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王凤岐教授:顺应自然才是养生的大道

艾国医
公众号

四季养生,各有各的补品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找上门来说:“王大夫,我没病,来您这儿就是想让您帮我参谋参谋,除了吃这些补品之外,我还需要补点啥?”望着她手中的冬虫夏草、人参之类的补品,我一阵无语,赶紧给她解释,这些补品并不是什么时候吃都能“补身体”的,很可能会把疾病“招来”。

如今,不少人也跟这位女士一样,觉得人参、冬虫夏草等就是补品,一年四季都可以来点补补。其实,这是一种养生误区,养生不应借助外力,而应依靠人体自身的能量。《黄帝内经·灵枢》(以下简称《灵枢》)中就曾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中也说:“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都是在说人要依赖着自然条件而生存。人的生命规律与四时的变化息息相通,所谓“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只有顺天时,依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奏,才是真正的养生大道。

那么,一年四季究竟该怎么养生呢?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是顺应自然。就像种庄稼一样,如果地里干旱,那么我们就应当给庄稼浇水;假如此时一味地给它施肥,非但解决不了干旱,反而会致其干枯而死。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身体的需要而乱吃补品的话,就只能与养生要义背道而驰,其后果不言而喻了。

春天,一款神仙粥让您远离感冒的袭击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四季的开端,也是“生”的开始。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那样:“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春二月,虽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和煦的阳光、泛绿的草地无不向我们昭示着春天的来临。为什么树叶草木都在此时发芽,就是因为这时的阳气是向外发散的,草木获得了能量,自然就会抽枝发芽。

但是,春天也是易于发病的季节。这时蛰伏了一冬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们也蠢蠢欲动起来了,开始在人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向人体伸出了“魔爪”,因此民间也有“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的说法。像慢性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感冒这些“老朋友”随时都会来拜访。春天养生,关键就在于防范这些疾病。

就拿感冒来说,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让人感冒。这个时候,来点预防感冒的食疗小方子比服用任何补品都好。中医认为,春天的感冒大多与风邪入体有关。您想啊,好不容易把冬天过完了,大家都换上了单薄的春装,天气突然一冷,自然很容易让风邪侵入体内引起感冒。感冒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其实,有些食物的疗效并不比药物差,比如说神仙粥。为什么叫神仙粥呢?就是因为它解除风寒感冒的效果非常好,因此才得了这个美誉。说“神”,其实也不神,这粥里面的三味食材,即糯米、葱白和生姜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为什么这三味食材一组合就成“神仙粥”了呢?我们知道,糯米、葱白以及生姜均性温,能温暖被风寒侵袭的身体;此外,葱白和生姜还有发散的功效,能把“淘气”的风寒驱逐出人体。这也就是神仙粥对春天的风寒感冒有奇效的原因所在了。要知道,这款神仙粥早在明代就已经家喻户晓了,如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就有关于神仙粥的记载。

具体怎么做呢?先把一勺糯米(约50克)熬成粥,然后再加入7根葱白和7片生姜熬煮5分钟,起锅前加入50毫升的米醋搅拌均匀就可以趁热吃了。吃完后便上床盖上被子闷汗,连续3次左右,感冒就可以痊愈了。

夏天要消暑,西瓜才是最好的食品

人们常常把夏天叫做三伏天,为什么叫“伏天”呢?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外浮,而阴气为阳气所迫藏“伏”下来,故称之为“伏天”。这个时候天气最大的特点就是热,像有些人经常在夏天的时候感觉到头晕、恶心,甚至烦躁不安,其实这是暑热惹的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了。

中暑了就得解暑,因此,夏天来点清凉的解暑食物可比吃什么药好多了。什么解暑效果好呢?西瓜。这个时候西瓜大量上市,中医认为西瓜性寒,有消暑、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是防暑的上上之品,有“天然白虎汤”之美誉。像有些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感觉心烦口渴、头胀胸闷,甚至咽喉疼痛,那么不妨喝一杯新榨的西瓜汁。除了西瓜汁之外,西瓜皮也有很好的效果,像我们在长口疮的时候服用的西瓜霜,就是西瓜皮与芒硝在阴凉通风条件下产生的白色结晶。所以,炎炎夏日不妨吃点西瓜,既能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又能起到避暑的效果。

