学作品数百篇。
(0)

相关推荐

  • 沐沐说-20211014

    今天上午我有些难过,因为妈妈带我坐高铁回北京了.虽然姥姥和我们一起回北京,但我要暂时和爷爷奶奶分别一段时间了,好舍不得爷爷奶奶啊☹️!坐在高铁上,我一直看着窗外,看着远处的树木.楼房不断向后退去,直至 ...

  • 红雪丨小说连载2

    <红雪>小说连载2 作者:韩振美  编辑:月影无痕       转变是始于十二岁那年,被艾雪妈妈憎恨了十几年的爷爷去世了,随后,非常疼爱艾雪的奶奶也抑郁而终.也是那一年,艾雪的妈妈终于通过 ...

  • 原创┃欢言趣语之九十四(童言无忌真本色)

    原创┃欢言趣语之九十四(童言无忌真本色) 口述/欢欢 记录/欢爸 时间/2012-8-2 20:56 [引言]童言无忌真本色... 晚饭就快吃完了,就剩欢欢一个人还在磨蹭. 爸爸为了让欢欢吃快点儿,就 ...

  • 父母最隐秘的一面,你见过吗?

    故事会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温血动物,作者warmbloodwx 温血动物一个不太激烈的公众号 以前常常觉得长大是有一套标准的,身边的大人好像都一个样: 受伤了不会喊疼,难过了也不会流泪,不把情绪写在 ...

  • 妈妈,你管我行不行?

    两周前,奶奶从老家来.白天呢,去接你放学,帮我洗洗你的衣服,偶尔和你玩耍一下. 这几天呢,我有事,让奶奶送你上学去,临出门,你扑到我的怀里,哼哼唧唧地,央求我去送你,告诉我不喜欢奶奶送. 前天晚上,你 ...

  • 赵颖I我逗老妈说旧事

    我逗老妈说旧事 我的妈妈今年八十三岁,身体明显一年不如一年了,现在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记忆力极差,刚吃过饭,过一会儿再问她吃的什么她就忘了.但是她耳朵非常灵敏,口齿也很伶俐,思维似乎也一点儿不乱,而且我 ...

  • 【温柔雨丝】| 刘长风作品:夜夜笙歌

    四处流浪,挥金如土.现在的她,是这样! 虽然疫情仍然严峻,她依旧广东.浙江.湖北.湖南.海南全国各地区游荡.没有什么可阻挡!没有什么可畏惧! 躯体再庞大,也抵不住拳头大的心迷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没有 ...

  • 【温柔雨丝】| 刘善勇作品:牵挂是福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 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著! 牵挂是福 刘善勇 家中小女婷婷三四岁的时候,由她姥姥照看着.有一天,我下班刚回到家,岳母便对我说,今天我带着 ...

  • 【温柔雨丝】| 刘善勇作品:奶奶的承诺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想必对那个"三年自然灾害"并不陌生.那时日常用品十分紧俏,可供人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少得可怜,街头巷尾不时传来饿死人的噩耗.在我居住的博山,跟其他地方有着 ...

  • 【温柔雨丝】| 傅亚菊作品:怀念母亲

    NO .1 世上有一种爱,温柔如水,长流不断,那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毫无保留的.这份爱就是--母爱! NURSE'S DAY 傅亚菊作品:怀念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六年了,每当深夜寂静时,我总会深深 ...

  • 【温柔雨丝】| 三耳秀才作品:劝 母 文

    孝顺孝顺,孝容易,顺难.算命先生就是不说,我自己也知道,我跟我的母亲,在命中有些相克,在她面前,我总是像一个叛逆期的孩子,你说东我就说西,说话说不到三句,还会顶起来.在我河南老家,这顶就叫" ...

  • 【温柔雨丝】| 乔军翔作品:瓜棚(外一篇)

    瓜棚 八十年代初,刚散社,土地分包到户,为增加经济收入,每年家里都要种几亩西瓜. 收麦以后,西瓜就长到碗口大小,逐渐出叶了. 绿莹莹的底色,淡黑色的条纹,毛茸茸的,十分诱人可爱. 这时,瓜虽未成熟,但 ...

  • 【温柔雨丝】李伟艳作品:我的人生语录

    旅馆开在小镇上,自家房子,客流量不大,一年下来也就能挣个打工钱,当然最美妙的是劳逸结合,不耽误我做梦. 比较喜欢清静,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写东西,不喜欢串东家走西家,白白浪费掉时间.习惯宅在家里,给绿色 ...

  • 【温柔雨丝】| 袁理鹏作品:傻,一个红包;痴,一个转账

    傻,一个红包:痴,一个转账:心动,一个无穷无尽的关怀:爱:一个不求回报的付出. 在自己的世界里,心上人是自己的生命之花,这一见钟情的人,怎能不爱上她-- 大早晨从睡梦中坐起来,打开手机先看看屏保上心上 ...

  • 【温柔雨丝】| 冯京三作品:舞蹈是主人翁必须的素质修养

    20年前,在中国十所小学们门口,找了100个各个年级的小学生,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舞蹈"?小学生们很认真地想出了芭蕾舞,迪斯科,霹雳舞.没有一个人说到中国的舞蹈.在小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