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感念旬邑唐家大院
【内容提要】旬邑的唐家大院,让我难以忘怀,值得我感念的不仅仅是精巧的院落设计,精细独到的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和铁花)和雕塑艺术,以及精美的书法艺术和蕴含丰富的楹联,更在于它记录了这个封建家族的文化追求,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让我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念历史,展望明天。
感念旬邑唐家大院
乾州蕞娃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唐家大院所拍摄的照片几乎都找不到了,这让我感到十分伤心,因为自己比较关注与原始的文字资料,包括对联牌匾,这是一般人很少关注的。
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位于咸阳旬邑县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距211国道2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的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原为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有两进三院和其它两院房子,一百五十余间,园内还有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和石牌坊,其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砖雕、木雕、石雕众多,图案精美、细腻。
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驰名朝野的“三水(旬邑旧称三水)唐家。”至唐家第四代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时达到了兴旺发达时期。唐景忠还于嘉庆元年(1796)奉诏赴北京参加了乾隆太上皇举行的“千叟宴”,获赠官服、银牌、手杖和御制七言律等。
这唐家大院博物馆虽地处偏远,可也是陕西省老牌的博物馆了。早在1958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隶属旬邑县文教局。1971年3月改名“旬邑县阶级教育展览馆”,1979年恢复“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1988年更名“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大院虽然声名显赫,但地处偏僻,来此参观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去的那天(2020年10月17日)可能是有什么活动,门口还多少停了几辆车,还有人手持摄影机,也有导游小姐在讲解,只是我们进去的时候,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所以也没有听到多少讲解。这里的门票是35元/位,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缴费后没有门票,只给了一张收款收据。我看到工作人员的桌子上放着一些唐家大院的宣传彩页,于是要了一份,也算是这次游览的一个纪念。
唐家大院的游览可以分为四处:一是两进三院的院子(其中有南边那一院被开辟为泥塑陈列馆,因为维修暂不对外开放),一是位于西北角的石刻展室(主要是摆放了些栓马桩、门墩石狮等),一是位于东北角的唐廷铨的墓园。
两院各分前厅房、中厅房和后厅房3座房。前、后厅房均为两层,中厅虽有一层,但与前后厅房同高。厅房之间均为对檐厢房。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墙壁为水磨石、砖,嵌以木、砖、石雕,精美细致,巧夺天工。庭院中全部上覆铁网,网下原本应悬铃铛为夜间防盗。整个建筑群落布局合理,浑然一体,具有北方民间建筑的鲜明特色。
唐家当年虽是以经商而富足天下的商户,但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每座院落的中厅门口和厅内都挂着的柱牌和匾额,厢房门的两边也挂有牌匾。因为我的照片遗失,现在只能在网上找到只言片语,仅供大家参考。如:
(1)厅外匾额:“蔼若春风”,大门楹联:“斯馆依公刘之旧,如畴如昨,豳雅、豳风、豳颂,期不坠艰难事业;得氏自叔虞以来,世德相承,思忧、思居、思外,愿无忘勤俭家规。”
厅内匾额:“霭若春风”,楹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两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励志三余。
(2)厅内左一匾额:“春晖弥永”;左二匾额:“柘馆长春”;厅内右一匾额:“德垂后裔”,右二匾额:“金城硕望”。
(3)祠堂楼神龛两边对联为:“来四方有道之财;锡万世无疆之福。
(4)二、三间厅匾额楹联:大门匾额:柴车风世。大门对联: “唐依豳谷,乘屋授衣而外,春酒羔羊,尚将忠厚承前德;良士溯唐风,役车考鼓之余,秌堂蟋蟀,仍是忧思启后代”
厅内匾额:“北堂日永”“严正可风”“嘉声响和”“思明谊美”“古之遗爱”“典重酬庸”
(5)厢房楹联:“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致诚致恳,敬亲如在孝无穷。”