当然,凡事都不能过,消暑也不例外,因为过于凉快,反而会惹病上身。《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阳气都跑到外面“晒太阳”来了,那么阴气自然也就会“镇守”在体内,这个时候如果过食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很容易使寒湿滞留在体内,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受限。所以,西瓜要吃,但得少吃。此外,我们更不能整天把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当成主食,那样很可能会在体内“滞留”不少的湿气,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秋天,养生以润燥为贵

迈过夏天,就到秋天了。在我国北方,秋天有“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夏天人们的胃口比较差,很容易瘦下去。以前,在民间流行数伏这天称称孩子有多重,再将这个时候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相比较来检验孩子是否瘦了,如果体重轻了,那么就叫“苦夏”。瘦了自然是要“补”回来的。古时候的穷苦人平常舍不得吃肉,只有在立秋这天才会一家人围着吃炖肉,就是想“以肉贴膘”,把身体补一补,好有力气去忙秋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立秋当天“贴秋膘”并不是真正的补。因为秋天燥气比较重,所以对秋天而言润燥才是养生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在平常的饮食中多吃点润肺的食物,像梨或者百合之类,比吃肉要好得多。

再说夏天的时候一直在吃素,到立秋了,一下子吃那么多肉,身体根本受不了,很可能血脂、血糖一下子就飙升了上去。当然了,也不是说不让您吃肉,但得循序渐进,先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说吃一些凉拌的菜,或者水果,同时逐渐多吃一些肉类食物,让身体慢慢适应肉类的食物,这样到了冬天,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才不会有什么问题。

冬天养生,御寒是重点

冬天的主气就是寒,寒为阴邪,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虚弱,人自然也就很容易生病了。所以这个时候御寒便成了养生的头等大事。

那么该怎么御寒呢?老祖宗告诉我们,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也就是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因为这个时候人体阳气比较旺盛。当然,对于上班族来说,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有点不切实际,那么不妨早点儿睡,少熬夜,多积攒点儿阳气,总是有益的。

此外,冬天的时候穿得暖和一点也是冬天养生的关键,尤其是背部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中医认为,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如同长城一样抵御外邪的侵袭。如果后背受寒,那么就很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像不少老人在冬天晒太阳的时候常常晒后背,这恰是在加固膀胱经这条“长城”。其实,防止背部受寒的方法很简单,平时多穿一件羽绒服或者棉的小坎肩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用后背撞墙撞树干,这也可以振奋体内阳气。

候鸟式养生,别让阳气在奔波中损耗,养生当顺应自然规律

冬天快到了,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地向南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等天气暖和了,再飞回故乡。这是候鸟的生理习性,本无可厚非,但现在不少老人也开始去过候鸟式的生活了。冬天一冷,便到温暖的南方过冬,等春天来了,再回到自己的故乡。虽然这样可以让自己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天的环境中,看上去是在享福,殊不知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却是“误入了歧途”。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应该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阶段,我们生命的气血也是处在一个生、长、收、藏的阶段。所以冬天的时候,天地之气都闭藏起来了,人也应该闭藏起来,以储备能量,为第二年春天的阳气生发做好准备。老百姓常说的“猫冬”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如果一冷,就赶快去海南这些温暖的地方,那么从中医上来说,身体只有生发没有闭藏,气血本来是该藏的却生发了,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您家的仓库里要有一些存粮,才能保证您每天都有吃的。但如果您把仓库里的粮食都吃光了又不知道储藏,那么总有一天会挨饿。阳气也是这样的。经过春、夏、秋三季,阳气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冬天就是“储存”阳气,给它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您为了图温和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那么阳气就收藏不起来,身体就会“挨饿”,这样的人就爱生病。夏天也是一样的道理,夏天本来就热,热就会发汗,这个过程就是把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如果这时候到气温比较低的北方,该发的东西发不出来,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到秋天的“收”和冬天的“藏”,对老人的身体尤其不好。所以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细菌容易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尤其是南方,天气暖和,也不怎么下雪,很容易给细菌营造舒适的“窝”,等北方天气暖和了,从南方“飞”回来了,更多的细菌会以您为“家”,整天处在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里头,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所以,咱们还是该热的时候就热,该冷了就冷,可别因为想让自己不冷不热而把健康给搭进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候鸟能随气温迁徙而人却不能呢?那是因为候鸟既不能穿衣服,又没有抗寒能力,自身不能解决寒冷问题。可是人却不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用服装,或者室内的温度来调节。况且我们人体也已经适应了四季变化的这种环境,如果您人为地去改变它,于健康自然是无益的。

