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近3年
“别人说我感动了很多人,其实是很多人感动了我。”
——徐本禹
走过繁华的都市,却依然离开车水马龙红灯绿酒的生活,走进大山深处,从贵州走到非洲,都留下了他的脚印,而这一走,就是十几年的光阴。
如今的徐本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刚刚毕业的年轻小伙,身份变了,地位变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工作也变得更加忙碌了,可是哪怕如此,他依旧会坚持在每个周末继续他钟爱的公益事业。
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只要是有志愿工作者的地方,就少不了他的影子,因为在他的认识里,爱与责任是终其一生都要坚守的东西。
时过境迁,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近3年。
徐本禹
舍得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与当地的众多家庭一样,生活条件很是艰苦。
全家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便是徐本禹父亲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所能获得的微薄的酬劳,如果遇到特别时期,家里甚至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菜糊口。
虽然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徐本禹自幼便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孩子,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年幼的徐本禹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立志要走出山区,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七岁的徐本禹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
可是,几分欢喜几分愁,考上好的大学固然令徐本禹的父母欢喜,可是在那个时候,徐本禹的家庭情况仍旧非常困难,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又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为了能够支付起大学期间的学费,徐本禹一直都过着勤工俭学的生活,他做过酒店的端盘工,做过家教,也做过苦力。
除了打工赚来的工资,徐本禹也依靠自己优秀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再加上学校对于特困生的补助政策,让徐本禹得以顺利本科毕业。
而正是在一次做家教的经历中,他看到了一篇关于贵州一所贫困县小学的报道文章,让徐本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志愿工作者这个群体。
就由于这样一篇关于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让徐本禹在大三的暑假,与四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踏上了前往大山深处的道路。
五个年轻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为民小学,初入深山的几位年轻人,刚刚踏足,便被这里的艰苦与贫瘠所震惊了。
这里没有水没有电,就连通往村外的道路都尚且没有修建,在这里,家家户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填饱肚子,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可是,在这所小学里,一群孩子渴望但是又带着一丝怯懦的眼神,闪烁却坚定的光芒,让徐本禹等人顿时有了留下来的理由。
这一次支教,原本只有两周的时间,可是为了能够教授更多的知识给孩子们,几个年轻人,硬生生将支教的时间延长到了两个月。
或许正是在这个时候,让徐本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毕业之后,徐本禹原本是打算考取研究生,经过努力,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公费研究生,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而令无数人震惊的是,徐本禹自己经过再三地深思熟虑,在无数反对的声音下,决定放弃了这次读研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贵州的山区,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支教人生。
奔走
这样的一番觉得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但也毫无疑问是令无数人感动的,为此,徐本禹的母亲决定特地为徐本禹留住这个机会,将他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继续保留两年的时间。
徐本禹之所以如此执着地想要再次回到贵州支教,是因为他在大三这一年支教的时候,曾经给为民小学的孩子们许下了承诺,答应他们自己毕业后一定会再回来给大家上课。
一年之后,到了2003年,本科毕业的徐本禹,为了兑换曾经在阳光下许下的承诺,毅然放弃了公费读研的机会,背上行囊走向大山。
他和七位志趣相投的志愿者,带上三千多本图书,重新回到了这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山之中的为民小学,再一次为这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
在为民小学支教一年之后,徐本禹又再一次放弃了已经日渐安稳的生活,辗转来到了条件更加艰苦,生活更加贫困的大水乡大石村的大石小学继续支教。
如果说最初到为民小学支教时的所见所闻让徐本禹震惊,那么到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的第一天,则是让徐本禹感觉到世界观已经被颠覆。
在后来的采访中,徐本禹说,他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国会有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完全超出了人们能够构想的范围之内。
没有电就先暂且不提,自来水更是奢望,用水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难题,特别是在春季,村里很难找到水,每家每户都需要到非常原的地方去挑水。
在北方很多贫困地区都会用窝窝头来填饱肚子,而大石村的村民们则是用玉米饭和酸菜汤充饥。
玉米饭虽然能够饱腹,但是玉米颗粒却很粗糙,所以吃下去之后,胃里便会非常难受,而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还是不是会有跳蚤和臭虫扰得人难以入睡。
条件艰苦的的确确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可是更加让徐本禹感到难受的,则是无边的孤独。
由于教学资源的稀缺,他不仅要担任语文和数学的教学,还要兼顾着英语、体育甚至是音乐等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教育,这里的一切都让徐本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也给了徐本禹莫大的动力与决心,毕竟,知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徐本禹说,他自己虽然没有多么富裕,但是所幸脑子里装了很多墨水,让他能够用知识去帮助很多孩子——“别人帮了你,不是要你去帮助他,而是希望你能够帮助更多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徐本禹的支持下,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当地村民也开始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教育则是越来越重视
