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乡戏琐记

父亲是戏迷,非常喜欢看粤剧听粤曲,哪里有戏,无论多远,父亲必去。

乡下做戏,大多以神的名义,神庙里的公神诞期或年例期,会搭戏台请戏班过来演戏。以神社庙宇为组织收纳戏金的。

八、九岁时,父亲看戏会带着我。有一年邻镇的平岚村做年例,村里做大戏。

那晚演《迫上梁山》,看完野猪林那节,趁着父亲看得津津有味,跑到戏台下买零食。

戏台下有许多卖小吃的小摊,跟着大人去看戏的小孩也很多。他们与我一样,除了武戏会看一阵,到那些唱戏和哭哭啼啼的戏,看不懂听不懂,跑到戏台旁边的一块空地玩游戏。一玩起来就野了,我忘记了是跟着父亲看戏的,戏演完了才想起父亲。戏台下除了我们这些贪玩的小家伙,早已空荡荡了。

一直把粤剧和粤曲混淆一起,以为它们是相同的。父亲老是纠正我:看戏听曲。

前两年,读了《粤剧板腔》(苏惠良、黄锦洲、潘邦榛著)才了解,粤剧与粤曲有相同相通。“二者之间的不同,那主要就是粤剧是演故事的,粤曲是唱故事的。”

至此之后,才真正理解到父亲所说的“看戏听曲”的意思。

父亲说,文武生和正花等人出场,是要走一定的步数才开始唱戏,用脚步来配上乐器的调子的。

父亲喜欢听罗家宝、红线女、林小群、陈小汉、新马师曾、文千岁等人的粤曲。

松三叔家有台旧电唱机,有罗家宝和林小群主唱的《柳毅传书~牧羊,传书》。

这几出戏我和堂弟们都非常熟,直至到现在,一些戏文记忆犹新,还可以唱几段。

图片来自网络

旧时,做戏的人的地位是很低贱的。

曾叔是父亲的朋友演过戏。经常是一顿饱一顿饿。还要背戏服,抬道具。

做戏的人都会些功夫,曾叔同我讲过挖番薯的事。

有一次,演完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看到路旁有番薯田,忍不住走到田里挖了一个红薯吃。刚巧番薯田的主人巡田老到,把他当做贼,举起手里的锄头就砸。他凭着学过的几招功夫,躲过田主人的几锄头。最后,曾叔逮个机会跪下求饶,告诉田主人,自己是做戏的,走到这里,肚子实在太饿,就挖了一个番薯充饥。

田主人不信他是做戏,要曾叔唱几段戏。曾叔只得忍着饿,唱了几段戏文。田主人听了他唱的戏后,才放过曾叔。

曾叔说,幸好喝过夜粥,要不就完蛋了。功夫再好,肚子饿得贴了背,四肢无力,你也是毫无办法。幸亏师父当时除了教功夫外,还教了一招“跪拜叩”。师父教诲,打不过别人,跪下认输纳头认错。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印象中,粤剧大戏在八十年代初,春节期间,或是哪间庙宫有诞期等日子,在家乡就有大戏看。那时候,看电视,看电影,看录像,可以随时都能看。但看粤曲大戏,只能等春节或各庙宫的诞期了。

我的村跟附近的几条村。同属一个叫三太宫的神庙。三太宫在一个平坦的丘陵上面,丘陵在五六十年代,被附近的村民开荒成块块梯形坡地。三太宫在丘陵的中间,几棵不知年份的台湾相思树,枝叶扶疏,苍翠茂盛。一簇簇繁密的灌木,把那几棵台湾相思树包围着,灌木的枝桠交错一起,围成了一个大拱门。

几棵台湾相思树下,架着一块八仙桌般大小的石板,上面摆着三个插满香的香炉。

这就是三太宫的早期摸样,后来各位善长仁翁及各村捐款筹钱建起了琉璃瓦面的三太宫。

三太宫里的三位神太嫲分别为“刘、何、李”太嫲,在家乡可是香客人气旺的宫庙。远近四里八乡的人,有什么事都来宫庙里祈求,谁家起房子,来这里把三太嫲敬请去。敬请的人家,备了一些糖果之类供品,带上一把伞,去到宫庙里把阿嫲们请回。

