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河南淮阳县,朱集公社的春天,细管麦田争取丰收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远在2月初,河南淮阳县朱集人民公社就已是一片春意:大地上麦苗开始返青,柳枝抽出嫩芽;一场小雪之后,湿润松散的土地,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散发出醉人的泥土香味。
春早人更勤。我们在这个公社采访的时候,看到社员们都在辛勤地劳动,满怀信心地争取今年有个较好的收成。
细管麦田争取丰收
来这个公社的时候,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对小麦管理得精细,是朱集公社当前生产的突出特点之一。全社七万多亩麦田都施过一遍追肥,许多三类苗施了二遍。但我们在公社跑了十几天,却看不到麦地里的粪,如果挨近麦地一闻,又是一股扑鼻的粪味。
这是怎么回事?张营生产大队第十生产小队老社员杜安朋的行动,给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
杜安朋是小队里负责检查肥料质量的检查员。给小麦追施的肥料,都要经过他检查,合格了才能往地里送。我们看到有些沤不熟、倒不透的粪,经他检查,都不能“过关”。青年社员朱万德急着要往三类麦地里送粪,杜安朋却越发检查得严格。他用手往粪堆里一摸,不热,扒开一看,不冒白烟,摇了摇头说:“不能拉。”他告诉这个好心的小伙子:“粪倒三遍,不招自烂,你这堆粪还欠功夫,凭这,咱小队可争取不了增产啊!”
全公社像杜安朋这样的检查员就有几百个,他们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他们的指导下,各小队的麦田管理得都比较细致,因此,全社小麦三类苗比去年这个时候少40%。
抓肥如抓粮
这个公社靠近沙河。早晨,一片白茫茫的烟雾还笼罩在水面的时候,我们在水寨渡口看到一幅繁忙动人的景象。成群结队的社员,背着箩头渡河到南岸集镇去拾粪。老艄公王玉山打趣地说:“今年的春天,十个过河的,七个背箩头。”
这个老艄公是附近贾营生产大队的,去年上半年,他还到周口市为贾营大队运回在那里购买的六万多斤粪肥;现在,贾营大队人人注意积肥,他每天摆渡送走和迎来的是一批一批的拾粪的人。贾营大队的会计告诉我们一个数字:最近一个多月,全队用来收买社员家庭肥料的现款,是一千零二十六元。
朱集公社的积肥运动,从去年麦收以后就开始了。那时,干部和社员一起总结夏收经验,一致认为:增产的关键在肥料。就在那个时候,干部们首先背起拾粪的箩头。社员们看到干部带头拾粪,增产的信心更足了,认为抓住粪就等于抓住粮食,说干部的工作做到节骨眼上了。于是群众性的积肥活动展开了。
“打仗要有枪”
清晨,当初春的朝阳还没有离开地平线的时候,公社的市场就活跃起来了。社员们带着蔬菜和家禽来这里出售,换回各种各样的小件农具。挤在人群里的张营生产大队社员杜安贤,卖了一头羊,立即在供销社买了两个箩头、两把木锨回家了。
我们在公社看到一个极不完全的统计数字:一个月来,社员们添制和修理了小农具二万六千多件。如果再加上一半以上的超产小队用超产奖金购买的小农具,那数目就更加可观了。
“打仗要有枪”,是争取丰收的社员们购置农具的口号。人们不光是添置新农具,还根据勤俭办社的原则,整修旧农具。宋营生产大队的社员秦海中,跑遍大队的几个村庄、磨房和油坊,他把拾到的破绳、破皮套用温水泡开,再重新搓成有用的皮绳,及时地为小队修好了九挂套。
朱集公社的春天(1961年)陈健 、左程中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