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未”
今天说“未”,这个字也最为大家熟悉,比如“未来”、“未卜”、“未尝”等词,也还会想起“未羊”之“未”。这个“未”字还与“末”和“本”两字之间有一种相似性。如此,本期就来细说下“未”字。
说“未”字与“末”、“本”字有相似性,我们得从字形上来看。“本”字,《说文》云:“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字为指事字,结合其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本”字下面的一横便是指出树的根部,其造字之义便是“树根”。“末”字,同样也是指事字,《说文》云:“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从“末”字的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来看,“末”字上面一横便是指出树梢的位置,因而“末”字的造字之义是树梢。后来徐灏给《说文》作注时便说:“木杪曰末。”这“木杪”就是树枝细梢之意。“未”字,《说文》云:“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叶也。”后饶炯说:“未从木,重其枝叶。指事者,言其时万物滋长。”由此可知,“未”与“末”、“本”的构形基础是相同的,皆“从木”。而且,此三字均为指事字,各自的造字之义也是和各自指事符号所指的位置有关的。这也是本期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未”字,作为指事字,亦有象形性,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其下面是“木”,代表着“禾木”,上面两条勾画的很大的“枝条”,代表“穗子”,上下组合起来就是指“禾木的穗子”。故而“未”字的本义便是“禾木的穗子”。回到许慎的《说文》,其文记载曰:“未,味也,六月,滋味也。”农历六月,在古人那里是最富于滋味的时候。为何?农历的六月,正是麦苗抽穗的阶段,此时田野间,空气里,弥漫着作物“成熟”的味道。试想今日便可知,每逢麦收时节或秋收时节,田野里到处充盈着这种作物的气息。或许基于此,经学家许慎才说“未者,滋味也”。后段玉裁注《史记·律书》时补充说:“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当“未”被借去表示地支义之后,人们便专造了“味”字来表示“滋味”一义,由此“味”字便专门承担“滋味”义。
话说回来,麦苗处于抽穗阶段,能否结出饱满的颗粒让人们获得丰收,也还是个未知之数。所以“未”字可以被引申为“没有”、“尚未”、“不确定”等意思,由此成为能够表示否定的副词,与“已”相对。《字汇·木部》:“未,已之对也。”《仪礼·士冠礼》:“孔子云:'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小尔雅·广诂》曾记载曰:“未,无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杜甫还在其《赠卫八处士》中云:“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其意是说,问答交谈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已经吩咐儿女把酒菜摆上了。“未”字还可以用在句末,当助词使用,表示疑问之义,相当于“否”。比如王维《杂诗》云:“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寒梅著花未”便相当于说“寒梅著花否?”王维的这两句诗就是说,你来的时候经过花窗前,看见寒梅花开没开?。再比如陆游曾作诗《剑门道中遇微雨》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未”字否定过去(未曾、未尝、未闻之也……),“不”字否定将来,不过有时候呢,“未”字也当“不”讲。比如《仪礼·乡射礼》:“众宾未拾取矢”中的“未”犹“不”也。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意为我捕蛇所遭遇的不幸,不比恢复我的赋税不幸更甚。又比如“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为不可”等词语。“未”字也表示“将来”之义,《荀子·正论》有云:“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杨倞注曰:“未,谓未来。”今天的现代汉语,“未来”一词使用也更为平常了。
作为地支的“未”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未”用以纪月,表示农历六月,《玉篇·未部》:“未,六月建也”。“未”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一点到三点之间,如《英烈传》:“两马相交,斗了一百回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未”还与十二生肖羊相配,五行属土,所以呢,“未”也是“羊”、“土”的代称。
“未”也是一种姓氏,《正字通·木部》:“未,姓”。相传汉代之时即已有此姓,汉时人未央知天文(见李淳风《乙巳占》)。未姓,分布很广,人数但却不多。据载,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河北之景县、涉县、获鹿、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高要等地有此姓。比如五代时有未相温。
成语“宝刀未老”,诸位也不陌生,形容人到老年依然威猛,不减当年。《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将夏侯渊攻打蜀国的汉中地区,守将告急。老将黄忠请缨出战,并且让老将严颜当副将。到了关上,两军对峙,夏侯渊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或许因为这个故事,该成语也就越传越开了。
最后附上【说“未”】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