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丨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冯炜

作者系繁峙县教育局职工

父母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年了,七年来,多少次魂牵梦萦,多少次泪湿衣襟,多少次想提笔,却呜咽不成书。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境贫寒。爷爷送他进私塾,本也只是想让儿子识个一文半字,别像自己一样做睁眼瞎。谁想父亲却十分勤学,记性尤其好,《三字经》《千字文》只要先生念上三遍,他便背得一字不差。先生看父亲是个念书的料子,便建议爷爷送他到公家学校去,爷爷狠狠心卖了粮食,凑够学费,把他送入公社完小。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很争气,他门门功课优秀,并写得一手好文章。完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代州师范。代州便是现在的代县,老家是繁峙县最东面的一个偏远山村,距代县有一百四五十公里,而那个年代老百姓出门都靠两只脚板丈量。按每小时走五公里,得走三十个小时,也就是说除去睡觉时间,得走两天。但是父亲是铁了心要去,他是村里唯一中了“举”的,他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他要跳出“农门”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我想父亲一定是这样想的)。

看父亲很坚定的样子,爷爷挨门逐户,借遍了全村,借了几十文钱作路费,送父亲踏上迢迢求学路。好在那时的师范是免学费并提供免费食宿的,否则无论如何是供不起的。就这样,父亲背着一卷破行李,告别了父老乡亲,第一次离开生养他的家乡,一步步走出繁峙,到了代州师范。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说,功课是不发愁,冷也能熬得住,最难忍受的是饿。人们常说“穷兵饿学生”,学校食堂永远喂不饱十七八岁的半大小伙,更何况在那个年代。假期更是难熬,因为离家太远,只有寒假才回去,暑假只能在学校度过,而在假期学校只提供住宿而不管伙食,身上只有几分钱的父亲便每天只能吃一顿饭,靠喝冷水捱着。不喜多言的父亲曾蹙着眉说:“饿的呀,前心贴后心,睡也睡不着。”

那种经历给父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有一次饿得实在不行了,我和另一个同学跑到附近的田里,看到一个老汉在锄地,地头放着个干粮袋,我俩就过去跟老汉商量:我们帮他锄地,他给我们吃干粮。老汉居然答应了,锄了一会儿,老汉看看天说:中午了,先吃干粮再锄,然后递给我俩一人一块窝窝头,我俩三两口把窝窝头啃了,然后溜之大吉。”说到这儿,父亲脸上竟现出少有的笑,不过那是苦笑。父亲说,这是他生平做过最违背人格的事。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不善言辞,总是很沉默。在我们兄弟姐妹眼里,父亲是严厉的,他虽寡言却言出如令,我们哪一个犯了错,他会狠狠地盯你一眼,然后厉喝:“以后注意!”我们便会牢牢记在心中。

父亲从不娇惯子女,也不打骂,就连我这个老幺在父亲面前也不敢高声,连叫一声“爹”也是很小声。沉默寡言的父亲有时也会幽默一回。小时候过年包饺子,母亲总会把一枚一分钱硬币包入某个饺子,叫做“好运饺”,谁吃到一年会有好运。大年初一早饭时,哥哥姐姐瞪大眼睛想吃到这个饺子,谁吃到了会高兴得“哇哇”大叫,像捡到个金元宝。有一年,饺子快吃完了,“好运饺”还未现身,哥哥姐姐硬是把剩下的饺子全吃光,连饺子汤也捞了个遍,还是没找到。正当大家纳闷的时候,父亲得意地笑了,把那枚硬币放下,下地走了。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看似木讷,实则心灵手巧。父亲会打毛衣,会拉二胡,包的饺子又快又好。父亲还写的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前几天,左邻右舍都要来求几副对联。父亲便吆喝我们搬桌子、裁红纸、叠格研墨,往往要写上好几天。有的人家会带红纸来,不带纸的父亲也照写不误。婚丧嫁娶,买卖房地契约,父亲也常应邀执笔,写契约、祭文,分文不取。村人一来为父亲的墨宝,二来也是冲着父亲的公正厚道而来。

