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把它称作《唐顿庄园》姊妹篇
编辑文章
从图书馆里借出《劝导》的时候,天上阴云密布,凉风徐徐,路边的石楠花开得吞云吐雾;看完全书,合上书页的时候,窗外雨声喧哗,春雷震震,草地里蝴蝶花像散落的星辰,虽然是紫色的。
读着奥斯汀这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徜徉在优雅敦厚,谦逊悠远的《唐顿庄园》里的错觉。
为着家族利益而堂兄妹联姻,这岂不是马修与玛丽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的前奏?艾略特家各异其趣,性格独特的三姐妹,不正与格兰汉姆三千金玛丽,伊迪斯,还有西比尔遥相呼应?
这还只是表面的形似而已,真正神似的地方是弥漫在两部作品当中挥之不去的“婚姻魔咒”的牢牢控制的氛围——每个人都仿佛急不可耐地需要将自己推销出去,迫不及待地接近和追求一个刚好符合自己理想追求的伴侣,他们唯婚姻之命是从,那是他们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闸门,必须铆起劲头竞争。
《唐顿庄园》以玛丽未婚夫在泰坦尼克号事故中丧生为导火索,引出她与表哥马修的迂回的“结合”,其中斑驳错落着大小姐玛丽,以及她的两个妹妹与一众男性的感情经历。
《劝导》里几乎如出一辙。艾略特家三姐妹伊丽莎白,安妮,以及玛丽她们每个人都是将婚姻视为头等大事的,能够遇到一个恰如其分,出身名门,而又颇具家产的男人,仿佛是她们身为女性最大的任务。
在这一点上,奥斯汀是宽容的,仁慈的,她几乎总是舍得成全的,只要那女郎是年轻美丽,优雅大方,纯真善良的,只要那男子诚实可靠,沉着稳重,具有绅士气质,当然还得有身份地位,以及可观的物质条件。
这是奥斯汀眼里一段美满婚姻的基本要素。她是不忍心看到一个善良的姑娘被一个无耻而庸俗,或者贫穷而虚伪的男人玷污的。
她不允许有这样弱不禁风的爱情,即使不如意,那也只能每个人自己肚子里腐烂,外人眼中,总还是差强人意,或者繁荣华丽的,因为有一些物质层面的金粉涂抹着,所以人们暂时忘记追根究底。
奥斯汀简直是一个再乐观而宽厚不过的女作家,她秉持的是最纯真而澄澈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积极向上的爱情观,或者说人生观。
只要你足够美好,相信她,你的有缘人总会来到的。你不必惊慌,你只需默默等待,也许是一场舞会,也许是一次外出游玩,也许是一场晚宴,你们的爱情,也许就只需要那么惊鸿一瞥。
安妮是一个不能够再美好的女孩子,她与自己冷漠而势利的姐姐伊丽莎白,软弱而自私的妹妹玛丽都是不一样的,她和自己一位趋炎附势,拜高踩低的父亲更是不一样的,她和周围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是不一样的。
她美丽优雅,温柔细腻,坚守爱情,忠贞的像一只白天鹅,多年前因为听从家庭的劝导,而放弃了当时还很落魄的深爱着的恋人温特沃思上校,因为她觉得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安宁的幸福是比自己私己的爱情佳话更加重要的。
从此以后,她又坚守着那份爱,“从坎登到西门客栈的路上,安妮浮想联翩,心中充满着对崇高爱情和永恒坚贞的憧憬。这种巴思的街上不可能有过的感情,几乎足以在一路上起到净化的作用,留下芳香”。
她就像是丹麦海滩边静静凝望着海水的美人鱼雕像,成为神圣纯洁爱情的象征了。
她的朋友史密斯夫人家庭落魄了,每个人都远离她,只有她自己依然不改初心,就像她父亲说她的:“别人厌恶地位低贱的朋友、劣等的房间、恶臭的空气、令人讨厌的关系,这些对你倒颇有吸引力。”
其实,安妮也不像她父亲说的那样圣洁伟大,她的所谓“地位低贱”的朋友从前也风光过,只是后来沦落了,而安妮信奉的不过是一个做人不能够过分落井下石,无情无义的道理。
从这一点上说,安妮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
