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导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这个故事是以全知的叙述视角,描绘汤米对两个外婆的记忆。绘本中所说的外婆,一位是外婆,还有一位是94岁的曾外婆。每一页图画像是镜头下的一个定格,象征“刹那即永恒”的意义。封面的图案如同一个相框,把祖孙三人的情谊在时间里留住,就像汤米对她们的怀念,也不随时间消逝。这个图像是汤米爸爸拍摄家庭生活录像时拍下来的,也是汤米长大后,桌上的相片。这本绘本故事如同《爷爷的肉丸子汤》,也是一本关于生命的教育,让孩子感知生命,感受离别。如果有一天,你很爱的人去了天堂,千万不要一直难过。因为思念永远不会消失,只会温暖的躲在回忆里。【环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前后环衬的粉红诠释的主题是记忆,是曾外婆生前一直佩戴粉红蝴蝶结的颜色,这是永远的记忆。【赠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奥诺拉·奥罗·克莫克和艾丽斯·莫克·唐尼是汤米·狄波拉的曾外婆和外婆的名字,把这个隔代亲情的故事传递给家族的成员,特别是还能记住她们的人。记忆是感情的纽带,亲情因记忆而久远。想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如作者和两位外婆的亲情实属不多见且逐渐淡化,美国隔代家庭的独立更加深了这种趋势。只有那个小兔子成为历史的见证。睹物思人,加上黄色网格下的浓浓情怀带我们进入温馨的记忆中了。【扉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大扉页中的人物页就像是从书名页中抠出来的一样,反倒这样增添了人物的突兀感和亲切感。而让书名页显得很干净利索,有感情深囧的感觉。《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这本自传体图画书于1973年第一次出版。美国《图书馆杂志》认为“孩子们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要听这个故事”。三四岁的孩子很多时间和外婆在一起,耳鬓厮磨形成了非常亲密不可或缺的关系,加上隔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自然感情就不一般了。有许多人从小由外婆带大,心灵深处始终装着一个养育自己的那个人。作者在后记中写明每个星期都跟两个外婆见面欢度快乐的时光,虽然她们年华逝去,满头银发,却依然那么美丽。画面中增外婆坐在椅子中,孱弱的身体和外婆形成明显的对比。男孩站在两个外婆的中间也是画面的中心位置,她们都很爱他,也正符合孩子是一家的未来及核心。【第1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当汤米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有个外婆,还有个曾外婆,他很爱她们。解析:这个故事通篇采用和背景颜色相同的粗边框设计,因为这是一个回忆性故事,加上边框则有隔离现实的效果,随意的线条则有亲近和温暖的意味。开篇就给男孩一个独处的中景镜头,有小兔子和书陪伴,但男孩似乎深深陷入想象中,以至把书扔到一边而无暇顾及,小兔子也展现出强烈的亲密的举动。这是一个作者自传体回忆性的本子,记述了作者还是小男孩时的举动和心事。那时两个外婆很爱男孩,男孩同样也爱着他们。这不男孩已经有症状了!四岁的孩子已经进入看图识字的阶段,一字一物,简单醒目。可此时,男孩因为想念外婆把书跑到脑后了。【第2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汤米和家人每个星期天都会去看她们。外婆总是站在厨房里的大黑炉前面,煮好吃的东西。汤米的曾外婆已经九十四岁了,她的身体很虚弱,总是在楼上的房间里躺着。汤米叫她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解析:随着故事渐进,作者交代了时间频次,两个外婆的举止。重点交代曾外婆的年龄、身体状况和作息。汤米和家人对两个外婆充满了体贴关心,汤米更是亲切地把两个外婆附以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之称,即调皮又滑稽。楼下丰腴的外婆总是开心笑眯眯地照顾着妈妈和小孙子,作为体现一家人的象征,楼下外婆的体态是力量和能力的再现。楼上的外婆静静地倚在床头期待着汤米的出现,这也表明虽年迈但有活力,孩子正是体现活力的象征。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人物间亲切温和的情绪,背景是一片渲染得晕黄,好像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带着淡淡的感伤;暖性明亮的色调,制造出甜蜜温馨的气氛,使图画的色调不因死亡题材而显得悲痛沉重,而是活泼且充满生气。【第3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每到星期天,汤米总是跑进屋子,先向外公和楼下的外婆问好,然后就一口所跑上楼,去看楼上的外婆。楼上的外婆总是会这么说:“来,自己拿糖吃!”