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爱看书、好写文。家中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唯书本、笔墨不缺。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会我背《百家姓》,会认中国地图,知道各省省会,这在那个年代算是了不起的才艺了,我也因此倍受小伙伴们的羡慕。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是节俭的,一个月挣27.5元工资养活六口人,还得接济爷爷、奶奶、姥爷、舅舅,不节俭哪够。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那是的母亲自己动手做的,领子上的领扣,总是紧紧地扣着,衣兜里总是端端正正插着两三支钢笔。但在学习方面,父亲是大方的。

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村里流行放露天电影,有一天放映《苦菜花》,老师要求写观后感。我回家和母亲说,母亲发愁地说:“你爹没发工资了,哪来的钱?”我急得眼泪打转儿,父亲见状,竟然从口袋里摸出五分钱给了我,现在想来那肯定是家里仅剩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的“大”钱。父亲最奢侈的时候是星期天回来,母亲用勺头在灶膛里炒一个鸡蛋,摆上一小壶烧酒,父亲夹上一点金黄的炒鸡蛋,嘬一口烧酒,满脸的惬意。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他生平最看不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最讨厌请客送礼、投机取巧。遇到这种人或事,他便会直截了当地拒绝,毫不留情。而对于子女,更是严禁我们搞不正之风。我哥当年在乡镇工作,人缘很好,有一年秋天村里的朋友给送来几颗西瓜,父亲认为“礼下于人,定有求于人”,脸色就阴了,让送回去,在母亲的劝说下虽没有退回,父亲却一口也没吃。

父亲是个地道的好人。他二十九岁就当了大营联校的指导员(相当于现在的联校长),随后又历任横涧、小柏峪、义兴寨、柏家庄等联校指导员,走遍半个繁峙,父亲坚守着“清白做人、良心做事”的原则,始终与人为善、安贫乐道,教育我们做好事、走正道。父亲从不求人,在教育上工作四十多年,不曾因私事张口。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我1991年师专毕业,眼见同学们都分配到了县城学校,而我却被分到乡初中,心里着实委屈,父亲几番沉默后开了口:“小学校更需要你。”当时我虽不敢顶嘴,心里却是一万个不理解,对于一个教育战线上的老人,那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啊。可是父亲却为了给一个多年的民办教师争取转正指标和教育局长红过脸。

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因一己之私张口伸手,主张正义敢于得罪上司。共过事的人无不对“冯老师”伸大拇指,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说:“老冯,那可是个好人。”如今我已年届半百,才悟出:人活一辈,莫论富贵贫穷,口碑才是最高的荣誉,德行才是最大的财富,更是惠泽后辈子孙的福祉。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母亲是个苦命人。姥娘久病不能下地,只能坐在炕上勉强做饭。母亲六七岁就开始烧火,踩着小板凳洗锅,挎上筐子下河洗衣服。母亲十二岁,姥娘走了,舅舅才五岁。姥爷外出做工,小小年纪的母亲扛起了家,拉着弟弟的手挑水做饭,下地摘菜收粮,有时甚至背着弟弟干活。不幸的经历并没有把母亲压垮,反而练就了母亲乐观开朗、精明干练的性格。

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个人打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刚经历过“大跃进”,粮食奇缺,有劳力的人家尚且吃不饱,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三个孩子就更难了,父亲那微薄的工资只能应急,时常捉襟见肘。母亲把少得可怜的粮食留给孩子们吃,自己常常吃野菜、桃叶等充饥。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1970年,我刚满月,一辆马车拉着我们全家及行李家当,行走一日,来到父亲工作的“大”地方――大营。

