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文学中的延安精神
贺敬之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本文作者曾经多次拜访贺敬之。贺敬之曾说:“延安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地方,是我们党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指挥机关所在地。那时候的文学创作是扎根在解放区的民众之中,是扎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进步的文化,是代表一个伟大的时代精神。”
创作于革命圣地的歌
1940年,贺敬之怀着对革命的追求,怀着对革命的向往,辗转奔赴延安,先入徐特立为院长的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来,酷爱文学创作的他又考入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3期,当时他只有16岁,终于融入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中,从此,他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在鲁艺,他阅读了“五四”以来的新作品以及中外名著。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写作。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造就了一批革命诗人、作家,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的贺敬之风华正茂,他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他深入到热火朝天的解放区建设工地,他来到土地改革的第一线,他写出了一批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根据地的歌词。贺敬之在《朱德歌》中写道:“我们起来跟他走,勇敢前进不停留。人民的希望担在肩,战斗的武器拿在手。井冈山上举红旗,北上抗日成铁流!”他在《贺龙》一词中写道:“他不是天上的神,他是地上的人,他曾和你我住在一个村,他的家靠着你我近。”写出了我军高级将领的朴实、亲切。在《志丹陵》中,他写道:“一滴眼泪一滴汗,一块石头一块砖,修起了志丹陵,修起了志丹陵。志丹陵啊百尺高,高不过志丹同志的大功劳。”写出了对革命先驱的深深缅怀,歌颂了刘志丹同志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共产党人留下落脚之地的丰功伟绩。尽管歌词创作不是贺敬之同志文学创作的主流,但是他是用心、用情、用泪、用血写成的,很多作品一经作曲家谱曲,都广为传唱。
他来到位于延安城东45公里处的南泥湾,与三五九旅官兵一起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用真情实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1943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慰问,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吸引了全体军民: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从此,《南泥湾》一歌久唱不衰,传唱至今。
在延安期间,贺敬之还创作了许多表现根据地人民生活和军民关系的歌词,如《七枝花》《翻身道情》《党中央委员会》《八路军开荒歌》等。
歌剧中的里程碑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解放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歌剧《白毛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流传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白毛仙姑”传说,通过多种渠道传到了延安,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合并入鲁艺后,经过他们生动的介绍,人们才感到这是很适合创作歌剧的题材。当时,有人觉得这是一个神怪故事,还有人说可以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写。后来,贺敬之仔细研究了这个故事后,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闪光点,抓住了它更积极的意义,即通过展现农民在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讴歌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的新生活。
贺敬之说,他在创作《白毛女》时,是流着眼泪写成的。在鲁艺礼堂彩排,反响非常强烈,台上台下引起了共鸣。鲁艺领导当即决定把该剧作为党的七大开幕献礼剧目。《白毛女》在杨家岭中央礼堂演出后,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书记处的评价是:“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艺术上是成功的;第三,黄世仁应当枪毙。”周恩来评价说:“这个戏来源于生活,感人至深。”
歌剧《白毛女》上演后,掀起了席卷九州的翻天覆地的风暴,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白毛女》也因此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歌剧《白毛女》自诞生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直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据不完全统计,演出场次超过一万场,观众人数超过一亿人,这不仅在中国歌剧史,而且在世界歌剧史上都是罕见的。它曾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芭蕾舞,在国内外广为传播。《白毛女》的故事和音乐曾经家喻户晓,在今天,它仍然具有所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寻找贺敬之当年的足迹
为搜集贺敬之同志的历史资料,笔者曾到过延安,在宝塔山、在延河畔、在杨家岭、在鲁艺旧址、在南泥湾、在桥儿沟……寻找贺敬之同志的足迹。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了有关《白毛女》介绍的一大块展板和用马兰纸(当时延安土法制造的纸)印刷的《白毛女》剧本(已作为文物保存)。在资料室查找到了当年的《解放日报》上刊登的《白毛女》在延安上演时的剧照和各种报道、评论。
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永放光芒的灯塔,贺敬之说:“我们那一代终于在延安找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找到了我们的根。我们这一代,既是在延安精神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培育了延安精神。”2005年,《贺敬之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共6卷,包括剧本、诗、书法等。作为家乡人,笔者有幸参加了文集出版研讨会,会上热情洋溢的情景令我甚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