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这样 说好要坚强:纪念一个网站的关张
一则网站即将关张的公告。
“网络使命业已完成。选择拿起,也选择放下,就此告别。感谢大家的青春,感谢曾经的故事和陪伴,也祝福大家一路幸福。山高水远,前路漫漫。有缘再见。”
这个网站兴起于微博、微信诞生之前,是论坛型的SNS,有新闻、纯文学、日记、交友、生活等板块,当时主力军是学生群体。但它没有校内网(人人网)的规模和转型,倒是如5640、校友录一样被时代选择,又被时代淘汰了。
我也是在念书时接触并沉浸,担任过文学版的版主,在日记版写过几百篇日记,收过一千多封网友私信。从2002年注册,至今15载了,但作为深度玩家不过前5年,步入职场后也就无暇流连了,何况时代变迁,后来有了更多的资讯和社交媒体占据电脑屏幕和手机。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这个网站仍保留着web1.0的架构,没有顺势做移动化客户端,没有顺势商业化,还是免费、公益的清流面貌。但我们无可指摘它的“太清高”“不与时俱进”,甚至无需吁叹,因为网站和人一样,都有自己想好的要走的路。
坚持到底,不改朱颜,未尝不也是一种操守呢。
既然行将尘封,那就不透露网站名字了吧。记忆的幕帘掀开一角,但也没必要全盘撩起,青春散场无需兴师动众,就让尘埃落定归于清寂。
如果说这个网站留给我的记忆是漫长的精神陪伴,那么它给我的馈赠和财富更在于让我实打实地结交和沉淀了几个情谊逾十载的朋友。
现在流行的一个概念O2O,从线上到线下,在网络社交上也是能移用的。网友见面是刺激而新鲜的体验,安全是顾虑,“见光死”是风险,但抵不住在网上交谈愉快的人彼此有好奇心。不管哪个网站、哪个软件,都始终只是个平台、是工具,不带好坏属性更遑论原罪,平台上的人怎么使用它,会影响它的品牌和口碑,甚至会左右它的运营模式,但始终应该是个体行为自己买单,见网友也不一定是坏事,网络交往要落地才能真正成为朋友,但见什么网友自己要做好甄别,心态摆正,线上聊得来,线下处不来也很正常,正好两者皆宜,那就是幸运啦。这么看来,我应该是相当幸运的。
我有五六个交往持续十几年的朋友都是在这个网站上认识的,而且都是在纯文学的交流和互动中建立友谊的,先是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字,线上沟通后三观也合,线下见面后相谈甚欢,逐渐就在朋友圈里沉淀下来了。
网络越发达,人们的耐性貌似好像越差,恨不得聊了一天半天就想约见,然后一言不合就删好友就拉黑,短平快固然显得有效率,但终究失于轻浮,“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所幸在前微博时代,人们还是愿意慢慢去通过一个人的文字了解和品读一个人的,也有耐性在有充分铺垫后才展开现实交往,这样的交往更经得起岁月腐蚀。大浪淘沙留下的,人们总是会格外高看一眼,多少会更珍惜一些。
在情感经营阶段,自然是靠见面次数来加温。在考察期后进入稳定期,不常见面但会常用即时通讯软件联络。可情感总是会有倦怠期的,友谊是锦上添花是一期一会的打牙祭,而柴米油盐才是每天的必修功课,北京地域广,通州和海淀如同跨市,而各自工作作息和生活节奏也不一样,要在彼此都适合的时间地点约起来,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记忆这东西,就像翻看老照片,看到了就会想起来,想起来就觉得温暖,温暖了就对照片发黄释然了。交友就应该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兴致和心意到了,没见到朋友本尊也不枉此行。不说什么“天涯若比邻”或“千里共婵娟”之类的虚词空语,不论做什么事情,保持快乐是前提,交朋友也是如此,不给对方添负担,不给自己添堵。
在这个网站交的朋友,本就不是为利益建人脉,是真的爱好性情合拍才一起结伴,那就勿忘初心,尊重一切顺其自然的变迁。
人长大的过程,伴随着不断告别。人成熟的标准之一,就是不害怕告别。不要假装很怀旧,不要假装你很痛。若真动情过、契合过,就不会错付过。
既然是这样,说好要坚强,那么醉笑三千场,你我不诉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