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觉察:由调节情绪想到的若干问题

(巴黎米哈博桥)

今晚,这篇文章我朗读了50多分钟。

最开始读的时候,内心非常不平静,应该说很急躁;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坚定而有力的文字所感化,慢慢安静下来;读到一半,感觉到,内心不再憋闷,呼吸畅通;读完最后一个字,轻舒了一口气,真好,心情回归平静。

在这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好的文字作品的力量,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变化。

学习心理学,虽然不能改变我的胆汁质气质(情绪容易冲动),但是却教会了我怎样在更短的时间内调控情绪。

以前,受负面情绪,如愤怒、伤心、委屈、压抑等困扰的时候,我很难安抚自己,甚至还会放纵自己沉浸其中,结果,一整日或者连续好几日,都愁云惨淡。

那种感觉,就像是血脉淤积,大量杂质堵塞在胸口,导致胀气郁积心中,最后恐怕只有吐出一口鲜血才能让气血通畅。

非常的不好受,但是本人又无可奈何。

记得,大学二年级时,有一回,边写文字边流泪,现在已经完全不了解当时的自己为何如此难过,只知道我写下的文字主题是“为什么不快乐”?

那时候,想破头,去努力求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一无所获。

如今,我倒是有一些想法。

为什么年轻的自己不快乐?

一方面,恐怕是因为自我意识刚刚觉醒。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中学走向大学的路途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自由的成人了,与之前的人生阶段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知识浅薄、社会经验缺乏),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要走向何方。因此,陷入到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应了那句话,“庸人自扰”。

另一方面,这个意识刚刚觉醒的青年,又显得过于自负和自卑。这一点也矛盾。自负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痛苦是与众不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了解我的痛苦、消除我的痛苦。自卑是因为,敏感多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特别的失败、窝囊、不上进?为何别人能如此快活,自己却要承受痛苦。

其实,在成熟人眼里,不是事儿的事儿,在少年人那,会引起强烈的波动,都是因为刚觉醒的青年自身有局限,包括知识层次和个人修养。

于是,古人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为什么人们越长大,忍受力越强,情绪越平稳?

那可能是因为,更多的经历,让人们对前路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对不必要的人和事,不去给予更多的精神力气;也有可能是,随着成长,个人力量的增强,青年克服了过度的自负和自卑。

他们已经了解到,

自己的痛苦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别人也都经历过。

自己也并不是如此的不幸运,个人所认为的悲惨,实际上只会有人比自己更悲惨。

于是,人们开始体谅自己,体谅别人。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不能好好调控自己的情绪,大概,我们还未真正的成熟,无论年龄有多大、职位有多高。

那么,除了亲身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让我们更加的成熟和理智之外,

我们还有什么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方式,来让自己成长呢?

当然,我们可以借助书本,帮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

由此,可以观察到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事。

就像熊培云在书中提到的,我们现在探讨的许多“真问题”,胡适、杜亚泉在一百年前已经探讨过了,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更加的高明和准确,只不过,若是我们不阅读,就根本不了解这件事,还以为自己做出的结论是多么了不起的新发现。

当我读到,熊培云说,他希望自己更像胡适一点,对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之后,我选择原谅今日别人给我造成的麻烦,我希望自己更包容一点。

静下心来想想,包容别人其实是让自己更加自由。

当我不断的指责他人,不断吐槽他人错处的时候,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加苛刻、更加刻薄、更加小气。当我为自己的发怒寻找合适理由的时候,我就是纵容自己的极端情绪,从而让自己更加沉浸在受害者、牵连者、委屈者的角色中。

包容和自由,绝对是共生的。

只有心灵更包容,灵魂才能更自由。

可是有人会说,包容或许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前几天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就是因为主家包容而导致保姆一而再再而三犯错,最终因保姆丢掉性命。

我可以说,我们不要从偶然事件中,得出一般规律吗?

通过保姆的生平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她的过失,即便主家选择不包容,或许她也会因心生妒忌,残害主家。

越包容越自由,用在大多处。

<end>

So, 打开一本书,朗读片刻,了解别人的世界,处理自己的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