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记忆
中秋节记忆
农历八月十五,即为中秋节,又称为“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阖家欢乐,团团圆圆的节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吃月饼、赏月、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每年八月十五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嗅到节日的味道了,空气中弥漫着做月饼用的胡油的香味。到了十五前几天,大街小巷人潮涌动,水果摊前摆满了丰富多样的水果,加工月饼、卖月饼的地方越发忙碌了起来,空气中月饼的香味越发的浓郁。
小时候生活在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家“打”月饼。节前一个月时间,就有专门从城里来我们村里做月饼的师傅,在村子最西头的旅店大院子里,搭建棚子,收拾好案板,案板上放着各种型号、印有漂亮精细花纹的木质月饼模具,架起烤制火炉,一个制作月饼的简易小作坊就开张了。村民们只要带着自家“打”月饼的原料食材,付给手工费就可以了。
打月饼的当天,母亲早早就起了床,收拾安顿好需要带的物品食材——十几斤白面、素油、红糖、白糖、碾碎的核桃仁等等,放进两个铁皮桶里,父亲用扁担挑着两个桶,我开心地跟在后边,到了院子里满是月饼的香味,已经有早到的村民们,开始做月饼了,所以需要排队等候。我这个小馋猫就站在案板旁边,看着师傅们做月饼。
“打”月饼的师傅们有条不紊,动作娴熟,面粉和素油按比例调配,甩开膀子使劲儿和面,把十几斤的白面揉成一个很大的光滑面团,表面油光锃亮。旁边的师傅们在制作月饼的馅料,有白糖、红糖、核桃仁、瓜子仁、葡萄干、花生仁、芝麻、青红丝等等,少加一点油搅拌均匀。把一大团面团分成小剂子,捏成小面饼,把馅儿料包进去,合起来包好,再揉成圆团子,抹上油,摁进月饼模子里,压实,最后使劲儿往出一磕,扁圆的月饼就从模子里出来了,整齐排列放入烤盘中,推进火炉子里,开始烤制月饼,人工加火控制好火候,二十分钟月饼就能烤熟,可以出炉了。刚出炉的月饼黄油油的,散发着香味,漂亮的花纹都已经成型,在中间印上红印,很是好看,让人直流口水。
月饼做完得一上午的时间,我们就在树荫下等候,和小伙伴们玩耍,也不觉得时间的漫长。等我家的月饼终于全部出炉了,母亲把月饼小心翼翼,整齐地放进铁桶里,父亲就挑着装好月饼的桶,我跟在后边,蹦蹦跳跳地回家了。母亲急着做中午饭,而我迫不及待地拿着月饼吃了起来。月饼表皮油滑,咬一口爽滑酥嫩,油的香味和面粉的香味混合在了一起,馅料丰富,夹杂着红色、绿色的“青红丝”很是很看,吃起来口感饱满。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正在热播的86版《西游记》,剧中是嫦娥仙子和她的玉兔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的情景。我就感到很好奇,到了晚上就会盯着天上圆圆的大月亮,看看是不是嫦娥和玉兔住在上面,月亮上有些阴影,仿佛就像是有一座宫殿在里面一样。
后来,我家从村子里搬到了县城,前几年的时候,街上还有几家手工“打”月饼的作坊,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已经很少有人自己“打”月饼了,都是在大街上直接买现成的各式各样、各种馅儿料的月饼,还有物联网上各种广式、苏式的月饼等。那曾经红火热闹的手工“打”月饼的作坊也销声匿迹了,感觉中秋节的味道好像也少了那种“打”月饼的仪式感和欢乐了。
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八月十五晚上要供奉月亮和赏月肯定是少不了的。这和关于月亮的许多传说有关,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寄托了人们对月亮的向往。八月十五正值秋天瓜果丰收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各种水果,有葡萄、西瓜、哈密瓜、苹果、香蕉等。晚上供奉月亮是很隆重的仪式,当月亮从东边升起的时候,就要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点上一炷香,摆好盘子,盘子里放着月饼、水果,还有核桃等坚果,满满一大桌子,其中还有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月亮爷”饼子是为“兔儿爷”准备的。皎洁的月亮挂在空中,又大又圆,一家人吃着水果、月饼,赏着明月,其乐融融,这就是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都难以割舍的家的味道。
又到了一年中秋节,今年是国庆节和中秋节碰到了一天,双节同庆,小城里已经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在采购水果,各种吃的,准备在中秋节团园这一天准备一顿的丰盛的大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祝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