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生 | 家和万事兴 2024-08-07 14:39:59 家和万事兴 文|余修生常言说: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邓州市穰东镇是医圣张仲景故里,是闻名遐迩的服装批发大世界。传说自明清时,就有“商贸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的说法。这里的发展历史悠久,民风淳正、人文资源积淀深厚;这里的人们谦卑仁爱,勤劳朴实,大多居祥和之家以农以商,和气生财,以和为贵。闻名全国的明星乡镇,贾商云集,商贸活跃,川流不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不管是服装加工,还是服装经营和批发,商品街,电子城,小商品,各大超市,菜市场,正所谓百业兴盛,百家争鸣,乃是河南省邓州市经济发展之重镇也。 这里历史名人层出不穷,有张仲景、左雄、马殿甲等。现存古迹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子岗,童叟皆知。汉代涅阳城遗址、金鸡冢、九龙桥等,还有那让人称奇的刺柏古树。滔滔黄河水,南阳白河桥;悠悠赵河水,清清鄢陵河。他们的存在,无不闪耀着祖国山河日益美好,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的光芒。这里的山,俊美秀丽;这里的水,纯净甘甜,曾经一度的眷顾着华夏的子孙们,养育着优秀炎黄后人们。时代的新风,吹进五湖四海海角天涯,这个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地方,本心所属安居于此,也算了却此生夙愿。中原神州,朗朗乾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富镇里一个美其名曰幸福小区的地方。有七层楼之高,所住人员大多是附近和亲戚连亲戚的关系做生意而为邻的。我虽清贫,心而益坚,仍不坠青云之志。万事开头难,只需志更强。我们筹备款项,所幸购买。三室一厅,大概一百二十平左右,此时毛坯还未有装修。 我和爱人商议想购买新房。将来孩子结婚可以来住,我们到了儿孙满堂的时候,也是图个团圆热闹。计划三室一厅,最好是单元房。还听说贵镇要发展,已经申请撤镇换市了。这是个可喜的信息,并且离我家不远,开车十分钟到达。黄金十月,经知情人士说合,联系到贵镇一个成功人士王学存先生。王先生精明干练,行侠仗义,为人豪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商贾之人。和妹子的婆母吕婶,还是一个亲戚的关系的缘故。所以知根知底,心里放心了许多。深入交谈,看过房间,和计划的不谋而合,也算是不虚此行梦想成真了,于是,简单一份协议,三天时间便凑齐了款项。间隔几个月,我们委托到王晓先生,王晓先生是个工匠师傅,更是重情重义之人。请给新房设计装修以及制定方案,考虑经济问题,做个简装,权宜之计,缓缓而进。只想回到镇上有个落脚的地方,以解疲惫之躯疲劳之驾。心灵深处,有个安身立命之所,选择一个温馨港湾的归宿之地,此生足以。今年国庆佳节,我们一家人和和美美回家团聚。和父母亲,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祥和的祖国70岁大庆。看着日益强大的国家,我们全家喜不自禁,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被整齐划一的军容军姿感动着,被武威雄壮的国之重器深深的震撼了。这一刻,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这一刻,我们为共和国祖国母亲而自豪。妹妹丰云携带儿子凯凯闺女笑怡,也回到老家,还有我的侄子海存,从县城回到老家,和我们一起,为父母收地收获庄稼。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我们一行十人,人车出动,去东坡的地里,拔起了花生。本来是可以用机器的,可是,当时种的是没有封梗的,机器无法使用。未有良策可行,好在人多,采取人工拔薅的方法,一行一行,一拢一拢,大人可以把四行到五行,小孩一行两行不限数量,所谓是能者多劳。经过简单的分工,自由组合,把薅出来的花生秧放在身后,整齐的摆放着。我们一家十口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着地里的庄稼。妹子家三口,我的侄子海存,回来了;大儿子清泉从外地回来了,我们回来和二子青山,一起带回来,很难得的,这是非春节期间的一次非常难得的团聚。这次欢聚,如果不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定是前世今生早已注定的缘分。我们在地里一边干,一边说笑,看着地里干旱裂逢已成熟的花生,还有地里干涸的土地,低矮 花生,枯黄的叶子。到了秋收时节,空旷的田野,一派金光闪闪的颜色,被丰收的喜悦掺杂着,一丝丝的悲凉,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几天功夫,农作物被收回,拉到了家,放进院子里,甚至是卖掉,才感到松心,歇歇,休息一下。这是农村老百姓的常规的思维。种庄稼的常理,深耕细靶,春种秋收,种下理想,收获希望。我的母亲是个庄稼人,一辈子深爱土地。爱土地,更爱丰收的庄稼。她坚持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她尊下身子,把了几颗花生,细细的数着果子的个数,满脸的不悦,深深的叹着气,抱怨着收成的不佳。有人说,今年花生收成不好,水浇的勤,肥施的足,花生亩产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其他的在生长时节,不是干旱难以扎根,就是施肥不足,老天爷也是久旱未雨,即便是有点雨,也是雨过地皮干,轻轻的压压浮尘。我的父亲也是做了一辈子庄稼,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些许是年纪偏大的缘故,身体懒不想活动。