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1500万人死于心脏病卒中,能否预防?葛均波院士与你谈“心”

今年欧洲杯赛场上,丹麦球员埃里克森突发心脏骤停,令人揪心。类似这样的急性事件近年屡见报端。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3.3亿,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脏病和卒中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然而,心血管疾病的隐蔽性特征却为相关预防及治疗带来不小的难度。

近日,一场主题为“泛血管疾病: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公益科普直播节目在上海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率医界大咖走进白领聚集的办公楼宇,共谈养心之道、护心之法,详细解读“泛血管疾病”那些事。

血管,是机体重要器官的“灌溉渠”和人体健康的生命线。“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在众多“泛血管疾病”中,心血管慢病已成为“健康第一杀手”,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指出,血管性疾病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泛血管疾病”和我们日常的心血管健康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们平时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葛均波院士提到,诸如脑血管斑块、心脏斑块、颈动脉斑块等相互间存在关联,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诊治往往无法解决问题症结,“泛血管疾病”概念的提出就是要突破单个疾病研究的局限性,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多维度探索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推动临床医师能整体评估患者,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上海慢病管理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范慧敏教授称,“泛血管疾病”具有共同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就是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及早期康复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整体综合干预措施卓有成效,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危因素的干预,规范化西医治疗,传统医学干预手段,运动康复、营养减重、睡眠心理干预,以及精准(血管抗衰老)医学干预等。

其中,规范化西药治疗是基础,运动康复是主要的干预手段,而减重等针对生活方式的改善已经纳入新的国际康复指南。

此次直播为“百年名医”健康大讲堂系列活动首场。该系列活动由中科健康、腾讯医典、中科智康、中投中财共同发起,特邀100位具有影响力及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名家名医等行业智脑,围绕常见疾病类别,直击健康民生焦点话题,打造线上科普讲座及线下特色宣教活动,旨在为广大患者及社会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加大早期干预力度,为健康中国助力。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图:朱祺 胡逸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