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秒丰 | 谈谈我对太极拳“含胸”与“气沉丹田”的认识
“含胸与气沉丹田”是太极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领,这两个要领与其它要领相比,“说着容易做着难”,关键是对“含与沉”的认识和理解容易偏颇和产生错误。从拳学的实践体悟看,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何以此说?因为,要领做对了就有,做错了就没有,所以,关键是方法的正确。
太极拳的修炼,其实质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若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辈子也难入功成之门。所以说,把握要领惟方法正确在前,熟悉熟练动作在后。因为拳是活的是动着用的,所以太极拳要领的把握,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站着不动如何,而是在动式中要不丢要领,必须把站式中所求之要领应用于动式之中。
下面,根据笔者的切身体悟,谈谈对含胸与气沉丹田的认识,以资同好共研。
1
一、含胸。
含胸有含蓄之意,实际上就是松胸,松胸的实质,就是隔肌的放松,由松而沉。
含胸而不在胸,不是佝背凹胸之胸向内凹,而是胸平、肩开、背裹、头领、肩沉、背拔、胁张的膈肌的松沉。
含胸在于裹背、扣肩、虚腋及两膀的内合。肩开腋自虚,腋虚臂自撑,臂撑背自裹,裹背肩自扣,肩扣膀自合,膀合胸自含,胸含背自拔,背拔则肩沉肘坠。
所以说,能含胸能拔背,能拔背能沉肩,能沉肩则能坠肘。沉肩拔背头自领,头领身拔膈肌沉,膈肌松沉胸即含,反之亦然。
背裹、肩扣、腋虚、胁张、膈肌松沉,胸虽然未动,但胸骨自有上起内吸之感,这样就使胸腔得到了充分放松,不仅扩展了胸膛,加大了肺扩量,也使呼吸顺畅而舒展。
膈肌随呼吸的舒展沉降而鼓荡,使呼吸遂能加深,并对腹腔的压力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使胸腔最大限度地放松,缩减呼吸的频率而扩大呼吸量,增加对身体氧气的供给,从而满足身体新陈代谢对氧的消耗,并通过呼吸的调整(主要是膈肌的张驰沉降)改变腹腔压力的变化,以适应身体运动和发放劲力的变化。
所以,胸松气则畅,胸含劲则聚。
1
二、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感悟。气沉丹田是静养功和内家拳的独门要求,它与动作要领直接关联,与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等要领直接相联系,是劲力松沉的一种感觉,并非故意沉气所为,也并不是所有的拳都要求或必须气沉丹田的。
现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为了迎合时髦也要求起“气沉丹田”来了,其实这是一种绝对错误。因为,气沉丹田与挺胸收腹两者之间是不可相融的,前者为腹式呼吸,后者则为胸式呼吸,呼吸时胸挺气自横,气横则胸逆,两膀挂力,浑身较力,焉能有沉气之理?只有腹式呼吸才能使胸不着力,胸松膀松身自松,胸起肩沉气则顺,气顺胸含气自沉,气沉自落丹田。
所以,沉气胸勿凸,凸胸膈肌紧,气必浮,此其一。
其二是,坐胯提裆与顶头悬形成上下争拔之势,小腹之气海拉长,气自沉丹田。
坐胯乃是腹股沟煞劲,两胯后缩使尾骨前送,臀部外开前裹,两胯外撑而使裆部开圆,形成两股有力而拧踝扣膝、膝挺足蹬与虚领顶劲之百会上领,使腰部向两端牵拉成身拔之势;提裆即缩肛、更使尾骨上提并使尾骨尖前移而命门穴后顶,则会阴穴与百会呈上下一线,中正不偏,上虚下实气自沉,胸腔放松下盘沉实气自落丹田。提裆缩胯丹田抱力重心下移而使重心稳固,整个身体亦自达平衡。
所以说,气沉丹田与含胸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领。打个比喻,胸腔犹如风箱抑或打气筒,而腹腔则象是储气罐,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便有了气的感悟和感知,气(内力)的应用也是通过愎腔压力的变化而运用的,腹腔压力越大气感越强烈越充实。