每次汤米打开衣柜上的针线盒,里头总是会有薄荷糖。解析:透过镜子,画面上同时出现两个视角,让我们看到汤米看到的曾外婆。镜子如同相框般把她的形象留住,留在汤米的记忆中。曾外婆卧在床上,看到心爱的小孙孙来了,非常高兴,皱纹里都流淌着笑意,却只能挥挥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拿床头盒子里的糖。这就是骨肉亲情,这就是血脉相连,虽然他们已老态龙钟,手脚不听使唤,但是只要神智还清醒,他们对孙辈的爱就永远是那样深那样浓,有一点好吃的都会想着分给孩子们。作者的画风非常特殊,可以用“简单大方”四个字来形容。简单是说他定型的线条很简单,而他的色块很大方,颜色也很明亮,没有过分的渲染,但搭配却十分讲究,即便是饱和度很高的色彩,也让人看了很平和,一点都不刺眼。但是那明快的颜色却很温馨,看不出伤感,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开满枝头的鲜花、旺盛的男孩和灵动的兔子都是活力的象征,此时曾外婆也是神采奕奕,是否有云中漫步之意呢!【第4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有一次,楼下的外婆走进来,扶着楼上的外婆坐到椅子上,还用毛巾绑好,免得她跌下来。汤米问:“为什么楼上的外婆会跌下来?”楼下的外婆说:“因为她已经九十四岁了。”汤米说:“我四岁,我也要绑在椅子上。”解析:曾外婆身体非常虚弱,外婆搂抱着曾外婆移到椅子旁边,两个外婆都下意识地盯着地面,而黑色的网格有不可预测之感。汤米四岁了,很高兴显示自己的存在,手捧白色的绑带,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三个人对视只因汤米也要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孩子的好奇和新鲜感让两个外婆会心一笑。而小兔子背对朝外有点受冷遇的情绪在里边。外婆健壮丰腴的身躯处于中间核心位置,满头白云发型很飘逸。而曾外婆头上粉红色的蝴蝶结一只伴随着她,虽然老态龙钟了但内心依然崇尚着美好。地面的颜色从上页的蓝黑变成褐色,曾外婆落座,大家都不在纠结。【第5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从此以后,每个星期天,等汤米拿出针线盒里的糖果,楼下的外婆就会上楼来,把汤米和楼上的外婆都绑在椅子上,然后,他们俩就一边吃糖,一边聊天。解析:在汤米的记忆中,两个外婆总是微笑着。她们很喜欢有他作伴,一起做有趣的“小事”小孩记得的事,例如吃糖。她们和汤米没有距离,平起平坐、分享糖果,也分享彼此的生活。楼上的外婆抱着小兔子,就像汤米抱小兔子站在门口一样。难得可贵的祖孙情,也许甜蜜就在一瞬间:和楼上的外婆在一起,他有他们特有的方式。比如,一起被绑在椅子上,自如的聊天。楼上的外婆很会讲故事,汤米非常喜欢听。这些故事一定留给了汤米无限美好的回忆。左页文字下的针线包显然不在劳作上,表明曾外婆一生的勤劳和眷恋。包外一桶开封的糖果是给汤米的也是给自己的,这里指甜蜜的浓浓的祖孙情怀。【第6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楼上的外婆跟汤米说了一些小矮人的故事。她说:“小心那个帽子上有红羽毛的家伙,他很爱玩火柴。”汤米说:“我会小心!”楼上的外婆说:“快看啊!他在那里,就在发刷和梳子的旁边,看见了吗?”汤米点点头。当楼下的外婆忙完炉边的工作,烤好要给汤米在回家前吃的蛋糕以后,她就会上楼,把汤米从椅子上解下来,说:“好了,我们都该睡午觉了。”解析:这是一张背景图,两条白色的绑带格外醒目,就像是把祖孙俩牢牢绑在一起一样。两人都露出头的一部分,曾外婆洁白的头发上粉红色的蝴蝶结特别耀眼,那是年轻时美的姿态。汤米只露出一点黑发,靠近曾外婆认真听着曾外婆讲述的故事。前面镜子里出现绿色小矮人兴奋地玩火柴,跳跃在桌面上,就是曾外婆和汤米在玩的想象游戏,享受着快乐的时光。梳妆台上的粉色盒子一定是梳妆盒了,发刷和梳子就是见证。外婆的角色一家人的精神支柱,老老少少的看护更能体现外婆的艰辛和伟大。我们还小的时候,感受不到这份亲情的分量。等我们大了,又远走他乡实现着我们自己。看了这个绘本,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看外婆了,立即赶回去,依偎在她们身边,聆听她们美妙的声音和熟悉的故事。如果你有没有成年的孩子,这就是契机行动起来吧!小兔子在一边着急地张着手,似乎在大声说:还有我呢!【第7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到他们睡醒了,楼下的外婆便会帮着楼上的外婆梳她那银白色的美丽长发。然后,楼下的外婆拿起梳子,梳自己的头发。汤米总是说:“绑牛尾巴!”楼下的外婆就把头发转啊转,转成麻花,再盘到头顶上,夹好。解析:这两张画面是两个外婆整理头发的瞬间,曾外婆披散的头发,不外乎如后面哥哥说的确实像妖婆,而外婆却更显年轻而美丽了。但在汤米心中,曾外婆任何时候都是最亲近无暇的。他还调侃外婆长长的头发是牛尾巴而拍手自乐。前后小兔子总是默不作声的看着这一举一动,就像是一个旁观者或是汤米的跟屁虫。【第8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有一次,汤米的哥哥跑到楼上来,刚好看见楼上的外婆躺在床上,头发披散在肩上,他立刻跑开了。