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山国多次兴兵的赵国,其战略意义是什么?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后的一段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是春秋的延续,但是也有所区别。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代的战争则要残酷得多,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死伤比比皆是。
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就算战国时代的七个军事强国,战国时代的故事也多围绕他们展开,但是,战国时代的神州大地组成极其复杂,除了这几国名声在外,还有实力逐渐衰败故而记载甚少的春秋强国越国,血脉正统继承周朝王室的宋国,边疆游牧民族在太行山附件建立的政权中山国等等。虽然后来被七雄歼灭或者吞并,这些国家仍然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
中山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其中的中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却也是强国的例子,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围绕着太行山建立的国家,国土夹在燕赵两强之间,春秋时代曾和强晋交锋不落下风,是华夏诸国的心腹大患。据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自带兵出战该国,终于将其灭国,以此为契机,赵国从此也走上了强国之路。那么,这个小强国家,是怎么被灭亡的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来探寻其中的蛛丝马迹。
战国时代的战车
首战中山,出师不利丢掉鄗邑
在文章开篇,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国时代的军事评定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国家才算是军事强国?
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过一个词语叫'万乘之国'吧,万乘之国的字面意思就是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在战国时代,凡是能称得上是万乘之国的国家就是公认的军事强国。那么万乘之国的军事力量大概有多强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参考。据《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 》中记载: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
可以看出,陈胜和吴广有车六七百辆的时候,军事力量就已经很强大了,可以攻下城池。而这个时候骑兵和步兵数量更多。按照这个比例,万乘之国大约有一万辆战车,三到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三十万步兵。
战国七雄毋庸置疑,都是万乘之国。而我们今天文章中的主角之一中山国,虽然国土小,但是却是个军事小强国,因为其号称九千乘之国,仅仅比万乘之国差一点而已。而且中山国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民风彪悍,在和中原大国百年间斗争不落下风,战斗力可见一斑。
赵灭中山之前的地图
中山国是一个国中国,将赵国的国土几乎分割成两块,为了更好的展开对国家的治理,赵武灵王赵雍决定攻打中山国,将国土合二为一。赵雍是一个说干就干的尚武之人,于是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据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
'赵主父使李疵视中山可攻不也。还报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
于是赵雍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北上攻打中山;同样和中山接壤的燕听到消息后,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也派军队一起进攻。
可是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军事小强国双线作战,不仅挥师北上大败燕军,还击杀了燕国的主将;另一线和北上的赵军在房子大战,挫败赵军的进攻,并且顺势追击,攻占了赵国的鄗邑地区。由于齐国有想利用中山国牵制赵的计划,所以赵军担心齐军发难,不得不退回赵地,首战中山以失败告终。
战国青铜器
再战中山,完成改革利刃出鞘
赵雍失败后,心中自然愤懑不甘,但是苦于眼下的危机局面,不得不暂时隐忍,他也意识到了目前赵的综合实力不可以和其他国家同日而语,于是痛定思痛,决定在国内实行改革。据据《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废车乘马,日逐射猎,兵以益强。'
战国胡人青铜俑
比起地处中原的华夏民族,游牧民族更擅长在马背上作战。由于战国时代的武器和铠甲普遍落后,所以步兵的伤亡率偏高;而骑兵凭借快速的移动能力和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对步兵形成了碾压的状态。赵地北部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多年来摩擦不断,赵雍清楚地了解游牧民族骑兵的强大,于是决定胡服骑射,模仿敌人,建立自己国家强大的骑兵部队。
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后,赵雍成功打造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公元前305年,他再次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中山国。在出征前,国内对于他的改革存在反对的声音:反对派认为骑兵部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对于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且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强悍仅限于理论上,在不同环境未必能发挥出来。
影视剧中的赵国军队
可是当赵军铁骑踏上战场,反对派不免噤声了。由于赵军骑兵的移动能力极其强大,往往能在敌军落位前就将对方的阵型冲散,分割成小块逐一消灭,而且由于赵军骑兵部队善于骑射,避免了和敌军的正面肉搏,大大降低了伤亡率。和赵国多年敌对的中山军猝不及防,溃败在这种新战法之下。赵军连战连捷,中山王心中畏惧,提出割地求和。据《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中记载:
'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赵雍思考良久,考虑到中山国和齐、燕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且自己国内政坛仍不算十分稳定,无力对中山地展开治理,认为现在不是最合适的消灭中山国的良机。于是欣然接受。
赵国灭中山国后的地图
此战过后,赵国上下欢声雷动,首先是胜利一举奠定了赵雍改革成功的结果,让人民品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其次是夺得的土地和属民对国家国力是良好的补充,增加了综合实力。从此,赵地人民放下成见,进一步深化了赵雍的改革,使赵国具备了和中原各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和信心。
决战中山,消除隐患剑指中原
在得到中山王的四邑割地后,赵雍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山国就像百足之虫一样,死而不僵,如果不能彻底消灭它,就无法巩固自身的统治,继而和中原大国们去掰手腕。而在中山王方面,他也意识到了赵的崛起,为了预防国家的灭亡,他愿意亲自做攻赵的马前卒,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
影视剧中的中山国
接下来,双方都暗自蓄势,寻求破局之道,这注定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不过,经过了前两次战斗,胜利的天平已经隐隐向赵雍倾斜。
公元前303年,距离中山王割地求和仅仅过去了两年,赵雍又一次带兵亲征中山,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他想趁天时彻底消灭中山。何谓天时?在国内,经过前一次大捷,赵人的信心空前高涨,并且一致认为赵雍是天选的中兴之主,军民同心,士气高昂,利于作战。而在国外,诸侯国受秦苦矣,决定联合攻秦,无力顾及赵地风波,而齐、燕两家又爆发战争,使得赵军失去了后顾之忧。
斗志昂扬的赵国骑兵
此战一举奠定了赵军对中山军的绝对优势,赵军打通了进入太行山的通道,从此兵马粮草在中山境地内畅通无阻,被分割的赵地也合二为一,政令畅通。并且在接下来几年的战斗中,赵军连续作战,简直是将中山国变成了赵军练兵的演习基地。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但是,多年对中山的兴兵,赵国虽然取胜,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赵武灵王虽然征服了中山,不过为了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扶植了中山王尚作傀儡,将绝大多数部队调到了国境西北部。公元前296年,西北部的赵军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大获全胜,赵雍才放心地废除了中山国君,此时,九乘的军事小强国,宣告灭亡。
中山国遗址
结语
中山国自春秋时期以来,敢于和晋齐等大国发生战争,并先后经历百余年战乱而屹立不倒,其军事实力在各诸侯国之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可谓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容易陷入大国之间的复杂纠葛,容易被牵制联合,所以令赵国头疼不已。
但是之所以后世人人称赞赵雍,皆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行常人所不能之事,让国家在犬牙交错的中原大地上立于不败之地。他在华夏文明作为根基的国家学习游牧民族的优势,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动改革,势必遭到旧贵族的打压,不过他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越挫越勇,坚定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而征灭中山国,对赵雍和赵国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对内,让国民看到改革的成效,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消除了国内的分裂隐患。对外,打通赵国境内的兵马粮草通道,以应对外部势力的威胁,并且试探东方各国的态度,加以震慑。所以说对中山国多次兴兵,不光是最好的练兵机会,而且消除了最大的内部隐患,从此以后,赵国一致对外,成为了令秦国胆颤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韩非子》 韩非
3《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4《资治通鉴》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