特别是气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又称丹田呼吸,通过腹部的松紧运动带动呼吸,而使呼吸顺拳,从而极利于养生健身与技击发力。首先是,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可以坚实脏腑,调整周身血液循环,内壮而外强;其次是,腹腔的自然拉伸增强了腹肌的弹性,吸气时脏腑稳固,呼气时丹田抱力,不仅提高了抗击打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打击力量的爆发强度,并能使重心稳固,运动灵便且能连续发力,大大提高了技击效果。
1
三、关于气。
气之一字认识理解最难,古之“气”乃为宇宙本源,是世界最精微物质;又是一种理念、世界观、方法论,属哲学范畴。
拳中之气,与丹道或医家之气又同又不同,气有先天后天之分,有真气元气之说,丹家视气为能量,医家视气为生命本原,又有营卫之别、表里之辩、正邪之分。
丹、医、气功皆讲子午流注循经运行,功家以周天为宗。气分阴阳,阳者刚而阴者柔,阴阳气和合乃混元,混元一气气自通,混元之气中正不偏而浑圆,又谓之中气,中气即元气、真气,亦谓正气。
然不论持何种说法气之为气终是自然之事气血运行亦非人之所为,故说法,气之为气终是自然之事,气血运行亦非人之所为,依笔者体验,似无必要主观妄为循经周天,强制而为犹如“揠苗助长”,顺其自然才是长寿丹。
“气”之一字全在心静,对于个中之理,拳学先贤早有论述:“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意到气到力自到”。
此即“拳中本无气,气而不气,不气而气”之理,意、气、力乃一,意气合一,气力不二,只是分说而有别。拳中之气无非劲力而已,或称内劲、内力、内功等等。练“气”总要归神,神凝气则聚,心平气则和。所谓的“敛气入骨(髓)”,就是敛神凝神,所以说“练气归神”,心清神静,心浮气躁,气在心而不在身。
至于拳中放松后的各种各样感觉,即所谓的“气感”,犹如气功中的“八触”现象,皆是自然的反应,并无神奇,亦无神秘,更非功夫,万万不可以幻为真,以虚为实,若不辨虚幻,执着于气者极易出偏。如前所述,气乃是一种自然感应,拳中务要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其中有物,其物有象,恍兮惚兮”,来不拒去不留,要勿忘勿助,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千万千万要:勿想气、勿运气、勿引气、勿导气,只是悉心感悟和体味期间的各种变化的感觉就足够了,久之气自知,知而自能用。
所谓的“气”是随人的意识、意念(即思维的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总枢纽,运动则是靠神经传导和气血的运行而维系的。
身强气则盛,气盛血旺人自强,意动形随气自生,周身顺随气则畅,生气腾腾劲自足,气依形而生随形而散,意之所注气即赴焉,意注气聚力自生,意气合一,气力者不二,所以“气力”抑或“力气”,而非运气使气所为,盲目的运气导气只能伤身害己。
拳中之“气”虽不是指呼吸之气,但与呼吸息息相关,没有呼吸就没有气感,哪怕是最微弱的呼吸,即便是自己已经感悟不到的呼吸(所谓胎息等),其呼吸仍未停止,只不过其息微而不觉,其感深而悟微精而已,丹田呼吸,不仅强化了神经的敏感,也增强了周身的协调和力量的凝聚。
含胸和气沉丹田两者密不可分,胸腔似如气的调节开关,而腹腔则是气的感应器,气是由腹腔压力的变化而自然感应的,而气的应用则是靠呼吸的调整来完成的,皆是自然而然中之事。
拳中“气”不在气,惟调身、调息、调心而已,神清心定息如水,若能呼吸顺拳并自然,自能一片神行无滞患。“气而不气”若得真言入圣途,原来“真气”乃“虚无”,悉心悟静心悟,“不气而气”自能得拳中之真正元“气”——内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