就这样,徐本禹的支教生活,几经辗转一路奔波,又在大石村开始了新的故事,一个更艰难却更美的故事。
感动
这一年,徐本禹支教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这样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与这群孩子们的故事,从祖国各地传播开来,一直飘洋到大洋彼岸,让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看到了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向大山深处的孩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们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徐本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这样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对此他表示,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有很多很多善良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也还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在等待着援手的出现。
徐本禹在大石村支教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大石村的孩子们在徐本禹带领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所修建的新校舍。
这栋校舍,是由各地爱心人士所捐款的八万元以及当地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所建造的。
而因为经济能力的限制,让徐本禹在物质条件上很难帮助这群孩子走过困境,但是他依旧选择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们知道,世界没有抛弃他们,国家没有放弃他们,而他们也不比任何一个其他的孩子差劲。
在这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念出了这样一段颁奖词: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抗住了破旧的教室,抗住了孤独和贫穷,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一年多之后,徐本禹正式结束了在大石村的支教生活,即将回到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
离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就在他离开的那一天,所有的孩子和父母,都站在徐本禹必经之路的两旁,为他送上微笑,送上拥抱,送上感谢,送上祝福。
大石村的旅途结束了,但是徐本禹的志愿生涯还远远没有结束。
后来,徐本禹远赴非洲,到达津巴布韦,作为援外人员当中的医院,继续志愿服务。
一年后,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他又再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奥运会志愿者。
在攻读研究生的时间里,哪怕学习任务日渐繁重,志愿服务活动依旧在徐本禹的生命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流传
在一次采访中,徐本禹说,从自己很小的时候开始,母亲就一直教导自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滴水之恩定要涌泉相报。
母亲还告诉小本禹,可能伸出援手对于一个人来说并没有多么的困难,但是一些帮助对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来说,很有可能就是一件冬日里的衣服,一碗饥荒时的口粮那般必不可少。
在徐本禹成长的道路上,也有幸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帮助了他,也更加影响了他,让徐本禹立志成为了一名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那些曾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的人的感恩者。
徐本禹尚且还没有离开大石希望小学的时候,一支名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支教团队在华中农业大学正式成立,让大石希望小学的志愿者能够继续“薪火相传”。
学校每年都会派遣新的志愿者来接力这里的支教行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志愿服务,让徐本禹的努力不要白费,让他的精神得到继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了一起,组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爱心圈”,让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们,能够一起,在这里发光发热。
徐本禹硕士毕业后,历任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秭归县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
虽然从台前推倒了幕后,但是徐本禹依旧继续致力于推动青年志愿者的工作、鼓励跟多的青年人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
如今的徐本禹在离开了志愿前线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县级领导。
在工作之余,志愿活动依旧是他终身热爱的事情,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知识,拥有读书和学习的机会,也将会是他永远的愿望与目标。
从出身平凡、呕心沥血、十年寒窗苦读,到勤工俭学、潜心读书、自生自立自强,再到二选其一、放弃读研、投身大山之中,再到今天的凝心聚力只为给山里的孩子们带来跟多的希望与机会。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爱在传递,是真心在领导,是徐本禹在收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努力成长成为了那个可以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人。
2020年8月,徐本禹当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在“恰同学少年——中国杰出青年论坛”上,徐本禹作为在西部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志愿者代表出席并发表讲话。
徐本禹再一次向众人讲述了支教的故事,但是这里除了感动还有心酸,他很孤独,他太孤独了,内心痛苦却无法诉说,曾经几度想要放弃······
他并不是超人,也只是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和六欲的普通人。
他说虽然自己已经不再冲锋在志愿支教的最前线,但是他对于西部教育的关注和关心会一丝不少地以另外一种方式传递下去,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徐本禹有次曾经说“爱与责任,是始终不变的旋律。”
把志愿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的方式,让自己即能收获一份喜爱,提升一份能力,成就一份快乐。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