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55,56)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字意双解:
拥有“大德”的人好比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会刺伤他,猛兽不会伤害他,凶鸟不会撕咬。他筋骨柔弱而全身结构组织牢固,他不知道得阴阳交合而自然呈现出强烈的“阴阳反应”,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整天哭叫,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他身心和谐和缘故。知晓和谐和叫做“常”,知晓“常”叫做“明”。有益于生命的“枢纽”在于平衡。一个人的欲望会使精气过盛,叫做逞强。强壮过后就会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事物自然会加速死亡。
旁注:
万物都有自己的“气场”所在,比如儿童的“气场”表现为纯真,有着生活阅历的人“气场”是深沉,得道的人“气场”既纯真又深沉。再比如,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气场”怎么会一样呢?有的人将“骨弱筋柔而握固”理解为筋骨柔弱、小拳头握的很紧只不过说了事物的表面。阴阳交合也是“道”生成万物的极其重要方式,同时其本身也是道。这样来看婴儿的不知道得阴阳交合而自然呈现出强烈的“阴阳反应”,你我就会坦然。
什么是祥?平和。怎样才能平和?只有平衡。万物走向生命结束是必然,而过早的结束生命历程则是生命个体或其与“外在环境”的结合状况出现了偶然。平衡身心虽然不能使你我避免结束,但的确可以使你我会延缓结束。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字意双解:
智者不会随便下断言,轻易下断言的人不能称之为是智者。堵塞关闭住人们对一切“欲念”的“出口”,打磨化解人们锋芒与纠纷,和光同尘相融一切,这就叫做玄妙的“大千一体”。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分亲近、不分疏远、不分利益、不分灾害、不分高贵、不分低贱。所以这样的人就可以“荣耀天下”了。
旁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易被人诠释为:智者是不随便(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书者在解解老子《道德经》时本着一个内定的原则,即力求对其阐述达到广泛性与普遍性。至于具体性与特指性每个人可以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自己的思索与表达。
你我若想达到“不分亲近、不分疏远、不分利益、不分灾害、不分高贵、不分低贱”的境地,必须具备了已经跨越“二”(有分别)的条件才是,否则一味的求“一”(无分别)是会碰壁的。一个人想真正做到“荣耀天下”同样也是有条件的,那便是有能力做到对更多的人进行扶持、帮助而不以为然、仿佛与自己无关。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