母亲人缘极好,干活麻利又肯吃苦,嗓门大又爱热闹,走到哪里都是欢声笑语。来到大营,母亲马上融入了新环境,和村里人迅速打成了一片。

母亲是个好劳力,下地干活丝毫不落男人,但因为她是女的,所以只记半个工分。尽管母亲一年到头家里地里忙得分身乏术,分口粮的时候还是我家这样的市属户最少,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但母亲是个乐天派,好像从来不知道愁,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她常说“人活的就是个心气儿”。秋收后,队里不派活时,母亲便带着耙子、口袋领着儿女们去“捡”山药,就是在收获完的山药地里找漏网的山药,要用耙子一寸寸地耙地,又耗体力又拼耐性,而母亲凭着自己的耐力,一天下来,常常能背回半口袋山药,每年竟能拣拾二三百斤山药。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深秋时节,母亲便忙着储备苦菜和黄菜。这时,往往是全家老小齐上阵,白天挖苦菜、捡茴子白叶。到了晚上,等我们睡了,母亲要择菜、清洗、焯水、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切碎,最后入瓮、压实、封口……那时,家里除了一铺大炕、一个灶台、一只大洋柜,就是靠墙那一溜大瓮,烂腌菜、腌萝卜、苦菜、黄菜各一瓮,是全家一年的副食。

母亲做这些是一把好手,汤清不烂,直到来年新苦菜露头,前一年的还是一样爽口好吃。邻家常常会端着碗来讨要,母亲总是朗声笑着接过碗,掀起瓮盖和压着的石头,从满是冰碴的瓮里抓出冒尖的一碗,一边甩着被冰痛的手,一边招呼来人:“想吃就来取。”来人满怀感激地去了,母亲也很是满足。

母亲热情好客,又乐于助人。从我记事起,我家每天都有客人,大营是个贸易集镇,老家的人每逢赶集上庙、看病就医,亲的近的,沾亲带故的,都要在我家停歇,母亲再苦再难,总是笑脸相迎,热接热待。冬天,我家更热闹,闲下来的邻居们都喜欢来我家串门,尤其是晚饭后,炕上坐的,地下蹲的,男的女的海侃胡谝,孩子们也凑在我家大炕的一角打片。

如果有人带了小孩来,母亲会像变戏法一样从大洋柜里摸出几颗核桃来。老家多产核桃,亲戚每年会给一些,母亲留几个给我们解馋,其余的便藏了起来,说是要招待稀罕人。核桃对于川里人可是稀罕物品,小孩子们吃着香脆的桃仁就不再哭闹,喊母亲“核桃奶奶”,母亲开心地笑了。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随了母亲的好客,我们弟兄姐妹也常常带同学回家吃饭,星期天回不了家的在我家住也是常事。我家离学校很近,老师们需要用个什么也让我们回家取。大家也都知道母亲人好,路过我家大门有事没事和母亲打个招呼,唠上几句。大营一带有个乞丐,是外地人,人称“张侉儿”。张侉儿好抽烟,每次进了我家院子,不用张口,母亲便去端来饭菜,父亲在一定会掏出一支烟递给他。父亲的舅舅是个哑巴,一年到头吃住在亲戚家。因为父母从不嫌弃他,他一年在我家住小半年。

那时,经济虽然拮据,但在母亲的勤劳操持下,我们的生活还是过得有滋有味,冬有棉衣夏有单衫,全家老小穿戴整齐干净。母亲的针线活也是顶呱呱的,邻居大婶们常来找母亲替鞋样、托花样、剪衣裤。母亲做的棉鞋尤其好穿,母亲腌好各种腌菜后,就日日夜赶着做棉鞋。

鞋底子是用多种颜色的布一层层刷上糨,晾干做成衬,剪成大大小小的底子样,外面一层包上白布码齐整了,再用麻绳一锥一锥纳就的千层底,帮子是用条绒面加上毛毡或棉花垫做里子做成。滴水成冰的冬季,穿上母亲做的棉鞋,暖和又服脚,踩在硬梆梆的路面上有弹性。

