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郑长春/赊店一片瓷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郑长春
一年四季,这块土地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庄稼换了一季又一季,我沿着田边小路无数次走过,从没感到过这里的一草一木、沟沟坎坎与别处有什么区别,直到在冬末的一个午后,被脚尖轻轻踢出一片硬硬的青绿来,才突然发现原来这是一块多么伟大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废墟上的一片青瓷碎片。我俯首端详,看那斑纹与形色,是有些年月了,便用纸包裹着带到城里,让那些喜欢收藏的朋友们看。大家如获至宝,看来看去都是唏嘘不已,最后找文物专家一鉴定,竟是一块宋代的物件。凭我的直觉,料定脚下的这块土地一定还埋藏着更多的秘密和传奇。于是,我再次踏上这沟沟坎坎,沿着荒草蔓蔓的河岸向附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村子不大,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陈郎店。村子不远有两条河,一条叫赵河,一条叫潘河,至于河与村子的关系,我没探究太多,那是水利专家的事。我最关切的,是这些瓷器碎片背后的故事。
我相信,每个懂点历史的中国人都知道陶瓷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民族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陶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中,陶瓷具有独特的意义。每一片陶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推崇,所以说一片陶瓷就是一段历史的截面,通过这个截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我向村上的老人一打听,果然这的确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古村落:春秋时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到了宋代,一陈姓人家在此开店,故取名陈家店。明洪武年间,该村出了个礼部侍郎官。地以人传,人以地荣,遂改称陈侍郎店,后简称陈郎店。老人听说我的来意,指着我捡到瓷片的方位说,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四十五里许封镇”遗址,其城南门在今青台街,后因接连战火而焚毁。哦,原来如此!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站在村边的废墟上,耳边顿时响起惊天动地的鼓角争鸣,眼前依稀晃动着尘土飞扬的刀光剑影……此刻,我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不是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世界一片太平,征战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这样的,国家与国家的较量一直都在发生,自古到今,从来如此,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宋史》上有简略的记载,说当时许封镇已发展成为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繁华巨镇,至于它何时兴建与毁灭,因为缺乏足够的史料,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谜。但从陈郎店村后地的一块刻于明代嘉靖戊午年(1558年)仲夏的石碑得知,“等且今之陈家店即古之许封镇也,店在州('州’即裕州,今方城)南,离城五十里许等”,侧面说明该遗址历史早到春秋战国。《方城县志》也明确标注:“许封镇,南五十里,古镇沈营南之保封庄即有遗址。相传有四十五里长街。”老人回忆说,在此地周围原有许多古迹,如青台的祖师庙、八里庙、何庙的白马观、七十二眼井、高寨的魁星楼、尼庵寺等原有碑文中,对许封镇都有记载。可见,这片废墟实在不简单。
由于社旗历史上一直未设县治,又处于南阳、裕州、唐县(州)、泌阳相间的边缘地带,加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商业未予重视,商业文化一直处于民间文化的范畴而未入主流文化。作为正统文化的府、县志书对以商业为主的重镇当然也就少有记载。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地上地下所留存的遗物,结合相关史志和碑文上记载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与考古专家们一致的结论:“四十五里许封镇”绝非空穴来风,而应确有其事。
那么,这座盛极一时的繁华巨镇为何突然间消失了呢?
民间众说纷纭,有人说毁于兵火,有人毁于洪水,有人说毁于人口迁移,但我更倾向于兵火一说,因为这里在北宋末年即为金兵入侵中原与宋军大战的古战场,随之元军又接踵而至,那又是一场无比惨烈的征服战……正是这些接踵而至的无情战火,使昔日繁盛一时的许封镇化为一片焦土。入主中原,在位近百年的元朝统治者当然不会将自己的恶行在史籍上留痕,便想方设法用各种残酷手段销毁罪证。但他们哪里想到,那些纸页上见不到的丑闻就不会流传于世,相反,那些恶行劣迹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刻在无言的大地上。更可笑和滑稽的是,就连他们吃喝玩乐的用品也成了让后人查找真相的工具。今天,那些散落在泥土里的片片陶瓷,就是有力的佐证!