哥哥说:“她好像巫婆喔!”汤米说:“才不是,她很美!”每当外公大喊:“去吃冰淇淋喽!”汤米和哥哥就跟着外公去冰淇淋店。有时候,爸爸和舅舅也会一起去。解析:汤米很爱他的两个外婆,并且特别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将祖孙间浓浓的亲情体现得无微不至。譬如,当哥哥看到楼上的外婆头发披散在肩上时,认为她的样子很可怕,像一个巫婆。可是在汤米眼中,至亲的人永远都不会面目狰狞。虽然她年华逝去,满头银发,却依然那么美丽。汤米看到的却不是哥哥看到的。这是“反省”观点,关系会影响看法。汤米认为曾外婆很美,因为他们之间的亲情,已超越表象层次的认识。右侧首次出现了外公的形象,这可是汤米的《先左脚后右脚》中的外公啊!同样是一本亲情的自传体故事。将自己的儿时记忆创作成了绘本。我惊讶于他竟然能与比自己大90岁的曾外婆保持自然细腻的感情交流,诞生了历久弥新的动人记忆。如果现在有一为身体虚弱的,只会讲老掉牙故事的白头发老太太躺在床上,这些忙于上网、玩手机、玩卡片的小孩子们谁会去认真地理会她?除了那点无足轻重的血缘联系外,谁还愿意付出多余的心思给一个毫无生气的人。就像汤米的哥哥所说:“曾外婆真可怕,像一个老巫婆。”她和现在前卫早熟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一个世界。我无意指责孩子们的淡薄,只是我不明白,是什么让这一代与上一代无话可说。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我小时候的情景,我们一家人在夏夜街角的石头上乘凉。大人们东一句西一句的聊天,开玩笑或取笑别人,孩子们就跑来跑去玩每天都一样的游戏,有时候也蹲下来,听听大人们的聊天。虽然是市井的生活,现在想起来,却透着朴素的温馨。【第9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他们回来的时候,常常正好是楼上外婆的点心时间,于是汤米端着托盘,把牛奶和饼干送到楼上。有一次爸爸帮全家人拍家庭录像,拍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时,汤米便站在她们俩的中间。解析:孩子都是非常爱劳作的,何况是给亲密的曾外婆送甜点。汤米端着装有牛奶和饼干的盘子上楼,背后桌子上是奶瓶和饼干盒。画面给出的是汤米和外婆的背影,但从汤米的坚定的步伐和挺直的身躯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外婆有担心吗!外婆侧面绑扎的白色窗帘暗示外婆内心也是拧巴的,只是没有让读者看到外婆的表情。意外是小事,但大胆让孩子经历确实太重要了,外婆的行为特别值得我们效法。右面这张汤米和两个外婆的合影被当做封面,只是作者人为增添了小兔子。这还是1973年的作品,录像设备也很贴近时代。很多美好的回忆总是那样的转瞬即逝,而照片却是一个美好的东西,它总能够定格那瞬间的美好。当时隔多年,偶尔翻开之前的就照片,相信汤米依然能回忆起那段美好的瞬间。这是故事进展的最美好的、最温馨的时刻,也预示着转折点的出现。【第10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有一天早上,汤米刚睡醒,妈妈就走进来告诉他:“楼上的外婆昨天晚上去世了。”汤米问:“什么是‘去世’?”妈妈回答:“就是她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解析:妈妈明确不加忌讳地告诉汤米曾外婆去世了,让汤米直面面对。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避讳谈论死亡。许多家长认为,将“死亡”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概念过早地灌输给几岁的小孩,似乎有些过于残忍。五岁左右的孩子已可以理解死亡,尤其是体会过亲人去世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当据实相告,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亲人的离世。我一直认为,应该和孩子谈论两件事:无常和父辈。我们共同生活在不断流逝、不断失去的人生中。孩子和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在不同时空里奋力而孤独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世代。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容易时移世易、容易沧海桑田,但虽然肉身易逝,却依然有什么永不蹉跎。《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给了那些不肯向孩子诉说真相的父母足够的勇气。四岁的汤米不懂得人去世带来的影响,妈妈则回答的很委婉:“就是她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用最形象的语言解释了死亡。不能再见面了,对汤米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汤米悲伤的内心融进妈妈的哀思中。