更带劲的是踢毽子,毽子从暄乎乎的鞋帮上弹起,又稳稳地落下来,赢得同学们一片喝彩声。母亲总是很忙,从来不见她有闲的时候。做完自家的还要帮别人做。春天央人给我家耕地播种,没钱付工钱,就和人家顶工,替人家做衣做鞋。过度劳累的母亲四十多岁就患上了关节炎,关节肿胀变形,走路一拐一瘸的。可她还是闲不下来,不能下地就坐在炕上串门帘、纳鞋垫,给我们各家送去。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母亲只上过几天扫盲班,识不了几个字。但母亲有一肚子的故事和谜语。晚上一边“嗤啦”“嗤啦”地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狐仙和老辈们的故事,我们就在这样的催眠合奏曲中进入梦乡。谜语更是随口就来:下雪了,“四方院,晒白面,鸡不摊,狗不舔”;包饺子时,“南面来了一群鹅,扑溜扑溜下河去”;拿核桃哄小孩就念叨“吊扣吊,里头住着四条龙”……

这些朴实上口的谜语很快被孩子们记住,并去考别的孩子,成了我们童年时期的一大文化赛事。母亲还会说很多谚语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谷雨前后,安瓜点豆;处暑不出头,割上喂老牛……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在村里算是能说会道之人,又具古道热肠,谁家夫妻吵架了,婆媳不和了,母亲便是公认的“和事佬”,母亲说话公道又直爽,敢于裁断是非,取得了村人的信任认可,颇有威望。

父亲年轻时一心工作,工资尽数交给母亲,家里家外都由母亲打理,父亲从不过问。父亲退休后,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关节炎严重到走路艰难,父亲便担起了上街赶集、烧火煮饭的大任。

▲图文无关,源于《平凡的世界》剧照

2006年,父母搬到县城。劳累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可以舒舒坦坦,颐养天年了。却不料不到两年,父亲嗓子哑了好几个月不见好,到省城检查是喉癌,做了手术。接下来的日子是父亲一生最痛苦煎熬的时期,也是我最不敢回忆的一段。术后插着管的父亲未见痊愈,吃饭喝水都很困难,经常咳嗽得停不下来,喘不过气来,而我们做子女的看着父亲饱受折磨却无能为力。本已多病的母亲在父亲的日渐消瘦中更加衰弱,高血压、哮喘、关节炎,多病齐发,好几次病危,但她坚强地挺过来了。后来才明白那是母亲丢不下父亲啊。

2010年,对我们而言,是此生中最灰暗的一年,经历了四年病痛的父亲,骨瘦如柴,身体瘦小得像个几岁的小孩,孱弱到动一下手指头都艰难。那年7月,父亲离我们而去。我们尚未从丧父之痛中缓过来,半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

娘在,家在。父母不在,家何在?卖老房子的时候,哥姐让我回去收拾旧物,我没有回,我怕面对那熟悉的一切,那一声热热的“爹娘”该向谁喊?瘸着腿坐在门口的大石头上望儿归的母亲在哪里?打炭烧火、上街买菜、忙前忙后的父亲又在哪里?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温度。良好的家风,是留给子女最宝贵的不动产。而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正是父母的大义、厚德影响着我们,庇佑着我们。

惟愿父母在天堂,幸福快乐,一切安好!

责编:王志秀 图文: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母亲送菜

    余平 母亲住在城郊,有一亩三分地,从我记事起,母亲好像就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她把大部分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了种菜上.母亲侍弄菜,就像照顾孩子般细心.我们都爱吃母亲种的菜,那些菜醇厚清甘的滋味,是超市里卖的 ...

  • 在亲近的人身上修习慈悲

    小时候,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是不爱我的.这一点认知对我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幼时的我自卑.怯弱.偏执.等等.父爱的缺失(自我认为)使我在这一方面没有好好成长.他不会给予,我也无法感受. 电影<深夜 ...

  • 五个饺子

    五个饺子 今天他要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父亲嘱咐着:"今天包饺子." 是呀,即使再忙也要包.虽然父亲没有说什么,但我大概了解到父亲的心意,所以一定支持. 不光是为了让我们吃,最最重要的 ...