其实不仅是候鸟式的生活对健康无益,就连坐飞机远行至气候差异大的地方照样不符合养生的规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说是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三亚,刚上飞机的时候,气温比较低,可是下飞机时气温比较高,阳气外浮而来不及“回收”,从而就会损伤阳气。所以,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特别是老年人出门不妨以火车为主。像毛主席就很少坐飞机,他经常都是坐火车。为什么呢?如果从北京到海南,坐飞机用不了几个小时,身体还没有适应呢,就已经到了,可火车不一样,它是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能给身体一个缓冲期。同样的道理,去西藏旅游,建议您也最好坐火车。

水土不服,候鸟式养生的另一陷阱

候鸟式养生不仅容易让老人生病,还很容易使人水土不服。关于水土不服,在《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东吴就是借着这一点,打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医认为,人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对当地的水质、气候、空气和食物等不适应,有的人很容易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口干舌燥等种种症状,这时人就会生病。如果不及时调理的话,就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当今社会万事万物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由于工作、旅游等种种原因总会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如果真出现了水土不服怎么办呢?我教您一个好办法,就是在睡前喝点蜂蜜水。中医讲,水土不服与脾胃的强弱有着紧密的联系。初到一个地方,饮食上的不适应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而蜂蜜不仅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而且还可镇静、安神,促进睡眠,所以对于水土不服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这里奉劝那些追求候鸟式养生的朋友们,对于去异地过冬,我们还是根据自己的状况三思而后行比较好。

杏林讲坛

杏林讲坛,中医大讲坛。分享中医知识干货、传播中医知识、弘扬中华传统智慧、免费领取中医电子书籍等。每周公开课等你学习。弘扬传统中医知识,交流中医文化~
公众号
羊肉串加冰啤酒,冰火交融有隐患

夏天到了,不少人喜欢呼朋引伴,烤上几串羊肉串,喝上一瓶冰啤酒,侃侃大山,与朋友沟通沟通感情。从情感上来说,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炎炎夏日吃羊肉串外加冰啤酒是最伤身体的。

夏天本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也就是说,在夏天这三个月内,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这个时候,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这个时候也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如果这个时候去吃热性的羊肉,很可能会给本来已经“很热”的身体再添一把火,尤其是烤羊肉串,在烟火的熏烤之下,再放点辣椒,无异于在体内点起了“熊熊大火”,假如在这个时候再有冰啤酒入肚,热与湿在此“相遇”,便成了湿热。

在南方的梅雨季节,屋里的东西总爱长霉。其实这是湿与热双重夹击的结果。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如果体内的湿热过重,就会“堆积”在脾胃中,这就是中医上说的湿热困脾。湿热困脾的结果会怎么样呢?身体就会有很沉重的感觉;胃部经常感到胀闷;每次解大便都感觉解不干净,且大便也不易成形等。

您可不要觉得湿热很容易化掉,中医认为,湿热相加“如油入面”。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如果你把油揉到面里头,再想把油拿出来还行吗?当然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湿邪进入人体,想祛除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想要一两副药就能够解决问题,纯粹是天方夜谭。

既然祛不好去,那么我们就应从它的源头上“防”入手。如何防呢?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之外,也可以在平时用一些芳香之品来化湿。比如说喝水的时候放上几片干净的橘子皮,便能有效地化湿。可别小看橘子皮。中医说,橘子具有化湿、醒脾的作用,像我们不想吃东西,感觉肠胃饱胀的时候,吃两瓣橘子或者闻闻橘子皮,可以适当缓解不适。用橘皮泡水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是老年人,最好选用陈皮。陈皮就是晒干之后的橘子皮,橘子皮晒过之后,药性相对于温和,更适用于老人。

不仅是夏天吃羊肉,现在不少人在严冬时节吃着大棚里长的黄瓜、西瓜等也是不科学的。古人有言“不时不食”,“时”就是时令的意思,也就是吃东西要按照时令、季节,到了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中国饮食的基本理念。隋朝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人们宜:“春食麦与羊,夏食菽与鸡,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吃时令菜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老北京人有过这样的讲究:元旦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吃萝卜,称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就是沾沾仙气儿;四月吃京西的大樱桃,可以说是“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也要尝尝新鲜的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吃月饼;春节吃饺子。其实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几千年来老祖宗们留下来的精华。

因此,夏三月您不妨离羊肉串加冰啤酒远点,不给湿邪以可乘之机,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王凤岐: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原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蒲昭和)

来自:古道岐黄>《名医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