关于这个庄园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已经有很多民俗专家和艺术工作者进行过分析,我不想再重复别人的观点,占用大家的时间。只想就其中广受关注的跟大家做以分享,希望大家在游览的时候能够多加关注。这部分作品包括:门墩石鼓、土地堂雕、钓鱼图、着棋图、求学图、八骏图、八仙图、二十四孝图等,还有牡丹、梅竹、旱莲花等浮雕作品。
土地堂雕,仿木歇山顶式,屋脊为蟠桃缠枝牡丹脊;檐下斗拱间分雕梅、兰、菊;门楣圆雕蝠、鹿、兽,自然是寓意福禄寿;底座为海水须弥座,中间刻有倒悬蝙蝠,取“福到”之意。钓鱼图,池中莲花、岸边钓者和亭子赏莲的高士,构成了一副康乾盛世图。还有几幅墨黑色石雕,尽显文人的书卷气,令人爱不释手,真是大户人家,耕读传家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有人这样评价它的建筑雕刻艺术,说是“堪称中国民居和建筑史上的典范”,我不知道是否夸张,只是在看了这么多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之后,我在离开唐家大院的时候真的有点恋恋不舍。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别处很少见到的铁画。按照百度的解释:铁画,安徽芜湖著名传统工艺美术品。又名“铁花”。相传系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鹏所创造,以后逐渐流传到北京和山东等地。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形式有立体和半立体的。品种除立轴、中堂、横幅和条屏(一般都用外框)外,还有合四面以成一灯的铁画灯。铁画的制作,先将烙铁打成薄片成铁线条,根据画稿进行局部的折叠剪裁,再经锤锻,然后焊接成完整的画幅。焊接是主要关键,须具有高度技艺使之钩勒自然,一气呵成。
泥塑馆本来在闭馆维修,因为前边那些参观者最后去了泥塑馆,所以在我们的要求下,工作人员为我们打开了泥塑馆的门。这里主要展出了上世纪宣传阶级斗争的泥塑,一共有两组,一组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们修建唐家大院的情景,说明唐家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一组反映的是人们斗地主分田地的情景,借以说明解放后劳动人们翻身做主人,两组大型雕塑对比十分明显,教育效果自然也不会差。据说,当年很多人来此接受阶级教育。我没有见过四川刘文彩的收租院,但据说唐家大院的泥塑工艺比四川的那个差一些,但前者是本色,后者是彩色的,可以说两者各具特色。在院子最后的墙壁上陈列着唐廷铨墓出土的墓志铭共6块,第1块和第2块右边首组为篆书,其余碑文皆为阴刻小楷,不论书、镌都很见功力。
我们走出唐家大院的时候,碰到了几个摆摊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这唐廷铨的墓园是在1969年被挖开的,他当时还参与了。主要原因是当地人传说唐廷铨的墓葬中有活人陪葬(一对童男童女),当时正在筹建阶级教育展览馆,为寻找证据,所以挖开墓室,结果并未发现殉葬的活人,只有一些陪葬物品,所以也就撤掉了相关的泥塑。至于当时主持挖掘工作的负责人,几位老人已经有些模糊了,说法不一。也许是他们不愿意提及,虽说和唐家出了五服,但毕竟他们都是唐家的后代,挖祖坟这个事情也不是光彩事情。据这些老人说,这个庄园多亏在1958年的时候,收到省上去了,不然的话,十年文革可能就会损失殆尽,不可能保存下来,那就真的可惜了。
墓园在大院的东北方向,在去往墓园的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子,房屋上还有一些砖雕,虽无法和唐家大院的媲美,但时至今日也算是稀罕了。
唐廷铨的墓园,进入墓园先的一对石狮,高1.14米,蹲姿,项系铃铛,足踩绣球。奇特就奇特在两只石狮都是在踩绣球,分不出个公母。下来是一对石马,高1.28米,立姿,马首微昂,带辔头,项系铃铛,备鞍蹬。石马北面是石羊一对,高0.81米,呈卧状,双目正视,双耳后耸,犄角由后向前卷曲至耳尖下,尾自然下垂。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还一对石人压阵,石人高1.55米,站姿,着广袖长袍,双手持供物,举手胸前,作贡物状。东侧石人被斩首,西侧石人眼睛瞪得大大的。
进入这个墓园后,我十分震惊地面上陈列的石雕。等看到石牌坊后才知道,这是奉旨修建的,怪不得这样奢华、张扬。若是普通人家,这样的墓园肯定是属于超标的,封建时代的这个可是要杀头的,弄不要是要株连九族的。石牌坊是为三间四柱五阁式建筑。高约10米,宽7米,分5层,使用石柱、石梁,由数百块雕石建成。每层以飞檐重拱连接。三道门各书石刻楹联、横额,中央顶端悬“圣旨”二字,坊的正中间上枋心的南北两面深镌“皇恩湛泯”四个大字。石牌坊图案从题材来看有山川风光,楼台亭阁,人物故事。除此而外还有狮、龙、虎、鹤、行云、牡丹、梅花、松石、竹兰、宝桐花、唐蔓草以及商、秦金石图案等。坊柱基上雕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七情备具,诙谐诡谲。整个石坊结构严谨,布局疏密适度,雕琢精细,刀法娴熟、多变、流畅,图案相连,生动活泼,显示了民间工匠相当高超的艺术魅力。
唐家大院的游览结束后,我们立即驾车前往马兰革命旧址参观。唐家大院,让我难以忘怀,值得我感念的不仅仅是精巧的院落设计,精细独到的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和铁花)和雕塑艺术,以及精美的书法艺术和蕴含丰富的对联,更在于它记录了这个封建家族的文化追求,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让我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念历史,展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