他和大家一起一边拔着花生,一边抽着旱烟,拔着地里的花生,抖擞着果实上的土,轻轻地放在成行成拢的花生秧上,听着我母亲的唠叨,默不作声。我使劲的拔了几把花生,看了又看,确实成果不多。有的一颗上结出五六个果实,有的上面三四个,为数不多的一颗上面结出了八九个花生果。一季子庄稼,明明是均匀施肥,一样一样的打药,除草,五六亩地的花生,估计产量定多千斤出头。我笑着劝着父母,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不可计较,不必认真,一定要知足常乐。虽然说近年来,农综开发,田间地头,五十米一个机井,地埋管道铺设,很多的灌溉设施,横陈在田间地头,大多废弃,没有使用。我问很多人,他们说:这些设施是为了以后土地流转,把小块田地归整大块,成立农场,承包给农场主的。现在建设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不是为了方便老农的。是为以后打基础的。我所知道的却不是人们谈论的初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合理灌溉,是上级政府为了关心三农种植的一种便民服务。我不知道,家乡的田间地头,如许水泥井状的所谓的水利设施,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好像一时间,还排不上用场。这些似乎不管小老百姓什么?小老百姓似乎也管不着这些罢。总是担心父母,太过操劳,几句废话,无伤大雅,确实存在的,还影响了深耕细靶和种庄稼。想想年迈的父母,为了生活,姑且是为了温饱吧。如果这些水利设施可以使用,我想收成一定会好。最起码,比现在的要强一些。也是多天干旱的缘故,加上父母年迈,他们无力浇灌庄稼。问询中,得知还是邻居修潭三哥协助,才给花生浇了一次水,能使花生生长乃至开花结果,就很不错了。几年前,我也曾劝说过父母,不要再种地了。种了一辈子地,也该歇歇了。父母听了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两年前,我的可爱的大儿子清泉,深知农人种地之苦,打电话多次劝说爷奶,不要种庄稼了。但是,年迈的老人,拒不听从,这个长孙子的良言相劝,他们依然决然,继续经营着几亩薄田。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皇天厚土,天经地义。爱岗敬业,家国情怀。父母不舍得丢下土地,这是他们守护了一辈子的良田;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薄田,却养活了我们一家几代人的生活。细细思之,也在情理之中。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分田到户,勤勤恳恳的两代人,用勤劳的双手,种庄稼,“打坷垃”、“修地球”,获得了生活自足满足了最基本的现状,温饱不是问题了。父母珍惜土地和资源,他们开荒捡走石子,除去杂草,扩大土地面积,他们一镐一镐,挖出来的,拓宽的黑黑的土地。常言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俗语时令,老农铭记,三年筑基,十年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今生活,倍加珍惜。如今,儿子长大了,孙子也成人了……我们每次休假回来,和父母团聚,一家人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父亲年迈性格依然倔强,严厉不减;母亲慈爱,问及颇多,母亲一日三餐,尽管说是粗茶淡饭,更多的是馒头、稀饭、炒菜,还有自己腌制的鸭蛋、鸡蛋,顿顿都离不开这些食料,引得孩子们胃口大开。父母饲养家禽,种植菜园,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引导有度,为人谦和,方寸之间,外圆内方。在夕阳的余晖里,我郑重的看着父母,心有酸楚的看着他们,他们日益老去的神情和布满皱纹的额头,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行孝,岁月不待人。这一年,我们离家近,常回家看看,一月一回,两月一聚,父老乡亲见了,恍然了解其意,和父母团聚,听父亲谈论人生,吃妈妈做的饭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根就在;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在哪里?外边的游子啊,你的路在何方,你将何去何从?家和万事兴,包容、理解、体谅,豁达、豪爽,家庭才会越来越好,家族才会越来越壮大。社会大稳定,国泰民安康。在困难面前,有苦有泪,也有辛酸,我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痛有伤,也有离别,我们共同承担忧伤和分享成功的喜悦。有道是:老人和善,举家平安;婆媳同心,土能变金;夫妻协力,山能成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则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家族兴盛,安居乐业,益寿延年。郁钧剑老师的一曲《家和万事兴》,饱含深情,响彻太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万事兴,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顺,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礼千斤……附作者小时候和父母亲在一起珍贵照片: 附作者全家福一家人在一起珍贵照片: 附作者姊妹三人小时候在一起珍贵照片: 附作者一家人一年一聚的珍贵照片: -End--图|网络 作者简介:余修生 笔名:运生 男,70后,汉族,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曾致力于写作二十余年,以散文、诗词,中篇报道,纪实文学,家乡史记,家族家史为主。