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老师读教材(西方思想发展史略述)
小泉老师读教材(必修三目录 西方思想发展史略述)
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主要涉及古希腊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近代西欧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兴起的宗教改革,英国开启,法国发展、德意志总结的启蒙运动。
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介绍一样,西方思想史所关心的主题仍然是人和人生活的社会,但他们的论述都有对于宇宙终极的思考与诉求。
古希腊时期,有很多学者多关心世界的本原问题,比如巴门尼德把元素抽象为“唯一的、不动的、永恒的”东西;德谟克里特提出了自己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火,万物皆流;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基本元素虽然存在,却不能定名,是不可知的一个元素。恩培多克勒发现“气”。这是早期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并不同意这样的解释,他通过辩论问题中的矛盾清晰的事物的结论获得真理,真理的累加最后通达整个宇宙。正是这种辩论法,使苏格拉底把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书本中说,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通过辩论法,探讨了一系列关于真理、正义、道德等问题,从而得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无知。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内心的道德等思想。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提出“理念世界”一词,认为现实世界是假象,是个影子。(提出“洞穴理论)他相信几何学可以修建通往理念世界的天梯。
(图|网络)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把宇宙的实体定义为“本体”,放弃了自然哲学中的那种宇宙本原的寻求。发明出“范畴、分类、逻辑、属性、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理性与感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出处)、可能性与现实、不变与变等矛盾关系。这些自然哲学的基本界定,对后来自然哲学的复兴,及社会哲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在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当中,对世界本原的探讨,在中国,只有道家比较执着,而西方学者对自然哲学的探寻,始终没有中断。甚至可以说,西方学者,包括后来的神学家,都必须认真对待宇宙本原这样的终极命题。这也是后来,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不同的重要分岐。
13世纪,被奉为“神学界之王”的圣托马斯·阿奎那,证明上帝存在,使用的正是亚里士多德方法。每种方法都以公认的经验事实开头,并证明上帝存在。如,通过世间万物都存在因果关系。举例:石头会动,因木棍推动,木棍推力是手给的,一直推到最开始的那个推动力。阿奎那把那第一无外因的成因称为“上帝”。现在,学者把他称为“第一推动力”。
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文学三杰”和“美术三杰”及欧洲大陆一系列人文主义者,都把人的觉醒当成重要题材。其实是对中世纪“禁欲苦行”的反动,也是人的理性之光及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产物。这里可以分为四条线索。
一是人的觉醒,刚刚提到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都是。
一是宗教改革,尤其是加尔文先定论对于新教,其中的伦理:既然每个人是否进入天国都是先定的,则通过忏悔等宗教行为便是无意义的。那么,努力获取财富,并奉行节俭的美德,便是对上帝最好的侍奉。这一符合重商主义的新教伦理,符合了资本主义精神,并推动西方世界的向前发展。
一是民族国家的实力强大,比如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提到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霍布斯《利维坦》都提到一个拥有绝对权利的政府可以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从而避免“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洛克《论政府》认为政府与人民同时肩负一系列契约责任。如果掌权者有残暴行为,很可能得允许人民推翻其政府。这些思想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作品中得以继续发展并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世界,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是,加俐略开创的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进一步探索自然哲学;培根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笛卡尔《宇宙论》、《方法论》通过数学的方式认识世界,其“我思,故我在”。认证心灵与肉体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微分学,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等,近代科学构建了新的时空观念。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刻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比如伏尔泰就非常拥护“理性”,卢梭在研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就从最原始的人类讲起。
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逻辑、数学、哲学三大认识工具在西方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哪怕是认识世界,认识神,都离不开这些工具。这些哲人在认识人类社会时,都有认识世界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积淀。当然,根据经验与观察,不断批判继承,甚至基于事实,逻辑,推翻以前的结论也常有发生,比如“日心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康德:"头顶星空和内心道德,越想越敬畏”等。
课本中西方思想史在必修一还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现资本增值的秘密“剩余价值理论”,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阶级斗争。描述人类未来图景:物质高度丰富、人们高度自觉,各人各取所需,人人自我实现。
进入20世纪,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得以发展,西方思想进入多元化发展,其实是人的主体意识与客观理性之间的再平衡。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提出“人首先存在,随后出现的自我是基于经历和行为的重新构建。”反映在文艺领域,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最后,学西方思想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李泽厚先生认为:“20世纪中国在走进现代,西方世界则在走出现代。”他认为鲁迅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中西的差异,中国既需要理性的启蒙,又需要超越理性与启蒙而对人的有限性、悲剧性生存有深刻体认。
“提倡启蒙”则倡理性,崇普遍,重必然,讲绝对,求一致,说真理;“超越启蒙”则非理性,崇自我,重偶然,求实用,主相对,尚多元。与西方这两者对立、冲突相比较,企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的中国,如何既“提倡启蒙”又“超越启蒙”,既吸收西方的高远深远以及后现代话语,又不埋葬于其中,仍然是值得思量的事情。(李泽厚《哲学纲要》P274其中《历史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写在后面:西方思想史略述,写起来诚惶诚恐,因为很多知识自己没有完整系统学习,尤其是20世纪以后西方思想发展史自己学的并不好。所以,我只能姑且写之,您姑姐看之。欢迎拍砖并指教。
主要参考书目:杰瑞米·斯坦格鲁,詹姆斯·加维,《极简西方哲学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版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