小兔子也躲在墙角,垂下耳朵,低下头颅,何尝不是哀思呢!【第11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虽然那天并不是星期天,他们也去了外公外婆家。汤米还没向大家问好,就急忙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楼,跑进楼上外婆的房间。床上是空空的。解析: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汤米一反常态,他要亲眼目睹曾外婆离去的事实,面对楼上空空的大床,四岁的小汤米感到非常悲伤,他显得孤单而无助。曾外婆的粉红蝴蝶结发带是一个亮点,一个标志性饰品,当她活着的时候,红发带一刻都未曾离开她的白发,当她仙逝,蝴蝶结落在空寂的屋角,好似蝴蝶飞累了停歇下来了,这就是大师的画作,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四岁的汤米学习面对死亡:人不在了,但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仍继续存在。因为我记得她,记得她的样子,和她一起做过的事,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光所给我的温暖快乐。简简单单的语句,普普通通的故事,却有着直击心灵深处的力量。这本书可以让孩子懂得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将来某日直面生离死别时,不至于产生恐惧心理。【第12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汤米哭了起来。他问妈妈:“楼上的外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吗?”妈妈温柔地说:“不会了。不过,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从那天起,汤米就只叫楼下的外婆“外婆”了。几天以后,有个晚上,汤米醒来,看着窗外的星星。解析:曾外婆走了,汤米再看到的是一张空床,他一个人坐在地上哭泣,象征一种“只剩下自己”的孤独、无助感。望向神秘莫测的天空,他知道自己还是爱曾外婆的,但曾外婆呢?“她还爱我吗?她看得见我吗?”这些疑问使人焦虑,他需要帮助。关于曾外婆去世有两处细节的描写:一处是当妈妈告诉汤米楼上的外婆去世了,他问:“什么是‘去世’?”妈妈回答:“就是她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一处是他问妈妈:“楼上的外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吗?”妈妈将他搂在怀里,轻轻地安慰他:“不会了。不过,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通过母子间两次简短的对话,妈妈将外婆的离世,给予了正面的回应,如果孩子面临亲人去世,应鼓励孩子把内心的害怕和不安说出来,或者大哭一场也可以,只有找到正确的宣泄途径,才可能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死亡。虽然这本书是狄波拉描述自己儿时生活的怀旧之作,但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虽然逝者已去,可是我们对他们的爱和记忆却可以永存,每一个离别都是记忆的诞生。四岁的汤米学习面对死亡:人不在了,但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仍继续存在。因为我记得她,记得她的样子,和她一起做过的事,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光所给我的温暖快乐。“记忆”抚慰伤痛的心灵,也成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如果怯于让孩子去碰触衰老和死亡的议题,那么,就用绘本跟孩子来讲述这件重要的事,让他们知道生命是一个美好的旅程。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人的内心深处留下印迹,哪怕是当他不在了,依旧会活在另一些人的心灵深处。我相信,灵魂是可以交融的,只有至亲至爱的人才会思念彼此,爱的内涵远比狭义的爱来的广泛。逝者虽然已去,但活着的亲人会永远的思念着他们。就像汤米的妈妈所说的那样:“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第13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忽然,有一颗星星从空中滑落,他跳下床,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汤米说:“我刚刚看到一颗星星掉下来。妈妈说:“那也许是楼上外婆给你的亲吻呢!”解析:汤米孤独的心,曾外婆是理解的,这不曾外婆划过夜空来看汤米。寝食不安的汤米急忙跑到妈妈的房间来求证。