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边界类错误
思维边界
“边界”,最早起源于我小时候跟人打架。
小时候,我就练习拳术,从压腿、蹲马步到打沙袋,练得不亦乐乎。
可是真打起来,都没用了。
为什么,别人打不过我了,就一起上,四、五个人打我一个,我哪行?
后来,我总结出一招,就是被别人包围时,专拣最弱的打,把最弱的打到倒了,就杀出了一条路。然后就跑,谁追上我了,我再打谁。因为一般的,跑得快的,往往身子轻,力量就差一点。
别人打不过我,就喜欢偷袭我,例如,拿麻袋把我罩住,暴打一顿。
或者在远处朝我扔石头。
于是,我把练拳的重点,放在偷袭、防偷袭、背墙打、被打倒之后反击等等上面。这些,都是一些“非常规”的打法,但更有效。
后来,我做数学难题,往往抠几个小时,还是弄不出来,最后弄明白了,发现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没想到,或者弄错了。比如说做解析几何题目,往往有些难题就难在总很难想到需做某辅助线,一旦想到了做某辅助线,问题就解决了。否则,就永远做不出来。
物理也是这样,“作用力反作用力”几乎贯彻高中力学的每道题目,看到一道题目,马上想到“作用力反作用力”,很多题目就迎刃而解了。而如果想不到,则总是出错。
英语也是这样,例如语法题目中经常考“前后一致”,如果你没想到,则总是出错。
后来大学里学建筑力学,我发现力学里很重视“边界”问题,尤其是“弹性力学”,简直就是专门研究“边界”的科学。
再后来,我编计算机软件,我发现,往往程序出错了,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错误。最终终于找出错误了,却往往是一个很“小”的、很不起眼的错误,导致程序跑不通。
再后来,我做金融工作,我经常研究国家政策。我发现,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总是喜欢修改和废除某些文件,而这些文件修改和废除了,他们往往放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如果你看得不仔细,往往就忽略了。那就要犯大错误了。
这些“边界”问题,很多老师,归结为学生“不细心”。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错题本”横行,似乎只要有一个“错题本”,学习一下子就上去了。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思维方法。
为什么某些学生脱离学校教育一段时期之后,例如离家出走几个月之后,或者放弃学习几个月之后,再回到学校里,学习就非常费劲。
“边界”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思维方法,通俗的讲,就是思维的严密性。
过于重视思维的严密性,忽视了思维的开阔性,这时目前中国学校的最大弊病之一。
学生都给弄傻了。
我很重视“看题”,就是因为“看题”能提高思维的开阔性。
题目看得多了,思路就有了。
但有了思路,真正做题目的时候,往往还是做不出来,或者很容易出错。
这往往不是你知识点没有掌握,解题技巧没有掌握。而是“边界”问题在作怪。
一个好的老师,好就好在能看出学生出错的根本处和关键处。
题目不会做了,或者做错了,你问老师或者看参考书明白了,你就要把这些“边界”问题找处来,并记忆。其他的东西,如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记不记都无所谓,因为练习多了,自然就记住了,练习不够,怎么记也没用。
我到健身房练器械时,经常有“健身教练”过来,在我旁边喋喋不休,说我这也练习不对,那也练习不对。但我看看这些“健身教练”,肌肉比我差很远啊,怎么也敢来指导我啊。
因为“健身教练”发现我练习的方法跟他们从书里或者培训教材里学到的不一样,所以就要纠正我。
其实,我在健身房里练习的重点,有时是关节的韧劲和灵活性,有时是把深呼吸和大力量训练结合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我独创的,健美教材里哪有啊?
“边界”也可以算做人的“思维链”在某门课程的节点。
经过实践,部分需要专门突破“边界”的学生,在我的辅导下,做题速度增加了2、3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