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姓氏是从大槐树迁移过来?
中国有多少姓氏是从大槐树迁移过来?
寻根问祖的情怀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人们哪怕不清楚自己将来要走向何方,也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根,维系着一个人心底最深沉的情感。
人们唯有从故乡满足了对寻根问祖的需求,心理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慰藉。
日常生活里,人们聊天时,在谈及自己的故乡时,许多人会说:我们是从“大槐树”过来的。
这个“大槐树”就是指位于山西临汾的“洪洞大槐树”,因为这里生长有一棵非常古老的槐树,如同历史的见证者一样,亲历了漫长岁月的延展,以及纷杂世事的变化,到现在依然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地扎在洪洞县这片热土上。
据民间传说,大槐树大约栽植于西汉初年,算起来,到现在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
如今的洪洞大槐树,不仅是许多人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大槐树跟炎帝陵、黄帝陵一样,都是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
因为大槐树而诞生了一首同名民歌,由山西籍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民歌《大槐树》里有这样的歌词: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许多人听完这首歌,心里会产生强烈共鸣,会默默地遥望着远方的大槐树,任凭思绪在时空里漫舞。
大槐树为什么会在人们的心里那么重要?它如何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的圣地?中国又有多少姓氏是从大槐树迁移过来的?
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中原大地上经常发生战争和灾荒,导致人口数量锐减,昔日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全是萧条和衰落。
《明史》记载,在明初的1381年,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400万。然而,两地的邻居山西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仅是山西一省就坐拥403万人口,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让这里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
此时的山西,之所以比北方其它地方看起来好一些,主要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山西北面有恒山,西边有吕梁山,南边有黄河,东边有太行山,三山一河如同天然屏障,把山西包围得严严实实,又加上这里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外敌想侵占这里非常困难,所以,在元末明初的战乱里,山西有幸躲过了。
因为有天然屏障守卫,再加上当时山西大地上风调雨顺,因此,躲避战乱的外地流民就不断往这里迁居,促使山西的人口迅速增长起来,人口数量逐渐在北方一枝独秀。
尤其是山西南部的洪洞县,形成了当时晋南人口最多的县,充满了不少市井气息。
当时,洪洞城北二里地有一个村子叫贾村,村子西侧有一座规模宏大,豪华气派的广济寺,寺内香客络绎不绝。寺庙旁边有一棵相传栽植于西汉的大槐树,人们用“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来形容它。茂盛的大槐树吸引了汾河滩上的许多老鸹(乌鸦)在树上筑巢,树枝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鸟窝,看起来非常壮观。
很快,以大槐树为中心,迅速形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在这里丰衣足食,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跟外面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战乱结束后,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和人口数量,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将山西境内的富余人口,一步步迁徙到全国各地,这样做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迅速恢复北方其它地方的人口数量。
二是通过增加各地人口来复兴各地的经济。
三是方便中央对地方上的统治。
实际上,大槐树的人口迁移早在南宋初年就初步开始,在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朝嘉庆年间,前后总共延续700余年。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向南迁徙,在杭州建立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的一些大家族和富足人口,也开始向南迁徙。大槐树的人口迁移从这时就开始成为常态。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和明成祖朱棣时期,大槐树的移民形成了高峰,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人口迁徙活动。
历史记载,这场移民大迁徙开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才基本结束,近50年时间里,大规模的移民次数有18次,迁移之地遍布18个省,498个县(州)。当时,明朝有18个省级行政区,可以说,大槐树的移民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
当时,对移民积极的家庭有丰厚的奖励,但是,大部分人的热情并不高。
俗话说:故土难离。在农耕文化观念下,愿意背井离乡的人并不多,况且,当时的大槐树属于富庶之地,因此,这项工作在起初开展得并不顺利。
在后来,朝廷改变了策略,并颁布了这样的移民规则:四口之家只能留一人,六口留二人,八口留三人。一大家人就这样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各地。
为了保证人口质量,朝廷还颁布了这样的规定:同姓同宗者,迁徙外地时,不能聚居于同一地。
离别之际,人们在大槐树下痛哭流涕地告别,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亲人们就给将要远去的人说:如果以后回家了找不到家,就以这棵大槐树作为标记,再慢慢寻找。
正是这样的经历,对那些从大槐树周边迁移出去的人来说,“大槐树”就是家的象征,是游子和故乡之间的纽带,是连接游子情感的通道,只有看到它,才能亲近那个遥远的家。
山东在元末明初时经历的天灾人祸最多,人口和经济被破坏得最严重,因此,大槐树最初的移民,都被迁往了这里。
接着,大槐树移民又一批批迁移到河南、河北、四川、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后来,又往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迁移,再后来,又迁往新疆、交趾、安南等偏远地方,到永乐后期,大槐树的移民已经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一个地方。
如今,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也有为数不少的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他们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是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来到“大槐树”祭祖,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根。
现在的“大槐树”,从1991年起,自发形成了“大槐树祭祖节”,以后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华人来这里寻根问祖,其作用跟炎帝陵、黄帝陵的一样,是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
老槐树下有一座“祭祖堂”,里边设有十座神厨,凡是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有名有姓的移民,会给每一个姓氏设立一个牌位,共计有881个牌位。
也就是说,中国有881个姓氏是从大槐树迁移过来的,这881个姓氏包含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所有姓氏。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实际上暗示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王、张、李、刘、杨、赵等同姓人,在500年前是同宗同族,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才移民到全国各地。现代人所说的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无疑是“大槐树”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