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加减半夏泻心系列!
原文: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验案精选】
暑温某男,暑温症。开始曾服白虎汤加苦寒之品,大队骤进,石膏用至数斤,犀角用至数两,反而高热不退,神识如蒙,腹满下利,舌白,尿不利。此为热邪内陷,凉遏冰伏,太阴被困,中阳受伤,先以加减人参泻心汤去枳实之苦降,加半夏之辛通。1剂而热退出汗,溲行利减,但患者肤冷息微,脉微舌淡,四肢厥逆,如真武证,此热通而阳气衰微,非参附不足以回阳,非龙牡不足以固阴,遂用参附汤加龙牡,少佐麦味,寓生脉散之意。盖此病后的生命之机,有赖参附回阳,阳回则生,阳不回则脱。肢冷转温,汗亦减少,2剂阳气回复,神气始清。终以三才汤调理,护阳和阴,日渐康复。[王发渭,于有山,薛长连.高辉远临证妙用附子拾.湖北中医杂志,1992,14(3):2-3]。
原文: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抟,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原文: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以上两方皆是半夏泻心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前者加枳实生姜侧重呕心下痞结,后者加枳实杏仁,侧重宣肺气化湿化治疗湿热邪气导致不食不饥不便。吴鞠通云:“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虚者人参大枣可以再加入;纵观这两方药差一味治疗疾病天壤之别!
原文:七七、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经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丸、泻心汤,立万世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命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青龙:按人参泻心汤治疗头昏如蒙,本方去白芍加牡蛎重镇平肝,症状则变,也有不饥不便类似半夏泻心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汤加枳实杏仁,因此两方需要鉴别。
原文:七十五、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湿热太重者也。脉细数,温热着里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
故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加银花之败热毒,楂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青龙按;吴鞠通治疗痢疾有从少阳太阳法加减芩芍汤,这里选用半夏泻心加减又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