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留给后世的两个奇迹:大运河与赵州桥 |隋唐史话连载02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连载02(点击看上篇),欢迎收看。

我国内陆主要河流一一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都是从西向东流,在这几条大河之间,从南到北,有一条人工河纵贯其间,这就是世界最古最长的大运河。

这条运河把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联系起来,形成遍及全国的水运网。

这条河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隋朝以后的唐宋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两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很多。据司马迁说,直到汉武帝时期,长江以南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火耕水褥”。

三国以后,特别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这块富饶的处女地。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首推两浙,特别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了士族门阀盘踞之处。这些地方的土地“亩值一金”,其肥沃程度可与关中相媲美。

但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城市和边防军所需要的粮食,有很大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马车和人力车运输,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迫切需要。

利用水路运输,是当时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可见,开凿大运河,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没有隋炀帝,这一时期必定也要开南北运河的。

从政治方面看,江南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始终是比较尖锐的。开皇十年(590),江南士族沈玄桧、汪华等聚众反隋,或称天子,或称都督。隋文帝派杨素调集大军,历时两年才平定江南的叛乱。

开皇二十年(600),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第二年,潮州僚民起义。

由于南方人民的不断起义,隋文帝下诏没收天下兵器,严禁私造。同时更禁止江南人私造大船,凡是三丈以上的船只,一律由国家没收。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江南人民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使南北运输畅通无阻。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游玩享乐也是炀帝开运河的动机之一。他过去长期担任扬州总管,驻扎江都,并且到过建康吴会,醉心于江南的豪华生活。所以唐朝小说写他由于怀念江都美景,并为挖掉睢阳王气,而兴工开河。

01、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100余万民夫,开凿通济渠。这条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的工程。从这年三月开工,八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余天。如果是新开的河道,这样短的时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完成的。

通济渠的具体路线,是以东都的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直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古鸿沟系统的睢水。这条睢水经过现在的中牟、开封、陈留、杞县、葵邱、宁陵、商丘、下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入泗水而进淮河。

在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但是到了隋朝,邗沟由于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无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平陈以前曾下令治山阳(今淮安)。但是隋文帝整治的是邗沟入淮的水口,并没有彻底清理河道。

隋炀帝时期,组织十余万民夫,把旧有的邗沟拓宽取直,从山阳到达扬子(今江苏仪征),位置在邗沟的西侧。这次又把邗沟改直,不经过射阳湖而直通长江。

大业四年(608),开凿永济渠。这条运河主要是利用自然河道,沟通沁水和淇水,引沁入淇,在武陟北部会合,一直北流从天津入海。

永济渠就是利用这条天然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合永定河,北达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 (610),开江南运河。在隋朝以前,长江以南的人民开了不少小河,这次开河主要是利用旧日的小运河,把小河拓宽。然后引长江水,穿小河,绕过太湖,以达杭州,便成了江南运河。这条河全长800里,宽10余丈,是江南10余万人民的劳动成果。

京杭运河北起涿郡,南达杭州,连开皇四年(584)隋文帝命宇文恺率水工开的广通渠(自大兴城至潼关,长300余里)计算在内,大运河全长2700余公里,是世界最古老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不仅长度在世界运河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其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开凿的。当时,隋朝统治者役使劳动人民特别残酷。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大业四年 (608),征发河北百余万众开永济渠,“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 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

当时督工的将军名叫麻祜,非常残暴,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

隋朝统治者为开凿大运河,残酷地剥削压榨了人民。从这方面讲,大运河是隋末劳役繁重的历史见证。

大运河通航以后,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运河是大业六年(610)开凿的,第二年,隋炀帝就敕令把江淮粮食北运,并将江淮等地战争物资通过永济渠输送辽东。因此唐朝著名理财家杜佑说:运河通航以后,“天下利于转输”。

另一方面,由于运河的通航,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如扬州、楚州、魏州、润州、泗州、河阴等城市很快繁荣和发展起来。

大运河开通以后,对黄河起了分流作用。这是因为每年六七月间,黄河流域雨量大增,黄河的流量骤然增长,而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很浅,在河水上涨之际,容易泛滥成灾。