妈妈的解答太奇妙了,给了汤米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曾外婆去世了,汤米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妈妈却说:“每当你想起她,她会回到你记忆里”,“你看到的流星,都是她给你的亲吻”。妈妈把流星比作曾外婆的亲吻,帮助汤米解除疑虑,尝试接受人生的变化。避免了将亡人神鬼化的问题,也把无形的爱具体化。在淡淡的伤感中,我们知道100岁也许是生命的终点,但却不是故事的终点,一个纯真的故事可以有40年、400年的生命,让人们去记忆,去品读。直视空无,需要最勇猛的智慧。我们却缺乏承认“不存在”的勇气。我们说起死,宁可接受变成流星、变成蝴蝶,甚至变成厉鬼的结局,也无法理解彻底的空性。【第14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很多年过去,汤米长大了,楼下的外婆也老了,总是躺在床上,就像以前楼上的外婆那样。后来,她也去世了。有天晚上,汤米从卧室窗口望出去,正好看见一颗星星快速地从天空滑落。“你们俩现在都是楼上的外婆了!”汤米的心里这么想着。解析:很多年后,楼下的外婆也老了,最后也离开了家人。长大的汤米晚上又看到一颗星星迅速从天空滑落,他想,你们们现在都是楼上的外婆了!故事中文字把这句话加黑变体,告诉读者汤米长大了,正是先前的曾外婆的去世,让汤米及时地了解并面对生死离别的人生规律。左侧那张和两个外婆的照片已经定格在汤米的心中成为永久的记忆,右侧还是那张照片已经倾斜了,变得更加模糊难辨。暗示离去之人慢慢会淡出内心。不禁感慨,岁月催人老。当看到楼下外婆去世的时候,心里远比楼上外婆去世的那种感觉难过得多。或许,此时的汤米已经长大,对待亲人离去这件事情也开始变得坦然了。可是,你要知道,楼下外婆却一直陪伴着他长大,陪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时期,甚至青少年时期。所以,汤米拥有和楼下外婆的回忆更多。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和楼下外婆相处时间长了,感情自然深了。汤米对楼上外婆的回忆或许只是童年时代的片段,但是,对楼下外婆的回忆却会是清晰到历历在目。故事几次出现汤米在窗边的场景,前后对比汤米的长大,反映时间的变化,并利用“流星”引发的联想,在现实中制造从有限通往无限的想象感觉。结尾以流星划过夜空结束,既让孩子明白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让她更加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大师就是大师,简单的语言,朴实的画面就把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而且现代家庭的孩子平日都是外婆,奶奶带的,更加贴切生活,孩子不懂什么是“去世”,但去世的亲人会一直在你的记忆里,和你同在。很简单的诠释了。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生活的每时每刻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年迈的老人,说不定某一天,他就会离我们而去。活在世间至亲至爱的就是我们的亲人了,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在潜意识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再小一些的孩子看似并不明白。但,千万不要小看了孩子,他们远比成年人想象的要懂得的更多……【第15画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天赋予我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有机会认识奶奶、外公、外婆和曾外婆。我有一半爱尔兰血统,一半意大利血统。小的时候,爱尔兰籍的亲戚就住在我家附近,我们每个星期都见面,这个故事讲的便是他们。我和楼上的外婆共度了许多快乐时光。我们俩被绑在相邻的椅子上面,一起吃着薄荷糖,还有各式各样的糖果,那一年我四岁,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这本自传体图画书于1972年。1973年出版时,是以黑色、粉红色和黄土色彩绘而成的。要将这些图以全彩重新上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现在已不单纯是“着色”的问题了。这些年来我的绘画技巧已有些微的改变。所以,在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全新的创作来处理。然而,我认为原始版本中的怀旧感仍然得保留下来,所以,我大多选用了轻柔的色调。除此之外,奇怪的是,在重新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仍如首次创作般激动不已。