艾略特家三姐妹的性情,在《唐顿庄园》里也不是不能够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虽然小说《劝导》主体还是在烘托安妮,而比较削弱另外两个女子的形貌的描画,但是基本的人物轮廓还是能够把握的。
大姐伊丽莎白的清高尖刻,有几分神似唐顿庄园里的大小姐玛丽,虽然她在小说里的地位当然没有玛丽在电视剧里的地位以及人性表现的充分性与复杂性那么到位。
二小姐伊迪斯就对应着那个有点自私骄纵的妹妹玛丽,而小说里的二小姐安妮,恰如其分正是唐顿庄园里那个恍若阳光女神一般的,令人心生温暖的,随时随地顾及他人,同情弱者,为着家里的仆人追求自己的生活而戮力付出的西比尔。虽然玛丽当然没有她那么洒脱干练,从容大方。
奥斯汀但愿给予每一个人以和和美美的结局,无论经过多少波折坎坷,尾声都是美丽的,令人默默憧憬欣羡的,即便为了追求真实感与社会的复杂性,她偶尔也安排几个可恶的角色,以形成对比,或者说剧情的延宕,但是那人也绝不至于坏得彻底的,总有一些质地,值得人们原谅,或者怜惜。
所以安妮与多年前错失良缘的旧情人海军军官温特沃思再续前缘,忧郁而温和,酷爱司各特与拜伦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本威克舰长,与热情天真,乐观开朗的路易莎佳偶天成,她为了他甚而慢慢地收敛了自己过分活泼的天性,然而她也未尝不在这样的婚姻世界里默默地欢喜着,知足着。
像一场舞会,每个人,只要盛装出席,总会遇见合适的舞伴,即使中途踩着脚,没关系,换一个人搭上双肩,反正到最后,大多数人无怨无悔,喜笑颜开。
过分美好,就仿佛过家家,有一种失真的喜气,是玻璃镇纸里的华丽城堡与小人情侣,总是隔着无法攻破地水晶墙壁。
再多美丽,也是别人的,书里的,故事性的,像梦一样,这是我为何不太中意奥斯汀小说的原因,当然,一个人是能够在她的书里读到对爱情,对婚姻,对人生的美好期许的。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过分势利而现实的人物形象的幽默讽刺,也是奥斯汀小说的重头戏。
换作江湖行话,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英国式的腔调就是,有钱有势有底气有人的阿谀奉承与鲜花掌声,没头没脸就等于没名没姓这辈子就等着被人踩在脚底下看不起。
出身当然关键至极,那是强有力的防护罩,但是一个底子瘠薄的人,如果通过后天努力渐渐出类拔萃,跃居社会上层,人们仍旧还是愿意与他眉来眼去,礼尚往来的,虽然骨子里可能还是瞧不起。
那种深不可测,而又刻骨铭心的等级观念简直如英国伦敦弥天大雾一般如影随形。
这种趋炎附势,拜高踩低的,“现实主义”的社会风气如果不曾到达伤天害理,忘恩负义的层面,人们甚至还是愿意包容且体谅的。
另外就是,精神层面相投契的婚姻当然美丽,但却并不多么值得被歌颂,物质层面相悦纳的婚姻固然有点冷漠,但也无可厚非,予取予求,何乐不为。
正是小说里清醒而智慧的史密斯太太感慨的那样:“对活在世上的人来说,一个男人或女人为了钱而结婚的事太平常了,不会对此感到应有的惊讶。我当时很年轻,只同年轻人来往。我们是一群粗心大意的欢乐的青年,没有任何严格的行为准则。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享乐。现在我的想法不同了。时间、疾病和忧愁,使我产生了其它的想法。不过,我必须承认,当时我并不觉得艾略特先生的行为有什么可指责的。人们认为,'为自己寻找最好的出路’是一种本分。”
是得有多少年的经历无感悟,一个人才能够说出如此公道而明白的话语,我想司汤达小说里的于连听到这一段话,会得牢牢地给她一个拥抱。
这并非替那些为了摆脱出身,跃居上流社会的人寻找洗白的托辞,而是因为每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用自己的手段去挣扎求生,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生活状态,这是人性自我救赎的一种无可避免的方式,真正的区别是,有些人守得云开见月明,像小说里的艾略特表哥,而有些人苍凉落寞地自食其果,那是《红与黑》里于连的悲剧。
