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英文名

中国人的英文名

来源:北京晚报    2019年07月10日        版次:36     作者:一勺风


最近有一篇关于“古人如果有英文名,应该怎么起”的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作者在文章中为汉武帝起了英文名字“Woody”,而明成祖朱棣的英文名则是“Judy”,唐玄宗李隆基的英文名为“Loki”(按,以上三个英文名皆与中文发音相近)。实际上,三位皇帝名字的标准翻译法分别是“Emperor Wu of Han”“Emperor Chengzu of Ming”以及“Emperor Xuanzong of Tang”。文中的例子不仅包含多位帝王,就连至圣先师孔子和诗圣杜甫也未能“幸免”,分别被叫作“Johnny”(乔尼,音近孔子之字“仲尼”)和“Jimmy”(吉米,音近杜甫字“子美”)。网友们在拍手叫好的同时,也纷纷脑洞大开,拿古人的英文名字下手,甚至有人给张无忌起了英文名字“Zhang 5G”。

古人会对这些英文名字感到满意吗?他们在给外国粉丝们介绍自己时,拿出这样的一张名片,是否能引起对方强烈的共鸣,还是仅能收获一脸的疑惑?

给古人起英文名字的做法,并非新近才兴起,而是由来已久。比如孔子(孔夫子)的英文译名“Confucius”,原文是拉丁文,最早在16世纪由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出去,现在早已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和接纳。“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其英文名字便是“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和他的英文名字“Confucius”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

2018年2月,中国知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A Hero Born)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正式面向全球发行出版。该书瑞典裔英国籍译者郝玉青将《射雕英雄传》翻译成“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把书中人物主角郭靖的父亲郭啸天则译成了“Skyfury Guo”(英文名的直译为“郭天怒”),让国外的读者看到人物名字时能很好地将其与人物的性格联系在一起,通过名字传递出更多信息。

其实,将中国人的名字翻译成英文与给中国人起一个英文名字这两种做法,自中国与西方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开始交往时就已经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往更加频繁,人们的眼界也日益开阔,有了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于是就更加希望能有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字”。翻译和起外文名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动机,操作上也遵循着相同的逻辑和原则。

名字是一种人称的指代,一个好听的名字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方便日常交往。将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或者起英文名字的意义,无非有两点:一种是为了实现对外交流的目的,另一种是为了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一些英文名字使用的单词虽然本身也具有特定的含义,例如前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的名字Kobe就是神户牛排的意思,英文姓氏斯特罗贝里(Strawberry)有“草莓”的意思,但单词的本意几乎不被重视,作为姓名的单词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种人称指代的符号。

换言之,英文名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方便交流和交际。中文名字则有所不同,除了在交际中发挥人称指代作用以外,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起名字的人对名字所有者的美好期待和祝愿,所以,中国古来就有“人如其名”的说法。

可见,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有着不同的起名规则,这就决定了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妥协和取舍。在将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名字或起英文名字时,需要考虑是要将名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还是仅仅找一个方便易读的英文名字。

目前人们在将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时,有几种方法较为通用:第一,按照汉语拼音拼写。这种做法目前最为普遍,广泛使用于中国大陆地区和新加坡。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英文名字就是“Tu Youyou”。

第二,按照威妥玛拼音(简称“威氏拼音”,1867年由英国人威妥玛创设)规则拼写。在1958年大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威氏拼音被广泛应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例如,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的威氏拼音就是Hu Shih,鲁迅是Lu Hsün,陈独秀则是Chen Tu-hsiu等。有历史学者曾将蒋介石的威氏拼写Chiang 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成为一时笑谈。

此外,中国香港曾是英国的,一直保留着“威氏拼音”,不过现在使用的版本充分考虑了粤语发音的规则,在原版“威氏拼音”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被称为“香港政府粤语拼音”,例如,前特首梁振英名字的拼音为Leung Chun-ying。

第三,保留中文姓氏,搭配地道的英语人名。这种做法也相当普遍,尤其是在香港和海外华人群体。例如,著名功夫明星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Bruce Lee”。这种做法也被纷纷效仿,成为当下中国人在与外国人日常交往中起英文名字的主流方式。很多留学生在与当地人交往时往往采用这种做法,但在学校的所有正式文件中,仍然采用他们护照上的汉语拼音名字。可见留学生们采用地道英文人名的做法更多出于人际交往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自己起一个地道的英文名字时,应当充分考虑名字的内涵、年代感、使用率等因素,避免起出一些“古怪”的英文名字。有很多中国人在给自己起英文名时,显然过于随意。有人可能偏爱某些色彩,以颜色作为名字,给自己起名“Purple”(紫色),中文里虽有“阿紫”之类的名字,但在外国人看来多少有些不伦不类;有人以水果入名,给自己起名“Cherry”(樱桃),但实际上,“Cherry”除了“樱桃;车厘子”的意思之外,还有“处女膜”的意思;也有人以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名字作为英文名,起名“Zeus”(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给自己起了这些英文名字的人在给外国人介绍自己时,一定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如同有个英国人给自己起了个“盘古”或“夸父”的名字。

这类英文名字让很多中国人不慎入坑,不免会被外国人笑话。而要避开这些雷区,利用谐音结合词义给自己起一个好听的英文名字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演员刘诗诗的英文名字“Cecilia”,原意是“音乐的守护神”,读音又与中文名字接近。当然,也可以完全不管中文名字,从受外国人欢迎的英文名字里选一个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字。如成龙的英文名字“Jackie Chan”,“Jackie”是男名“Jack”或女名“Jacqueline”的昵称,在国外十分常见。

眼下,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自然而然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习者,他们纷纷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对中国名字的内涵自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了解。虽然英语依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用自己名字的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名字,在国际顶级期刊文章的作者栏上,汉语拼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姓名拼音有着鲜明的辨识度,这是国人变得更加自信的一种体现。

中文姓氏与英文名字结合的做法,确实可以有效地为与外国人交流提供便利,因为地道的英文名可以带给对方亲近感,体现了包容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弱势文化在面对强势文化时表现出来的不自信,故而通过让自己“同化”的方式来获取认同。

其实,要把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名字并没有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汉语拼音或威氏拼音来代替,实现真正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留学生在与外国老师同学交流时不给自己起所谓的“英文名字”,直接使用拼音姓名。当外国友人问起时,还为他们讲解名字的含义,并兼为外国师友普及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许,这种做法今后会越来越流行。展现中国姓名文化及中文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许会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又一个层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