当时的庙祝是邻村的一个单身老头,名字叫“洪”,因为老人家是有一只脚是跛的,大家称他“跛洪”。此时“跛洪”点了香,吩咐来求的人家跪下,他也跪着诚虔地叩拜三下,就跪着口里快速念道:秉明刘何李大仙,哪吒三太子,今天某某家……,念完这些就把手中那两块小木块往半空一抛,小木块掉地上,如果一块正面,一块反面,那这事就成了。

如果两块都正面过反面,得继续再次求拜。一般三次。

求到的人家就用伞遮住“跛洪”给的三支点着的香,回到家里,用一根大约有一米高的竹子,插在起房子空地的前面,把香插到竹子上,插上从宫庙里带回来的两朵小纸彩花,点上三支香,就算请三太嫲来保起房子平平安安了。

每月的初一十五,得敬上糖果和清茶,到初二十六,准备了一份三牲拜祭。

图片来自网络

三太宫庙的戏期有三次,每年的清明前一次,八月十五有一次,诞期有一次。每次做戏,宫庙里有“主会”主持,所谓“主会”就是相当于一些协会的理事之类,到外面联系好了戏班后,要坐多少本戏,要多少戏金,就到各家各户收钱,收到的钱会用红纸写了贴宫庙的墙上。

到戏期时,就把家里的长木櫈搬到戏台前,“号位”,用约有五十公分长的竹子,拿石头敲钉到地上,再用绳子绑定,这就占了位置。戏棚那时都是用竹棚和竹搭的。

开演的戏第一场,大多都是《郭子仪祝寿》,那个武生将刁蛮公主打了一顿的精彩片段戏,经常获得台下男观众的大声喊好声。大概这些男同胞也是饱受委屈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我喜欢看的是《乞食仔中状》这本戏,扮演落魄街头乞讨的武生出来了,台下的观众会丢一些糖果之类上去。当时自己也幻想着自己山鸡变凤凰,乞食仔中状,出人头地,然而到现在,自己依然还是山鸡,还是老了的山鸡。 一个戏班里有文武生,帮生,正花,帮花,杂脚,匹破柴(就是兵卒丫鬟之类,先出来,后进去,一般站两边),文武生和正花,一般是是主角,演的是好人,帮生和帮花一般演坏人,演奸臣奸妃。

三太宫庙演戏的不外两个本地戏班,一个是山兜村的黄虹班,是一个家庭组成的戏班。一个是当时电白盐场的王航班。就有父亲演文武生,女儿演正花的事。曾有一个演丫头的本地女子,文武生用剑砍死她了,她却不会躺地上,文武生暗示她快点躺下,她却站着,文武生火了,一脚把她踹下去。

那时看戏,看了一会,对着那些枯燥的戏文,就好像鸭子听雷(家乡的俗语,意思是听不懂,看不明)。

最吸引我和堂弟们的是到戏台后,看演员们化妆。看他们化妆也不是到台上去看,而是钻到后台底下,隔着木板间隙往上看,睁大眼睛看,有时候经常给演员走动时,灰尘或沙子掉进眼里。

翻查了一下粤剧和粤曲的一些资料,对粤剧和粤曲的历史起源有了一知半解。

据百度资料,粤剧的形成时间有四种讲法:

1、形成于南宋。2、形成于明代中后期。3、形成于清代前期。4、形成于清中叶或中叶以后。

前几天的晚上,有朋友知道我喜欢粤剧人物,正好他近来拍了一组粤剧剧照,给我发了过来,看到后有些感想,勾起了我对以前看戏生活的记忆,写点文字权当记录吧。

图片来自网络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原发2018-05-30《粤西文苑》

修改2021-08-03,小城旧居

大篇幅调整、修改,原题目《记忆中的戏》

(0)

相关推荐

  • 叶修德 | 看戏

    看 戏 文/叶修德 做戏人锣鼓敲得咚咚响,看戏的人脚底痒.以前,山里的社戏,也叫大戏.大村只有一年举行一次,而小村往往只能沾大村的光--看白戏.我家居住在一个穷山岙小村里,听大人讲,自祖宗迁居到此,就 ...

