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你是我一生最爱的人

你是我一生最爱的人

——读《论语》悟孝道

郭延昌||河北

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

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概而言之,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诗经》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出自于父母之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漫漫300多天的怀胎岁月,对于每一个做过母亲的人来讲,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灵与肉的艰难洗礼。孩子出生后,从第一声啼哭,到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期间,父母所付出的心血和辛苦,又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所不能体会和理解的。“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便是父母生育之苦、养育之辛的真实写照。

父母之爱,是普天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汉代刘安说过:“慈母爱子,非为报也。”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所以,以孝敬父母为中心的孝道,成为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于大成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有着较为全面的论述。其基本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爱惜自己。这是行孝的基础。孔子曾对学生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孝之始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孝敬父母的本钱。如果每天烟酒奢无度,作息无规律,把自己的身体弄得一团糟糕,还有什么本钱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当年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什么意思?如果父母时常为子女的身体健康而担忧,哪子女就算是孝了。进一步理解,父母逐渐老去,他们担心一旦子女身体出现情况,哪里还有能力象过去一样来孝顺照顾他们呢?常言道:“父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天下父母之心昭然于斯。换一个角度讲,我等晚辈后生,如果总让年迈的父母,为我们的身体健康而惧而忧,何孝之有哉?

爱惜自己,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为人子女者,不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更要爱惜自己的名节,注重自己的品行,努力做到孔子所希望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堂堂正正把人做,安安然然度平生,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孝敬父母,共享天伦之乐。若如胡长清之流,在临刑前仍念念不忘“最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老母亲”云云,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二,要敬爱父母,使其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谈起赡养老人,不少人认为能让他们吃好、喝好、穿好、住好足矣。对此,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说法。子游问孝于孔子,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思非常明了: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住好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必须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其有尊严、高品质地享受生活。否则,与养狗养马何异?

遗憾的是,即便是在我们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不孝子女,连最基本的生活供养义务也不履行。日前江西赣州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了一起亲生儿子,拒不赡养84岁母亲的案子。虽然不孝子最终被迫承担了每月150多元的赡养义务,但是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绝不仅仅在于案子本身。

如何做到敬老?《论语》中亦有论述。孟懿子问孝于孔子,孔子只说了两个字:“无违。”(《论语·为政》)。他进而解释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把遵循周礼作为孝的根本。在这里,“无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百年之后,也不得违背。用孔子的话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敬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关切老人除物质需要之外的其他需求。如兴趣爱好的满足,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良好精神品格的塑造,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知识的传授等,切实做到乐其心,且不违其志。对于老人不好的生活习惯或偏激的思维方式,做为子女,应当抱有宽容和“几谏”之心,于循循善诱间引导帮助其逐步纠正和克服;切不可急躁冒进,甚至武断处理;更不能因此,而影响对父母的照顾和爱护。诚如孔子所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其三,多陪伴父母,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多处提及。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当然,这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交通通讯的现状而言的。现在,交通如此便利,通讯如此发达,子女远游已成常态。但我们这些游子们是否真正理解陪伴父母的重要性?

有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对此,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回答学生子夏问孝时,也是简单地说了两个字:“色难。”(《论语·为政》)什么意思?就是说作为子女,能对自己的父母一如既往地保持和颜悦色,很难很难!想想也是,父母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甚至大小便都失禁了。能汤汤水水、里里外外、面带微笑、不离不弃地侍奉其走到生命的终点,做到如子夏所说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者,世上能有几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老人子女成群,自己年迈了,要累人了,子女却把父母送到了养老机构。而子女呢?每日里跳舞、打牌、周游列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老人,象皮球一样,在儿女之间转来滾去。有的老人独守空房,形影相吊,每日间面壁自呓,望天兴叹,像六七岁的孩童一样,每天掐着手指头算日子,盼望着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日的到来。那是他们能与子女晚辈团聚的唯一时刻。尽管这样的天伦之乐是那样的短暂和吝啬。更有的老人,耐不住病痛或孤独的折磨和煎熬,把自己的生命了却在三尺白绫之上或半碗鸩药之内。前些年媒体上报道的出国博士生父亲独死家中,十数天后才被邻居发现的新闻事件,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极而言之,我们随机问问身边的年轻人,恐怕其中有好多人连自己父母的确切年龄,都说不上来。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教导过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为父母又增寿一年而欣喜,同时为父母又老去一岁而恐惧。当然,不能说不知道父母年龄的人就是不孝。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无微不至、孝心满满的儿女,能连父母的高寿都一无所知吗?

尊前父母在,浪子不觉寒。趁现在还年轻,趁父母还在堂,让我们抛下“工作多”、“生意忙”等等借口,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多回去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吧!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陪伴就是最好的孝敬。诚哉斯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孝、奉孝的民族。从孝感动天的大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从百里负米的仲由,到刻木事亲的丁兰;从埋儿奉母的郭巨,到卧河求鲤的王郎;从弃官寻母的朱寿昌,到哭竹生笋的孟宗,都在中国的孝文化长卷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当下,我们身处国强民富的新时代,我们不会再为父母的衣食住行而忧;但是,前辈先贤的大孝品德,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千品孝至首。诚如有子所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把孝看作一个人安身立命和治家治国的根本。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够友爱他的兄弟姐妹吗?能够友爱他的朋友同事吗?天知道!

最后,谨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郭延昌,1963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市。1981年7月参加工作。有8年的中小学教师和8年的国有大型企业宣传干事等从业经历。1998年元月调当地党委机关报武安市报社,当过记者,做过经济版编辑,现任副刊编辑。先后采写各类新闻稿件千余篇、文学作品200余篇,偶有获奖。2008年著有报告文学集《大碑无言》。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