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三卷 田野在望
布谷鸟的叫声里,麦子散发出熟黄的味道,顾桂英、肖明山还有肖来顺也就从省城像候鸟一样不断迁徙回到老家过麦。他们各自拿着简单的衣物,肖明山与肖来顺各自提着自己的黑色人造革提包。
顾桂英帮着给肖来顺联系了一个看渔场的活儿,他的土地一样的脸色居然变白了,四个兜的中山装终于换成了两个斜兜的恰克衫,兜里不再需要装着不同等次的烟卷。遇到街坊,他会毫不犹豫地从右首斜兜里掏出过滤嘴的香烟。曾经作为小队长的他,与顾桂英、肖明山一起并肩走过双土村的大道上,真是一道新鲜的风景。当他们回到故乡,他们在城里听到的自信、明快而豪情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家里的收音机里依然能听到。
双土大队改回了原来的名字“双土村”,圆铃公社改为“圆铃乡”。双土村最先落实了联产承包,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种田,尤其是间作棉花种植。使得双土村出现了惊人的变化,家家粮满囤油满缸,林立的瓦房代替了低矮的土屋,林荫和茂密的庄稼覆盖了过去的荒芜。肖明山在生产队时使用的扁担早就换成了独轮推车,现在又添置了“自驾”脚蹬三轮车。这三轮车成了顾桂英的专车,而他成了顾桂英忠实的司机,不论赶集上店,还是去几里外参加礼拜聚会,为了节省五毛车费,甚至从老家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参加福音培训。
双土村现在的人们,一些观念不再避讳,就如肖承匀每到重要节日,他会准时给财神上香。村里的人们可以津津有味地重提石坝村姓董的一个小伙子,他五十年代出门去,只穿着一件小棉大衣,现在成了北京市一家公司的大老板。石坝镇的老船工张瀚腾已经独立开了百货店,上 万的资产,每逢集上营业额达到三百元左右。当然来自顾桂英,一个妇道人家,上了年纪,几个月里就大包小包地提回来,挣个好年。于是不少人行动起来,一些的搭上了本乡驻省城的建筑队,有人去帮人家搞运输,肖来顺替人照顾鱼塘,肖来利也找到了到省城郊区去为人家照管果园的活儿。
“劳务市场?在哪里?”顾桂英疑惑地问。肖建虎见她有些茫然,就说:“嫂子,就是我拉车捎着你的那一次,圆铃镇边上,你等车去县城的地方,现在已经是小有规模小有名气的劳务市场了。” “奥,是这么回事啊。” 顾桂英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村里许多打铁的老小伙子都不再出去打铁,在较短的逗留时间里,他们就和肖承基、王妮妮、肖建虎、肖来利、肖建风、金明水一道到镇南面靠近公路的大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分荒场地上加入“上市”的队伍。若是较长的时间,就涌入大城市,他们走南闯北习惯了,恋家恋土的意识比较单薄,无需思想斗争,抬腿就能迈进大城市。他们中能掌钳子的老师,会很快由建筑工地的泥瓦匠小工,变成技术指导的大工。圆铃镇边上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可是农村体力劳动者到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大多一天一结算,也有的是按小时算工钱。
这次回到村里,人们都学会了自己垒天灶,没人来请肖明山了,他有点失落,倒是还有人来与顾桂英攀谈,肖文雨是站大街观望最久的一个,他终于迟迟疑疑地蹒跚到肖明山家,他称肖明山大叔,称顾桂英大婶子,肖明山让他坐下首椅,给他满了一杯普洱茶,他却坚持坐在靠西墙的长凳上。“大婶子,你认为城里哪些活好挣钱?”肖建风嗫嚅着低声地问。顾桂英干脆地说:“大侄子,省城正修大立交桥,黑夜白夜,到处有工程施工。叫我看,只要你能放煞下架子,不怕累,干泥瓦活也行,包工程更好,城里人家需要帮工的好多呢。”“帮人看门看工地行吗?”“那活你可干不上,没嫡系人不行。”肖明山立即回了他。顾桂英补充说:“凡脏活累活城里人都不愿干。只要放下架子,扫大街、掏水沟都需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