始终热爱家乡,感恩父母,挖掘村史,铭记家史,砥砺前行,牢记使命。用敬畏之心敬重语言文学,用文字诉说人生,用善心真情描绘原本的农村实况。倾力挖掘民间原汁原味素材,书写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热情赞美讴歌发展福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多次在河北一家大型企业,内部报刊上发表作品,特约通讯员。有多篇作品发表于【作家】、【当代文艺家】、【花洲文学】、【西南文学】、【世界经典文学荟萃】等特刊专栏上。电子作品《深情岁月》三十万字,截稿打磨。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传》上部已近尾声。电子作品《大余营失寨记》微剧本创作完成。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传》中部正筹备中。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芝田开发区 赞 (0) 相关推荐 经义:芝麻开门,定有收成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一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有一句打开山洞门的咒语叫"芝麻开门".面对山洞,只要大声喊出"芝麻开门&quo ... 把孩子当植物养就好了?真正养植物的我来告诉你,这种想法有多么不靠谱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杨柳风 编辑|豆爸 最近,一篇<自从把小孩当植物来养后,整个人都好多了>霸屏.不, ... 金手指作品 | 三叔的红高粱 三叔的红高粱 ◎ 杨立英 夕阳下,亮闪闪的汗珠子,贴着金山黑黝黝的脸颊滚落下来,手臂上的三角肌鼓出一个个肉疙瘩,他一边用力推车一边喊:"三叔,拉完这车收工,晚上咱爷俩好好喝上一壶 ... 第1466期:种地的母亲【郝菊月】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跟黄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如今虽已年过六旬,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强健,却依然躬耕不辍. 这几年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田地荒芜杂草 ... 余修生 | 我的姑妈余瑞莲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我的姑妈余瑞莲 文|余修生 我的姑妈,名字叫余瑞莲,是我父亲的大妹子,是镇平县大余营村余氏家族的好姑娘. 我的姑妈,婆家是邓州市穰东镇八里桥村,姑妈是吕氏家族吕家的好媳妇 ... 余修生 | 闪闪发光的车轴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闪闪发光的车轴 文|余修生 在我的老家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个旧式拉车的下盘.它是有两个轮子,两个车胎,两个半截车轴,一个轴筒组成.说起这个拉车的车轴,还有 ... 余修生 | 家乡的井龙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家乡的井龙王 文|余修生 镇平县张林镇大余营村,是我可爱的家乡.这里文化灿烂,民风淳朴.村里阡陌交通,风景秀丽.据传说,村里的水井里居住着人人敬畏的"井龙王&q ... 余修生 | 家乡的石榴熟了 家乡的石榴熟了 文|余修生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吉星高照,天赐吉祥:秋到神州,家乡石榴熟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缘认识了一位文友,据说,是在一家上市的大企业做经理工作的知识型女性.她智慧聪颖,善言 ... 余修生 | 又到清明雨纷纷 又到清明雨纷纷 文|余修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细细品味着作者恰逢细雨,春衫尽湿,以及触景生情的复杂的心情.不知不觉中,现实生活里又到了 ... 余修生 | 最美的歌谣 最美的歌谣 文|余修生 最美的歌谣,是能留在人骨子里深情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往事.是打上了时代印烙的风景,那略显稚嫩的童真童趣,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峥嵘岁月,人生过半.抚今追昔,回忆从前:翻江倒 ... 余修生 | 母亲 母亲 文|余修生 我的母亲姓杨,叫杨名申.是邓州市穰东镇刺柏树赵庄,杨氏家族里的姑娘.由于姊妹多,闺女中她排行老四,人们亲切的称她"四姑娘". 我的外婆叫张文甜.是我母亲的母亲 ... 余修生 | 刺柏树下杨公家史 刺柏树下杨公家史 文|余修生 刺柏树赵庄,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个久负盛名古老的名镇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地有古称"涅阳"的穰东镇,因"服装节"的 ... 余修生 | 母亲是幸福的牵挂 母亲是幸福的牵挂 文|余修生 四月十七日,是我母亲的生日.我用文字的方式记述母亲的生活点滴,感恩母亲,敬仰母亲,崇拜母亲,跪谢母亲,大恩大德,永志难忘. 伟大的母亲十月怀胎给我们生命,给我们关爱,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