要么胜出,要么失败,这是一个物质主义的社会对有志者少得可怜的判决手段之一。
史密斯夫人是这部小说里难得的一个忍辱负重,却又心怀善意,聪明健全的女人了,我青睐她的智慧,所以安妮在面对表哥的追求时候,心里有难以磨灭的犹疑,她最想倾诉的人是她,她面对自己内心深深藏着的爱人的不确定,忧郁感伤的时候,她渴望寻求精神依靠的人,也是她,然而她的有关婚姻或者爱情的高论,我终于没能够在书里找到,我实在是抱着万分期待的。
但是最后安妮与哈维尔上校那一段有关男人与女人的本性,以及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与用心程度的对话弥补了相当程度的缺憾,每个人因为自己性别的缘故而周全护佑着自己所代表的群体,他说男人的爱不见得没有女人的爱深刻,反而更强烈,因为男性体格更雄健,如果失去了挚爱,也会很难释怀,而安妮却认为女人是细腻的,温柔的,没有爱情就无法存活的,男人如果抛弃了她们,她们就会伤心难过许多许多日子,因为社会分工导致她们无法轻易分身与排除多余精力,所以在自己的悲哀绝望里沉沦。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着自己的见解,都是有道理的,但是都无法一以贯之的,人性是复杂的,爱情是复杂的,所以这样的讨论,终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安妮的内心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顾虑和抉择,还是因为真正精神与物质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人,实在太少太少,所以才有这么多风波。
但奥斯汀小说里还是有的,她这样一个有时显得絮絮叨叨小妇人情状,但另一些时候又仿佛苦心孤诣,饱经忧患,苦口婆心的爱情红娘形象的女子,自己的爱情生活是不如意的,但她不会怨天尤人地惩罚她小说里的人。
我们想到这里,还是会情不自禁感到万分欣慰的。
毫无疑问,奥斯汀的小说不是专程奉献给青春年少的女孩儿用来作贴心暖汤的,当然,如果有心的话,她们自然能够在里头寻觅到无限的寂寥的安慰,人生不如意的释怀,但是反而是更加成熟的一些人,能够读到故事里面含着的一丝苦涩清凉的生活况味。
小说名字是劝导,指涉着安妮因为年轻时候因为听从家人的劝导而放弃了爱情的决定,但是许多年后,她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时候真正的劝导来自她内心深处一个成熟而清醒的女人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任何家庭的,社会的,或者朋友的指引或者支配,虽然它们不是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安妮自己的手中。
而且这一次,她做出了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定,等待她的,可想而知是一段看起来流光溢彩的幸福故事。因为那个男人,爱她,懂得珍惜她,有名利,有地位,有品貌,还有钱,最最关键的,那个男人,也是她自己满心喜爱的,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了。
但是这样的喜剧,也许只有小说才舍得毫无顾忌地大肆泼墨渲染。
我们都曾向往恰如其分,毫无荆棘困顿,天作之合的伴侣,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是空穴来风的,它需要许多尘世间的“素质”来作为牢固的后盾。
真相是,更多人,往往这一生,都只能在庸庸碌碌的,流水线式的生活里再载浮载沉,而从未曾沐浴过理想爱情的光辉。
然而,这样不如意的人生,这样不适合写入爱情故事里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