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虎医话•黑地黄丸
作为“燥湿相混致癌论”的对药,我提出了苍术与元参,猪苓与阿胶、天花粉与瞿麦等,但总有“医之所病病方少”之感。今读王旭高《医方证治汇编歌诀》所载刘河间的黑地黄丸,又得一妙对矣。方中用苍术、熟地炒黑成对药,再加五味子、干姜,治疗“脾肾不足,房室损伤,形瘦无力,面色青黄。”王旭高谓:《经》言:“脾寒则湿,肾热则燥。”故治脾恶润剂,治肾恶燥剂。许学士云:“用术则有碍于肾,用地则有碍于脾。”今以二者炒黑,乃去其味、留其气,庶可两擅其长。歌曰:黑地黄丸术味姜,燥脾滋肾并臻长。上咳下利称神剂,脱血脾寒真圣方。对后两句,有注谓:治上咳下利,脉至细数者,颇有效。洁古云:“此血虚久痔之圣药。”徐灵胎曰:“此脱血脾寒之圣方也。”
黑地黄丸,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由苍术500克(米泔浸) ,熟地黄500克, 五味子250克,干姜(春冬30克,秋21克,夏15克)组成。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200丸,空腹时用米饮汤或酒送下。功用补脾益肾。主治脾肾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脉虚弱,及血虚久痔。《医方集解》引喻嘉言曰:“此方以苍术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已远耶?”
湿病是《金匮要略》中的第二个病,张仲景不厌其烦,提出“湿家”、“湿痹”的概念,同时还有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6个代表方,在这个以意义上讲,张仲景对“湿病”辨病论治是相当重视的和极有特色的,仅次于辨病论治典范“肺痿”的10个方剂。可是,现代中医由于《中医内科学》漏掉这个重要的病在筋骨的“小病”,所以我们对老百姓反复说道的“湿气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失去了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殊为可惜。
其实在西医还没有确切证据前的这些“亚健康”状态才是中医有看法有办法的治未病大展宏图的时候。真正邪气深入到了脏腑,中西医往往都没好办法了。徐灵胎的《兰台轨范·湿》除了罗列张仲景上述6个方剂外,还提到了朱丹溪的二妙散,并谓:“在表之湿当散之,在里之湿当燥之,诸方之意,不外乎此。”其后还列出黑地黄丸,当是心里已有“燥湿相混”而笔下所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