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真的不买货了,钻石供应链会乱掉吗?
印度这个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切磨中心,其实在钻石业的地位是有点尴尬的。首先它处于行业的中游,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利润率也非常低(详细分析可参考我之前编译的Ehud观点)。其次这个行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切磨工厂总是需要银行贷款来预支原石采购的钱,因为上游都是一手钱一手货的,还要每年定任务,不然就取消你的采购资质。买了原石后就是拼了命地切磨钻石,接着就要指望着卖掉成品钻把钱赚回来,好用于偿还之前欠银行的钱。这一来二去基本上整个被捏在了矿业公司、银行和客户的手里。
然而依照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行业分析师Chaim Even-Zohah的观点来看,继Nirav Modi事件之后,印度银行“几乎放弃了钻石行业”。这么一来相当于资金链就绷得特别紧,如果下游出货的速度放慢,那么工厂还贷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紧跟着上游又开始放货,你买还是不买?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是这么气人。今年一月份本来是相当乐观的,结果到了二月份之后,突然疫情就爆发了,然后印度工厂发现中国春节市场泡汤了,紧跟着其他国家的零售也灭了,自己一月份大量买入的原石都切得七七八八了,本来去年好不容易降下来的库存这会儿又一下子暴涨了……
GJEPC官网首页的号召
所以3月中旬的时候,GJEPC(印度宝石及珠宝贸促会)不得不出面和银行协调,求他们放宽期限,让工厂喘口气。还算不错,银行倒是挺配合的,因为总不能真的把自己的客户给逼到关门。看看上游那边也是比较配合,毕竟要保护价格,所以也没强求大伙儿赶紧买货,本着“一起勒紧裤腰带”的原则,允许同志们先歇几个月再说——不过协议采购量好像还是没变。
昨晚看到GJEPC发的一篇文章,是协会主席Agrawal、孟买钻石商协会主席Marendra V Gandhi等五位有头有脸的大佬联合签名的。内容简单粗暴,就是“号召印度钻石加工厂停购钻石原石一个月”,而且“时间从5月15日开始,为期30天”。要知道上一次停购30天的号召,还是出现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为啥是“5月15日”呢?因为四月份事实上已经歇菜了,上游都在准备5月份的销售了。
当然了,印度官方的说法是,这封信只是“一个建议”,不是“硬性规定”。但从现在的局势来看,行业大佬直接发出的“建议”,相当于就是一个“不太硬但还是要执行的规定”了吧。
这还没完。紧跟着Chaim Even-Zohah就发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就这个事情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是:
印度加工厂已经坐拥15-20亿美元的原石库存了,还有50亿美元的成品钻没卖掉呢,干嘛还要买原石呢?
如果Zohah的计算没有出错的话,那么印度工厂真的很有可能马上听从GJEPC的建议,停止采购一个月。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也觉得印度工厂最近不买原石是正确的选择,但这个“建议”是否能顺利执行,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原因有三:
人心不齐,总有人会想着趁低吸货。
上游施加的压力长期不减。
一个月内真的就能消化掉库存吗?
连Zohah自己都说了,“不要幻想着市场需求会在短期内爆发”。所以,即使是“侥幸”躲过了五月,那六月七月八月……印度工厂就能顺利过关?
除了市场需求之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供应链。公众号里之前我发过一篇关于“供应链太长了”的文章,还贴过一张Krawitz的图。这么长的供应链,这么多层级的利润分配,作为中游的印度公司肯定很难过上好日子。从长期来看,停购30天并没有什么作用,就像缓痛剂一样,病根还是没有除掉。
当然停购还是有好处的,毕竟能让行业在一段时期内稳定住价格,尤其是原石的价格。这对谁都有利。
长期来看,供应链是不会乱掉的。
冷静地想想,还是那句话:It's all about business.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悲观了。印度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培育钻石。之前的那篇“培育钻石是苏拉特的救星吗”就阐述了这个观点。现在天然钻石业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一家独大的状态了。阿罗莎(Alrosa)和戴比尔斯(De Beers)互相谁都不服谁,其他的像Rio Tinto、Petra、Gem Diamonds、Dominion等等也在到处围追堵截抢肉吃。就连Rapaport也随时面临着来自IDEX一众的挑战。整体来说局面挺残暴。另一方面,中游和下游越来越多地开始接受培育钻石(LGD)的存在,很多钻石商同时经营两类钻石,抱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两条腿走路”原则,怎么着都得在钻石行里活下来。如果上游真的把印度工厂逼急了,他们一起改切培育钻石,上游你们打算怎么搞?根据Paul Zimnisky的预测,2035年的全球培育钻石市场容量在150亿美元左右,前景还是很好的。
说实话,我有点盼望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