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立储君,为平稳接续,为何非等死前传位呢?

皇帝可以说是个终身制的职业,从即位开始一直到去世,皇帝终身制在封建帝制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但也是因为终身制的原因,作为王朝的储君虽然有时也可以监国,在皇帝外出的时候代替皇帝处理朝政,但大权还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时常导致即位的储君需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实现权力完全交接。那么,这些皇帝为什么不在身体健康时候传位给储君呢?

皇帝是九五至尊,拥有在控制区域最高的权力,谁也不想把权力交出去。而且一旦失去权力,谁都不一定可信。而且权力一旦失去容易彻底失去。说一个不是皇帝却因让储权力的人,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他通过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队在战国中非常强。在还处于鼎盛的时候传位给儿子,但赵武灵王的命运很惨。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赵惠文王,又感觉对大儿子不公平,自己也有失去权力的落寞。在试图拿回权力的时候,被赵惠文王的军队围攻在沙丘宫饿死。如果他当初不放弃权力,就不会有大臣和军队导向赵惠文王,自己也不会有悲惨的结局。因此皇帝作为最高权力者,在死之前绝不交出权力,即使传位给儿子,也大都掌握权力。比如清乾隆皇帝,虽然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皇帝,但大权还在自己手中,就是害怕失去权力给自己带来危险。

帝王的储君一般为儿子、弟弟、侄子和养子几种,对于自己的儿子,父亲是都喜欢的。究竟传位给谁,有时候皇帝并不确定,最典型的就是清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这种多个儿子争储的情况,几个儿子都很优秀,康熙皇帝本身出现了两废太子的情况,就说明他对储君的人选还在摇摆不定的情况。而朝臣和皇族都出现了站队的情况,如果康熙皇帝让出皇位,容易出现站队的情况,一旦贸然传位就会导致内部出现分裂,康熙皇帝有可能重蹈赵武灵王的覆辙。因此不放弃权力,也是保证权力平稳过渡的关键。康熙皇帝不明确继承人,依靠各方力量的制衡作用,维护自己和继承人的安全,再通过布局,帮助继承人解除即位障碍。

而弟弟、侄子和养子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确定的。兄终弟及在中国古代并不是皇位继承的常态,作为皇帝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即位,没有儿子的时候还是希望自己生儿子。以养子即位比较少见,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赵构无子,过继赵匡胤的后人继承南宋皇位还有后周郭威子侄被杀,立自己的养子郭荣(柴荣)为储。这种亲缘不近的皇帝和储君的关系在感情上并不一定很深,不得以不传位,双方的关系还有存在变数的可能。

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死后才让皇储即位的。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清帝退位,存在过很多次,皇帝还很健康的情况下让位给储君的情况。比如唐睿宗李旦让位给三子李隆基。李旦因为遇到一个强势的母亲,在第一次做皇帝的时候并不顺利,被迫让皇位给母亲。第二次是因为形势所迫即位也让位给自己比较有能力的儿子李隆基。其他情况下,出现的皇帝健康情况让位,很难讲是自愿的。比如唐高祖在玄武门之变后让位给已经掌握大权的次子唐太宗,宋徽宗让位甩锅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乾隆皇帝为了孝心让位给儿子嘉庆皇帝,这些都不是自愿,大部分是被动的让位。还有的皇帝为了玩乐让位给年幼的儿子,如21岁的北周宣帝传位给六岁的儿子北周静帝。这些的非死去传位都不是很正常。

作为古代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帝对于权力有强烈独占欲,这种独占欲连自己的继承人(大部分是儿子)都不能染指。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权力面前,骨肉相残是常事,真正能够在世传位储君的太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