但从开凿运河以后, 每当黄河涨水季节,部分河水可以通过永济渠和通济渠泄出。这样一来,便减少了黄河本身的压力。因此,南北运河开通以后,数百年间黄河未发生大泛滥。

02、赵州桥

隋朝另一著名工程是赵州桥(即安济桥),它的建造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

隋代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州城南五里地方。这里有一条从西向东的大河,名叫汶水(今汶河)。中外闻名的赵州桥就座落在汶河之上,这是一座“舟楫航行其下,人马车舆通过其上”的大型单孔石拱桥。

赵州桥是我国和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负责设计和建筑的。从隋朝大业年间到现在,已经1400余年,不知经过多少洪水的冲击,今天仍然巍然纥立在汶水之上。

赵州桥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三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赵州桥的净跨度长达37.4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桥的跨度虽然很大,但拱高只有7.23米。正因为这样,所以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在桥拱的两侧,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这种拱上加拱所谓“敞肩拱"的桥型,在欧洲直到14世纪才出现,这就是法国的赛雷桥,比赵州桥要晚700余年,还早已毁坏了。

因此,在世界桥梁史上,赵州桥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李春根据他多年的劳动实践,研究各种桥梁结构,大胆地利用拱形结构原理,用以建筑大跨度的独具风格的石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李春建桥的时候,注意了汶河下游水流较大的特点,为了防止阻塞,保证河道的畅通,改变于河心置石筑墩的传统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了单拱长跨度的方法。

全桥由28道拱圈组成,纵向并列砌置。每一道拱圈都可以独立存在,施工时可以一道一道砌,使桥面逐渐加宽,同时还可以节省桥拱木架。因为同一木架可以使用多次,拱圈如有损坏,可进行局部修补,不致影响整个桥身的安全。

每一道拱圈都是由43块拱石组成,一块拱石长度从70厘米到109厘米,宽度从25厘米到40厘米,厚度都是102厘米,重约2000斤左右。

为了加强拱圈之间的联系,使用了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整个大桥成一个整体,牢固耐久。

赵州桥的特点是跨度特别大,桥上却采取了平拱形式,使跨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只有五比一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创造,也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根据现代建筑学家的科学估计,如果把赵州桥修成像卢沟桥那样“穹隆桥”的式样,这座桥的高度将达20米左右,几乎要超过现在桥高的两倍。

赵州桥的平拱形式不仅桥面坡度小,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节约材料,并大大增加了桥梁的强度。

另一方面,在大拱两端又加小拱的做法,不但用料省,又能分洪。据现代建筑学家分析,这种拱上加拱的方法,可以减少大拱重量500多吨,相当于桥身自重的20%, 大大减轻了桥基的压力。可以肯定,李春对工程学的理解是他能创造“敞肩拱”形式的科学基础。

赵州桥的桥基非常坚固,1400多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桥基久已固定,不会再继续下沉。

赵州桥的桥基是建筑在汶河床的粗砂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5层石料砌成,桥基很浅,构造简单。在1400多年前,李春就敢于 运用这样的天然基地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说明他对于桥梁建筑是很有研究的。

赵州桥的另一特点是造型特别美观大方。桥面两侧石栏杆上那些“若飞若动”“龙兽之状”的雕刻,令人赞叹。

石栏杆的全部构件,如栏板、望柱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现存栏板中属于隋朝原物的,有雕龙栏板和斗子卷叶栏板。这两种栏板的特点是刀法苍 劲古朴,布局变化多样,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

特别是雕龙栏板,刻有各种样式的奔龙、交龙,其中两龙钻穿栏板的雕刻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杰作。有一块栏板,正面刻有相向两龙,右边一龙前脚托着一个宝珠,左边一龙前脚抓住一朵大花,轮廓清晰,线条柔和,神情逼真。

栏板背面也是两龙相向,龙身好像钻入栏板之内,冷眼看去,好像已经钻穿栏板,正背两面二龙又互相怒目凝视。这些雕刻,构思巧妙,形态动人,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