谨以此书献给我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奥诺拉(Honorah O,Rourke Mock)和艾丽斯(AliceMock Downey)汤米狄波拉 记于1998年解析:后记记述了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历程,也许最打动人的就是他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有根据亲身经历或感受写出的作品,不需要华丽,却最是迷人,因为它让读者有机会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看随笔的原因,未经雕琢的感受比起精心创作的故事还要迷人,毕竟跨越心灵与心灵的距离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感觉像是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尤其是作者绘画时背景采用的网格画法很有时空感,让人不禁想透过画面看到时空的另一端。这个温馨、温情的好故事,讲述方式平铺、直白,就像我们在读着一篇记叙文一样,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润色,图画也是很简单的线条,色彩采用的是温馨的明色调。他的作品我还读过《先左脚,再右脚》《武士与龙》等。除了对隔代亲情的完美诠释,这也是一本较早将死亡的概念介绍给小朋友的图画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避讳谈论死亡。许多家长认为,将“死亡”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概念过早地灌输给几岁的小孩,似乎有些过于残忍。据研究表明,五岁左右的孩子已可以理解死亡,尤其是体会过亲人去世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当据实相告,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死亡,刻意的隐瞒或回避并不能解除他们心中的疑虑,甚至可能会让他们获得一些不正确的死亡概念,如:“死亡就是睡着了”或“人死后会变成鬼”等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后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我为孩子读这本书,更为自己读这本书。【封&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析:封底展现出外婆家房屋一二层的外貌,这在书中是没有的。而此时楼上有一老头正在像汤米打着招呼,这一定是甜的外公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尾,作者的《先左脚,再右脚》就是描述的和外公的情感故事。生命是一个美好的旅程,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因为曾经在一起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浓浓的亲情会滋养一生。这本书尤其适合几辈人共同生活的小读者阅读,让孩子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珍惜亲情的可贵,相信就是作者想传达的那一份情感。珍惜亲情不仅仅是孩子要学习的事儿,希望大家能常回家看看老人。让孩子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珍惜亲情的可贵,我想也是作者想通过文字来表达的一种真谛。传达这种真谛的就是亲子阅读。四、作者信息汤米·狄波拉(TomiedePaola),1934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56年毕业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自1965年出版第一本图画书至今,已创作近300本作品,曾获凯迪克大奖、纽伯瑞大奖及1990年国际安徒生大奖提名,被公认为美国童书界的常青树。第一本自写自画的绘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一经出版,即在童书界大放光彩。之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自传式的作品,例如《先左脚,再右脚》,描述与祖父间真挚的情感,传递了温暖真诚的亲情与隔代友谊;《汤姆》描写了爱读故事的外公,祖孙间发生的系列风趣、搞怪的故事;《美术课》将幼时上美术课的点点滴滴与逗趣的回忆,一笔一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事图画书创作四十余年来,当有人问及他最喜欢哪部作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因为这个故事真情实感记录了汤米和外婆、曾外婆之间的生活点滴,展现了祖孙三代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的生活,是他童年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常有他以自己的家庭为背景,真切而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