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加油″说开去
从"加油″说开去
杨青||江苏
新冠肺炎让武汉成了全中国的焦点,甚至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成了今年春节以来,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最强音。
响应政府号召,为了防止人员流动给抗疫增加负担,我一直宅在家里加油,期间我把因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读书的缺撼好好的补了一下,还写了散文《安于寂寞,也是战斗》《疫情日子,感恩阳光》《鼠光剑影》和诗《春归》以及《鸭蛋盘子》《妈妈,儿子想您》等数篇二万余字,发表在颇有影响力的《冬歌文苑》和其它一些公众号的网络平台上。
近则为"加油″一词思考,加油的意思固然是妇孺皆知,但且不知一词来由。今日读书,偶得出处,原"加油″与读书有关,与武汉也有些许关联,欣喜之余,急忙写上一页,愿予大家共享。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人叫张瑛,这位张瑛名声不响,可是他有个儿子在晚清历史人物中,那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甚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还说张瑛吧,退职还乡,每天晚上,张瑛和仆人背着油篓子,走街串巷,专做一事,就是看到哪家有书生在点灯读书,就寻光而来,从油篓子装的油桶里,臼上两勺子菜油,加在读书用的油灯里,然后鼓励书生好好读书。
读书点灯,点灯耗油,许多穷人家的孩子对这两勺菜油既是珍惜得不得了。而一个与己无亲无故的人的善举会激励多少莘莘学子埋头苦读,发奋有为。
这就是"加油″的来历。
而这位加油的长者张瑛,他的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张之洞。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在此,且不论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单就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我认为还是有大加赞誉之处的。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在担任湖广总督以后,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的开展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有成效的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人才。
——兴办湖北工业。他认为,一般的工匠没有文化知识,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尤其在首创中国钢铁产业(武汉钢铁厂的前身),花了大量的银两从英国购买了钢铁生产设备机器,而因矿石原料同英国的差异对引进的设备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变成一堆废铁。所以,张之洞认为发展新式教育就要着力培养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
——张之洞重视基础师范教育,他以为,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而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故师范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光绪29年(1903年)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为湖北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十九年,住在武汉,在他的任期内,在武汉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学堂,武汉有五所百年大学,全部出自他当任之手。当今,武汉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不能不说是张之洞奠定了基础。
从他在黄鹤楼上留下的一副对联: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什么气魄,何等豪迈?
在这里,不妨再讲一则有关张之洞崇尚学问的趣闻故事。
有一次,孙中山来到武汉总督府,想见见这位明星官员,就写了一张便条:
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
张之洞看着纸条,孙中山?没听说过,问门卫:什么样的人?
门卫回:是个书生。
张之洞觉得这个书生不简单,就故意为难他,提笔写道: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竟敢称兄弟。
张之洞让门卫送出去。
孙中山看到张之洞的字,在后面续上一句: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门卫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大为惊讶,立即把孙中山迎进总督府。
张瑛的"加油″和张之洞的"办学″,父子俩的文化认同,内涵如出一辙。当我们称武汉为英雄城市,文化底蕴的支撑功不可没。
武汉是重灾区,武汉为中国做出了牺牲,甚至为世界做出了牺牲,武汉人挺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武汉精神必将载入史册。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当加油的声浪席卷整个华夏时,我看到的是先贤与我们齐呼,万众在付诸行动。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杨青,男,60后,江苏滨海人。经济师,从事自由职业,喜欢文学中的生活、喜爱生活中的文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梁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