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了,大家对他的来历,肯定是有了解,但却不够清晰的。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的王子姬重耳,因为王位继承权而被弟弟迫害,只能在国外流亡。有次饿的不行,介子推割了自己小腿上的肉来给重耳熬汤,而等重耳复国当上国王后,却忘了介子推的功劳。等回过神来,介子推已经隐居深山,重耳想用大火烧山的方法催他赶紧出来相见,结果人家就是不下山,和老母亲抱着树烧死在山上。晋文公重耳悲痛万分,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祭祀介子推,整天都不能生火,称为“寒食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大家伙看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但有三个问题很多人没有想到过:第三,为什么为了请介子推下山,要采用大火烧山这种方法?重耳流亡的故事其实是个老掉牙的宫斗剧,晋文公架不住最喜欢妃子的枕头风,要让骊姬的儿子接班,同时还要明里暗里的帮着扫平小儿子的三个哥哥。
但哪个成年的王子没有自己的势力班底,等死是不可能的,干过老爹也是不可能的,二话不说先跑了再说。跟着姬重耳一起“流亡海外”的都有什么人呢?狐偃、赵衰、贾佗、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人。
这些人都是什么背景呢?
狐家,晋国的顶级豪门,历代和王室通婚,狐偃是重耳的舅舅,身处副部级领导,“狐”就是后来的“令狐”;
赵衰、魏武子、贾佗等,世家大族的精英,自己也是年轻的司局级干部;后来的战国时强大的赵魏,这些人就是开创者,
先轸,出身军功贵族,天才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
唯独介子推,平民出身、白丁一个、自学成才的小镇做题家、朴实的打工人。
正因如此,介子推的想法反而更加单纯,辅佐好重耳,早日回到晋国结束内乱,拯救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
所以在重耳饿的昏过去后,介子推愿意真心实意的出力,割自己的肉煮汤给他喝。跟随流亡的狐偃、赵衰、魏武子等人,他们的家族在老大到老五的身上同时下注,各有不同的孩子跟着,不能说他们就不忠诚,只是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既是下属、也是合伙人。重耳就算真挂了,一辈子回不了国,这些子弟可能仕途无望,但拍拍屁股走人是可以的,家族的利益不会有任何损失。教员曾经说过,千万不要忘了阶级。介子推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介子推“割肉奉君”之后,史载“君臣抱头痛哭”,但这样一来,介子推的处境也就不好了。你老介这么忠诚,自己割肉给公子,这么忠诚,不是显得跟着流亡的另外几个同事,不那么忠诚吗?
每次看到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赵衰、贾佗、魏武子等心里,肯定是惭愧、叹息、悔恨、愧疚交加的。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的是,在后来的团队中,介子推某种意义上就被孤立了。所以在后来重耳复国成功的封赏群臣中,介子推不主动出来表功,同事们也不会替他说话了,怎么开口呢?介子推那么大的功劳,都不提什么要求,自己到手的封赏,不是显得很烫手吗?
正如我们有时做很多事情,并不是最终的利益才加班加点996的,介子推,也真心不是为了封赏和做官才去伺奉重耳的,他听从的是内心的呼唤,是追求一种使命和责任才去鞠躬尽瘁的。在他看来,晋文公即位是上天之意,而追随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像盗贼一样,贪天之功,显得很荒谬吗?既然公子回国了,目标达到了,那就事了拂衣去,真正的品行高洁之士。如果是一般的君王,介子推这样泯然众人,忘就忘了,但重耳是什么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反省自己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很快就想起介子推竟然给漏掉了,那就赶紧,把人给找出来啊。
但凡对体制有了解的人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上面是真的重视动了真格,那么下面肯定是层层加码恨不得立竿见影的。晋文公可能要求的是7天把介子推找出来,到了省里,指示就变成了5天,下到市里,任务要3天完成,具体到区里,24小时内把人找出来,街道上,给6个钟头,天黑前就要人。下面的人只能采用一种最笨最快的方法,大火烧山,把人给逼出来。但介子推肯定是不会下山的,这时出来接受封赏,不是显得自己当年悄悄离开,是沽名钓誉觉得官小,上面好处不给足,自己闹意见离开的吗?春秋不是今天,那时的人们把气节看的比一切都重要,比生命还重要的高洁品性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原本期盼的一场美丽重逢,变成了天人永隔的人间惨剧。43岁就流亡国外,62岁高龄才登基的重耳,见惯了人间冷暖,后来瞬间也明白了一切。搞执行烧山的基层干部是没法怪罪的,他们是努力想办好事情,时间太紧资源又太少,只能被迫的出了下策,赵衰、魏武子等人也是没错的,他们跟随19年不离不弃,也是忠臣,大家只是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而已。后来的先轸元帅,是驾车自杀性冲击狄人的军阵,为国壮烈捐躯的,而介子推,更是没错的,对晋文公,都不曾你在低谷时离你远去,又岂会在你高峰时慕名而来?
寒食节由此,变成了一场君臣之间相知却又相负的故事。
后来的重耳来到绵山,把介子推抱着的那颗柳树做成了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辜负别人,这也成了“足下”这个敬语的由来。
今天我们把纪念清明,早已推而广之,既在寄托的哀思,也在表达愧疚。
对于我们的先祖和长辈,我们总是在漫不经心的挥霍他们关怀和爱意,他们像介子推一样“割肉奉君”,我们却认为理所当然,等到了高光时刻,却又经常把他们忘在脑后。
他们并不是自己的利益,才对我们无限善待的,就像真正的功臣,不是奔着你的封赏才来的。
而等我们像晋文公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想心急火燎的想找回自己的“介子推”时,却发现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已追悔莫及。
就算是你把地名改成“介休”、你把山名改成“介山”,介子推,已经永远的去了。足下,平日里不要忘记那些和你相知相爱的人,没有一次辜负,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