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厕所要“上”却不能“下”?
“上厕所”是一个颇为古老的说法,唐代《初学记》即载:“刘季和性爱香。直宫,尝上厕,过香炉上。”即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古人已经开始使用“上厕所”这种说法,个中缘由也很简单:因为古代厕所修得高,需要拾级而上才能使用。
古人对厕所的称呼很多,诸如圂、溷、圊、匽、屏等字眼,都可以用于代指厕所。单从字形上不难发现,这里的“圂”和“溷”很像猪(豕)圈。而古人之所以用这样的字指代厕所,也是因为以前厕所往往与猪圈有关。《说文解字》载:“圂,厕也,从豕在口中也。”又如《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目前考古发掘的许多汉代遗址中,厕所也是和猪圈连接在一起的。
古时的厕所往往搭建在猪圈上层,以便让排泄物直接落入猪圈,由家猪处理。所以如厕就要先“上”到二层。
不过,相比“上”厕所的说法,古人还是更常用“如、之、在、入”等字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而真正让“上”变成惯用说法的,还是农业对肥料需求的增长。当粪便的主要用途由养猪转向农业用肥料,为方便收集粪便,搭建厕所时往往需要将其架起,在下方挖坑收集粪便。
架起搭建在二层的厕所,让如厕变得有性命危险,因为一个不慎滑落粪坑中,轻则狼狈不堪,重则窒息身亡。《左传》就有记载,晋候“将食,张,如厕,陷而卒”。粪坑时代的到来,也让“茅坑”、“厕坑”一类变成了口语里表示厕所的词汇。
由于一般的厕所只是在粪坑顶铺上木板,使用者若有不慎便会掉入坑里。昔日的“如、在”一类说法变得不再适宜,没有人愿意在语意上暗示自己将进入茅坑,因而有必要在方位上将人排泄的场所与粪便堆积的地方作出区隔,于是便普及了“上”厕所的说法。
但相比“上”,其实古人用得更多的可能是“登”。《水浒传》描绘张世开高叫道:“小厮,点灯照我往后面去登东厕。”《警世通言》写:“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手纸,走去登东。”另外《笑林广记》的故事中也有:“随有一满洲人登厕,偶见尺,将腰刀挂在上面。”
“登”的意思与“上”一样,都是表示自己去的是“茅坑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