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惬意的秋游
惬意的秋游
人在城市里待久了,心情会变得烦躁起来,欲找个地方放松一下,但又放不下手上的工作,只好找个一天的短途旅游。
周末,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一大早赶到广州一家旅游团指定的客村地铁站B出口汇合,地铁口已人山人海,各旅游团领队挥着小旗吆喝着,按照领队指引坐上大巴,虽然大多团友互相不认识,领队美女时光充分调动团友能动性,团友自我介绍,唱歌讲笑话,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到达向往之地海寿岛码头。
经过约十分钟轮渡登上岛屿,令人感受到远离都市尘嚣的纯净感。海寿岛是一个扁长的江心岛,虽然两边对岸都是林立的高楼,位于江心的岛屿“鸡鸣深树,牛卧草坡”的一派田园牧歌的风光。
海寿岛上的海寿村,村民在150多年前从南海西樵太平沙过来的渔民。海寿村民在鱼塘养鱼、西江里捕虾,一半的村民在九江镇中心谋生,清早坐船到城里做工,晚上再回小岛住宿,与世无争的生活如田园诗一样悠闲,像田园画一样明快。
因为世世代代的田园生活,海寿人民淳朴善良,正直勇敢,因此,海寿岛的治安也很好。在海寿岛,有些车是没有锁的,海寿居民也说:“就算小偷偷得了东西,也过不了渡。”
岛上建有约7公里的环岛绿道,开通了公共自行车出租服务,我和两个团友租了一辆四轮两排四座位的自行车,我当车夫骑着自行车,在岛上沿着宽阔的河堤,眺望着碧水潾潾的江面,迎着微风欣赏着沿途的香蕉林、鱼塘、古村落等秀丽的生态风光。绿道边上,各种花香一路相随,江风带着香味拂面,无比惬意。
已是中午时分,领队带我们来到鹤市沙坪竹坡村,品尝“桌桌有鱼”特色餐宴,“青花瓷大盆鱼”在视觉和味蕾上,令人惊叹和震撼,是鹤山第一大盆!
锵锵……铜锣响起,两个服务员用力扛着青花瓷大盆放上桌,盖子揭开,飘香四溢,使人垂涎欲滴。直径一米的青花瓷盆上中央横卧一条硕大的水库大头鱼,鲜甜肉滑,除了大盆鱼之外,瓷盘四周有蒜蓉蒸虾、家乡碌鹅、果园走地鸡、香煎鱼茸蛋角、蚝油蟹味菇、蒜蓉炒西兰花、鱼肉酿青椒、香炸腐竹、香煎豆腐、蒜蓉时菜、糖醋藕丁、蒜蓉白贝、酸菜捞面等菜肴,十分鲜美,令人品尝绝色味道。
品尝完美味佳肴,个个打着饱嗝,来到了烟桥古村。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痕迹。
在明朝正统的十四年间,公元1450年,一位姓何的人看中这块临近九江的水网密布之地,并开始建村。这位何氏,被后代称之为“孝廉公”,是公认的烟桥古村的“开村鼻祖”。自此,烟桥古村的大部分居民,都为“孝廉公”的后裔,大部分人都姓何。
烟桥古村最初的名称叫“里海”,因为烟桥村地处九江河道的里面。然而,古村的整体布局犹如飞燕,也称为“燕桥村”。
在清朝的中期,村上的居民在环绕自己村庄的河道上搭了一座木板桥,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那知木板桥搭好后,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奇景呈现。
古村因地处九江湿地,早晚常常是雾锁古村,村民踏着木板桥出行,就犹如在烟雾中出没,景色之优美,让人叹之。
这条25米长的木板桥,呈“之”字型,横跨与河道的两岸。桥的支柱是打入河床里的木桩,安放于木桩上的木板宽约40厘米,两人相向走过桥面时,身材魁梧的就有点难度了。桥面正中央的木板,是块活动的板,每逢过船时,只要将木板临时抽取掉,船只就能稳稳驶过。
自木板桥搭成后的百多年来,长桥卧波,朝暮烟浮,木板桥竟成了“烟桥八景”之一,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
正对木板桥的地方,是烟桥古村的东西中轴线,也是村中贯通南北的主干道,当地人称之为“正道”。正道的东面入口是一座高大的麻石门楼,麻石门楼上就刻有“烟桥正道”四个大字,门楣上画有壁画,门楼的墙上还留有村民刻下的“甲寅水灾”印记。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桥古村里口口相传的一句话。穿过门楼后,正道的两边全是清朝以后的古建筑,一排连着一排。正道的巷子也不宽敞,类似于江南的里弄,只不过它是一杠子到底的里弄,少了些曲直通幽。
烟桥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可谓是人才辈出,名人荟萃。据史料记载,清代时,烟桥古村曾出过七八个进士、举人,秀才和武生更是多不胜举。村中有一幅对联:“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其中一位叫何文绮,就是是烟桥村的首位举人、进士,官至清朝兵部主事加员外郎。
烟桥村口,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树成林”景点。大榕树已经由一棵变成九棵了,人们称它为“国事榕”;之所以叫“国事榕”,是因为智慧的村民仿效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每当有国家大事发生,村民都把榕树的分枝或气根引种到地上,让其再育出一棵新树来。
最后,来到侨家博物馆吴家大院,是广东地区难得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也是九江镇现存最大的华侨房。见证了九江的侨乡文化。这是一座承载百年岁月的老宅,在青砖镬耳、碉楼洋房间感受这座古建筑群的魅力,感怀历史的沧桑变化。吴家大院是由越南华侨吴庚南及畅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1887年)。吴庚南,祖籍九江镇梅圳村。早年远离家乡,到越南从事经商贸易,进口大米、药材贩卖,清末光绪年间,经营数年、拥有一定家财的吴庚南衣锦还乡,购买田地,从越南等地运来的建筑材料精心修建而成吴家大院。命名为“吴庚南府第”,后改为“吴慎德堂”。
宅院内现存6幢“镬耳”大屋、4幢高层洋楼及花园、亭阁等,楼房内有传统的广东特色的木“趟栊”,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也有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砖、色彩艳丽的雕花玻璃门窗、欧式的圆拱飘窗露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各具时代特色,对研究晚清民国建筑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即是一个蕴含文化,令人心境平和的清修之处,亦是为现代年轻人增添文艺灵性的一个所。一扇窗,一盆栽,抑或墙角一隅,都能令人心如止水,而又心生澎湃之情。
插图/作者提供
作 者 简 介
聂长江,江西上高人,现居广州工作,喜阅读静思考,闲暇书写生活中的感悟,写作成就了人生,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信息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深圳特区报》《同步悦读》等报刊微刊发表稿件千余篇(幅)。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