  • 我爱我家的美食

    我爱我家的美食 中国人是最擅长烹饪美食的,而这些经过了千百年演变的珍馐佳肴,往往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从古代的"莼鲈之思",到现在每年春节盛大的"年夜饭",人 ...

  • 如何治愈离婚带给孩子的伤痛,这部纪录片也许可以帮助你

    序言: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GZDOC」将于12月初在广州开幕,今年,「凹凸镜DOC」与「GZDOC」合作,在纪录片内容领域深度碰撞,将从纪录片推介.导演访谈.影展讯息等方面,借助GZD ...

  • 怀念我家的收音机

    蓝色字体 小时侯,我家地处偏远的农村,物质文化水平落后,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经济贫乏,消息闭塞的年代.那时侯,谁家有一台收音那可让人羡慕不已,我家就是其中. 记得那年春节刚过,父亲从旗里开会回来,手里提 ...

  • 【清明特稿】一件珍贵的传家宝

    一件珍贵的传家宝 口述:王月玲    整理:张卫锋  写在前面:一个不寻常的春节刚刚过去,不知不觉,清明节悄然而至.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世事难料,故人西辞,物是人非.疫情下的清明节,睹物思情倍思亲.仅 ...

  • 『我醉乡土』孔淑茵丨在生产队的日子

    在生产队的日子 (一)生产队的大钟 说起生产队,就不能不花点儿笔墨介绍一下生产队的大钟.它可谓生产队的标志性物件,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领袖.几乎在我想到生产队这个近乎已经作古了的词汇时,那钟声就如影 ...

  • 恬淡人生丨老实巴交的父亲母亲/王淙淙

    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惯了的人,可是,在他们的老实巴交里,我往往会惊喜地发现,那奇异的做人智慧. 今年,我姐姐克服种种困难在较为高档点的小区给我年迈的父母买了带院子的一楼,让他们在那里颐养天年. 初开始, ...

  • 悦读丨崔玉娟:拾雅舍闲趣,品百味人生——梁实秋《雅舍闲趣》读后感

    ■书籍名片 书名:雅舍闲趣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书海觅珠,赏读把玩,寻趣知足,梁实秋先生的<雅舍闲趣>是最适宜不过的了. 茶余饭后,于时光一隅 ...

  • 百味人生·淮山养生粥:用干淮山煮粥,简单易学健脾益胃

    百味人生&#183;淮山养生粥:用干淮山煮粥,简单易学健脾益胃

  • 品读百味人生之——七说生命的阅读

    [九洲芳文] 在人生旅程的全过程中,是人皆是有七情六欲.八苦与各式各样的烦恼的,有的人相对而言,上述的种种因素会来的少一些,还有的人,相比较而言,就会来的多一些,但凡是来的多一些的人,自认为皆因其本人 ...

  • 流传经典|“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首先...

    流传经典|"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首先高中作文要想夺取高分,拟定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更显的十分重要. 在下笔之前,一定要反复思考,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思路,斟酌探索拟题技巧,拟出高质 ...

  • 宋玉宝:王大壮和他的《百味人生》

                 · 文化范儿 出品 · 王大壮和他的<百味人生> 宋玉宝 王大壮是谁?做什么工作的?从前,我对这个人一无所知.由于我看过在报告文学中介绍的家乡全国自强模范残疾人高 ...

  • 百味人生

    风总会被雨赶走,何必让身外之物.无聊之事困扰我们终生?人生犹如一个百味瓶, 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纷繁复杂的气味混杂在一起,让我们难以澄清难以解释, 这就是人生!

  • 品文荐书|莫言:在《晚熟的人》里体会百味人生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晚熟的人>是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小说.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到当下现实,从开天辟地到气象万千,依然是读者熟悉 ...

  • 【慧·声】【405】百味人生系列

    【慧&#183;声】【405】百味人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