  • 繁峙秧歌与五爷庙

    文/ 齐大春 那天去我县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吉斌叔家中收废品,他给我讲了繁峙秧歌与五爷庙的两个故事.我听后感到很有意思,故整理成文请朋友们看看. 繁峙秧歌虽然是三晋戏剧界的一朵小花,但她却有"苔 ...

  • 朗诵||看 戏

    看  戏  吴  泓||福建 这个周末老家坎顶做戏,我满怀期待早早定好了周末回家的计划.我之前从未在老家看过戏,包括今年,因为昨天好像被近三十度的高温晒中暑了,于是完美错过了做戏前最热闹的" ...

  • 歙县有个叫绵潭的村子,那里的古戏台,一直唱到如今!

    编者按:本文作者,绵潭人,汪卫东,字弘绵,号蓼山居士.<绵潭志>主编,2005年版<歙县志>文化古村绵潭篇主笔.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之< ...

  • 台上台下的那些笑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近来,<林海雪原>正在热播.最好看的,要数剿匪英雄们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穿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豪迈优美的唱腔,不免令 ...

  • 戏曲是如何成为清代娱乐方式的?从《红楼梦》中戏曲谈到康熙戏瘾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从贾宝玉非常厌恶的"热闹戏"入手,跟大家一起探寻到了戏曲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花雅之争". 这次事件,让一直独占鳌头的古老戏曲剧种昆曲的地位 ...

  • 平和潮剧,最亲切的童年记忆

    平和潮剧,最亲切的童年记忆 笔者按:本文原名<家乡戏事>,写于2002年,曾发表于<厦门日报>:2004年参加"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收录<研 ...

  • 粤剧《潘金莲》之戏叔,经典至极,越看越上瘾

    粤剧《潘金莲》之戏叔,经典至极,越看越上瘾

  • 【随笔杂记】春日乡居琐记

    【随笔杂记】春日乡居琐记

  • 【随笔杂记】岁末琐语

    还有许多事情未处理妥当,立春刚过,年又将近,心不安宁了. 波记满不在乎:先安心过年,没处理好的事按下,来日方长. 我瞟他一眼:这样的话,谁都会讲,轮到自己,就不知所措啰. 收到一些书,<画风&g ...

  • 乡居琐记

    连日阴雨,让北方的天气颇有些江南梅雨季节的感觉.即使不下雨的时候,空气中仿佛也蕴含着大量的水珠,体感闷热.心情躁郁,还有些心不在焉. 这两年,家人在乡下租了个小院,平时种种菜.养养鸡鸭,既不施用化肥, ...

  • 【随笔杂记】晚秋四记

    【随笔杂记】晚秋四记

  • 【随笔杂记】珠海秋季琐记

    一阵清凉,珠海的街头,春秋清明,服饰穿出三国演义,虽是同行却有"异梦". 带璁儿去白莲洞公园,门口的草坪,看到老画家坐在草坪里,对着一丛花全神贯注地画着.走过去看他画,告诉璁儿,画 ...

  • 袁运生 “画余随笔”&“画室琐记”

    画余随笔 文/袁运生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这条路回想起来,味道颇为苦涩!也许,我们的苦涩可以换来下一代中国画家去追索真正的自信.难道还要假装活得很滋润.很自信.很体面,而不觉得羞涩,跟(指跟西方的风) ...

  • 【随笔杂记】凤凰台记

    乡居期间,流连山野之间,享天然氧吧,品靓茶,尝美食,这些都是沾南山庐的光.以粗文记之,作为记述. 周六 永忠一贯的作风,说走就走,随遇而安. 周五,永忠曾提出骑车去东水山.辉哥说太阳太大,不适合去. ...

  • 【随笔杂记】禄段古贡园随记

    禄段只听说过,从许多关于禄段的文章中读过.大约知道禄段除了有荔枝古贡园外,还是红色革命老区. 朱琳的<禄段贡园,古荔林里点燃革命火种>与廖君的<禄段贡园,青荔深处寻英雄>均提到 ...

  • 【随笔杂记】山城信宜行记(下)

    【随笔杂记】山城信宜行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