其实,早在2013 年春,当地文物考古部门就受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该这片废墟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已经发现了金末元初窖藏式洞穴或地道、金代建筑基址群、北宋至元代地道、房基、道路、陶窑、墓葬等重要遗迹。当时,发掘灰坑185 个、地道遗迹15 处、墓葬2 座、灰沟2条、水井1 眼、房基3 座、路2 条,这些文化遗存包含西周、战国、宋、金、元各个时期,尤其是北宋、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出土陶瓷器标本400 余袋,完整和可复原陶瓷标本150 余件。被发现的7处窖藏式洞穴或地道,其中4处位于一个已发现的建筑基址群下面。窖藏皆为子母型,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的洞穴相互连通,皆有脚窝和通风设施,具有家庭互通式地道的性质。这批洞穴年代大约在金末元初,具有战争防御性质,应与当时历史环境和朝代更替有关。每个洞穴的洞室口边,都摆放着许多大瓷罐,应当是躲避战争时盛水用的。洞穴之上,是一处金代建筑基址群,房基内出土了茶盏、围棋子、色子等生活用品,说明这里具有娱乐性质。
在发掘区中部,发现了一条北宋至元代的南北向道路。道路厚2.1米,宽8至15米,北宋时期路面呈沟状,金代、元代路面呈鱼脊状。北宋时期路面的路边有灶、烤火坑等,金代时期路面的路边只有建筑基址群,元代时期路面的路边则发现有简易棚、烤火坑或烧香坑之类的遗迹。此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中,除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外,主要是瓷器,其中完整和可修复器物100 余件.器形有罐、盆、瓶、枕、碗、盘、盏、洗、器盖、儿童玩具和俑等,釉色包括白釉、青釉、黑釉、酱釉、钧釉、白釉黑彩、红绿彩、三彩陶器等。这些遗迹及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西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生活,北宋时期开始繁华并形成拥有宗庙、街道的集镇,金元时期是当地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切,除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外,更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看吧,八百里伏牛山东麓万泉喷涌,山溪纵流,终而汇成两条大河,东为潘河,西叫赵河。《宋书》与《水经注》有记载,潘河源于七峰山东当阳寺南,即当阳山西之暖泉,南经黑龙庙与西源合流,经方城县城、券桥,迭受数水,至赊店接陌陂沙河与西来赵河合而为唐河。赵河上源为大河,下流即赵河,发源于郦山麓,数源并发,南流经小堵乡,谓之“堵水”,亦作赭水,流经赵河镇东,为赵河上游,曰“大河”。宋代唐州知州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名“赵渠”,赵河之谓由此得名。赵河东南而去,连通数水,经赊店与潘河交汇,入唐河,接汉水,达长江。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即逐水而居。为此,滔滔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而为长江水系汉江上游之潘、赵两河的交汇之地一一赊店,东北有伏牛山余脉为其遮风挡寒之屏障,沃野千里,气候温和,自然成为古人类理想的生活之地,文明之光由此而起。
赊店城西三公里赵河之滨,有一椭圆形的平岗,总面积1200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4米左右,曰谭岗。经文物部门试掘调查,在该处发现原始房基一处,残房一处及大量的红烧土残块、陶片、陶制和石制工具等。经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晚期。尤其从这里发现的遗物中多为陶片,其中红陶居多,灰陶次之,黑陶极少,多为薄胎泥质陶、夹砂陶。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指窝纹、钩叶纹,可辨器物有小口尖底瓶、瓮、罐、钵、纺轮、鼎,石制工具有带穿石铲、石凿、石斧,还有兽牙和鹿角等,文化层厚达3.1米,其遗址之大,遗物之丰富,为研究赊店地区仰韶文化的类型性质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此外,在赊店城东南14公里的唐河之滨,还有一处距今六七千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一茅草寺遗址,经文物部门组织发掘,出土大量陶器及石器,通过对出土遗迹及文物分析研究,具有南北文化的双重特点,尤其是这里出土约釜形鼎、彩陶钵、鱼纹陶面,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大自然造就了赊店这一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沃土,也诞生了散发着奇光异彩的历史文明,当我们面对着一件件造型别致的陶器、纹饰古朴典雅的瓷片,浓郁的乡土气息便扑面而来,让我们情不自禁为先辈们的智慧勤劳而叹服,为华夏文明历史的悠久灿烂而热血澎湃!
作者简介
郑长春,笔名老枪,1975年2月生于河南南阳社旗。现居西安,供职于政法宣传单位。15岁开始发表文章,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篇(首),并多次获奖。著有纪实文学《急红眼的中国人》、散文集《激情碰撞》《古镇遗梦》《赊店物语》、长篇小说《青台镇》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