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你喜欢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身边

第一心理

发布时间:05-0414:48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有这样一个人,声称自己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无论想要什么,最终都能如愿实现。

在十岁那年,他希望爸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架心仪已久的玩具飞机,没想到收到的礼物竟然真的是那架飞机。读书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可以迷倒一片女生的男神,实际上他的确一直都是大家口中的男神。

后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了,总是有大项目找上他,而且总是能取得好成果。

他说自己这样的运气,大概是玄学,因为无法用科学依据来解释。实际上,这并非玄学,他的所有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东西——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

《The Secret》: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锑场),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就像物理界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吸引力一样,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

“吸引力法则”这个概念真正被人所知,是因为一次报刊媒体的报道。

1879年《纽约时报》有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吸引财富”的文章中,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是媒体第一次对这个概念进行报道。

简单来说,吸引力法则的意思就是“引来所想之物”:头脑中想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到自己身边。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的法则,在他们看来,吸引力法则只不过是在自我欺骗罢了。

1999年加州大学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对即将期中考试的学生进行分组测试。主题是“正能量梦想是否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

第一组学生每天都花一些时间来想象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后是什么感受——正能量组。

第二组学生则想象自己在什么时间和地点考试的,又如何准备考试。

第三组学生没有想象任务,踏踏实实的复习——控制组。

结果显示,第一组正能量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而且为考试所做的准备时间最少。在每天的想象中,他们的确可以收获信心,但是这样的自信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考试准备工作上。

第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因为想象准备考试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令他们可以在细化计划的同时,付诸于实践。

所以有人得出结论,意识作用是有限的,人体本身并不具备吸引力。

但是实际上,吸引力法则一直都以更加科学、合适的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发生作用。

有一位大学生,想要在暑假回家后听见大家都夸她瘦了、美了。最后竟然真的减肥成功瘦下来了,也变更漂亮了,还收获了大家的赞美。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正确使用——聚焦、相信、行动。

说回文章开头提到这位“男神”,他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所想之事的呢?

生日之前,就已经在父母面前多次提到想要的那架飞机了。作为学生时,在靠着勤奋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积极发展自己的爱好——运动健身。开始工作之后,由于上级下达的任务他都能出色完成,所以公司一有大项目,领导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并给予他相应的帮助。

换句话来说,吸引力法则也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因为想要,所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渴望的事物之上。

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与此同时也并非空想,会靠着行动来靠近自己的目标。

可能这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只是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缩影——在运用吸引力法则却没有意识。

但想要更好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得更加出色,不妨有意识的使用吸引力法则。

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不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应该是具体的、可行的目标。并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在此特别提醒一下,不学习不看书不复习,还希望不挂科,这不是在利用吸引力法则,只是在投机取巧,白日做梦。

其次,对自己的目标充满强烈的热忱和渴望。对目标的渴求程度直接决定了吸引力法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最后是行动。无论是多么细微的行为,无论是多么小的行动,都必须有所举动才行。

在这里要提一个概念:同质相吸。

譬如,我们处于一个极其低落的状态,心里所想的都是负面消极的事情,那你就会吸引一堆倒霉事过来。相反,如果你内心正面、积极,那么在你身上发生的事都坏不到哪里去。

所以内心的状态是直接左右结果的,我们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事件走向。

吸引力法则不是简单的鸡汤,更不是自欺欺人的手段。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利用这个法则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异想天开,浑噩度日。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