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的战争:那些年,战斗一直都没有停|史记次元周世代020
周成王似乎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在他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已经被一帮能臣推上了至上的王位。周公旦,也就是他的叔叔,为他一肩担起了管理周帝国的重任。那也是周朝初年最混乱的时候。等一切都摆平了,周公旦就把国家的管理权交回到周成王手上。
这好像是说,周成王除了有个好叔叔,就没干过什么。他太走运了,虽然他那个能力出众的叔叔抢尽风头,但至少他是安全的啊。
020
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后的战争更像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周公旦一片赤心为侄子看好这份江山,却被他的兄弟们误解,意味他要控制一个孩子做傀儡,进而还要取而代之。在这种猜忌下,管叔和蔡叔不干了,就联合原来的敌人商国的人反叛了。
从《史记》次元里看,周公旦应该委屈死了。被别人误解也就算了,自己的亲兄弟都不理解他,连坐下来解释一下的机会都不给他,最终兄弟之间的信任关系彻底破裂,只能用战争来解决。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规模之大,应该是远超当年周武王灭商之战的。就卷入战争的各方来看,都是实力派:一方周帝国和他的核心诸侯国齐国、鲁国等几个大国,一方是管叔和蔡叔勾结的原来的商国势力。其他诸侯国是怎么站队的,没有特别详细的记录。但是,在这个需要表态站队的时候,在战争持续的两三年时间里,要说那个诸侯国只做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没有受到战争的牵连,说给鬼都没人信。
不过,历史幼稚病仍然会倾向于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就是由于兄弟之间的误解和猜忌造成的。管叔和蔡叔太不懂事了,亏得当年他们的哥哥周武王那么相信他们,还把监控商国的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结果胳膊肘往外拐,被纣王那个包藏祸心的儿子武庚禄父策反了。
要知道,自己人动起手来,比对待外人狠多了。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关于管蔡之乱这个事实,在《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等多处被反复提及。虽然在表述上略有差异,说的都是管叔和蔡叔两个人一点大局观都没有。在《管蔡世家》里,似乎不经意地提到了一点,“周公旦专王室”其实也是事实。
我们继续回到这个持续了三年的平叛之战中。当时周灭商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因为兄弟之间产生这样猜忌,战争就发生了。这真的会是管叔和蔡叔的一时冲动吗?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这句话里的“果”字透露出一个什么信息呢?应该是说,他们的行为早就被周公旦猜中了。而管、蔡、武庚他们呢?早就在筹划这件事了。仅仅从这个字来看,就可以清楚地认定,这事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管叔和蔡叔不是那么冲动的人,他们仅仅在两年时间,就组织起了能够周帝国抗衡的力量。
我们应该可以认定,就在周灭商那一场大战之后的两三年,周武王一死,新建的周帝国就陷入一场规模更大、涉及地域更广泛、持续时间更长、战斗更惨烈的战乱中。哪里有周公旦治下的歌舞升平。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不过是周公旦主导下的、对于反对派的更广泛的征服和剿灭。而且,这场被定义为平叛的战争持续了远远不止三年。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战争的结局是这样的,最终以一方的彻底胜利和另一方的彻底失败为终结。没有大局观的管叔和蔡叔一个被杀,一个被流放。商国的武庚也被杀了,到了这个时候,商才算是彻底灭了国。那个投降派的微子启终于有了机会,作为商王朝的后裔,被封到了宋国,算是没有枉费他多年来的努力,也许是因为他有特别的贡献。原有的势力组合也被彻底瓦解,到了这一刻,周帝国似乎才真正占据了主导,控制住了局面。
七年之后,周成王姬诵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权力还给了他,自己继续做他忠诚的臣子。结果证明他确实是一片赤诚。毕竟,在这七年里,他有无数次机会取代周成王,但他没有做。不过,话也说回来,要他真敢这么干,太公望同意吗?
不管怎么说,周帝国的实际管理权最终回到了幸运之王姬诵的手上。他的叔叔似乎为他铺平了道路,他只是继承下来就好了。不过,战争真的就结束了吗?“诸侯咸服宗周”了吗?
我们再看一个细节吧:在管叔和蔡叔的叛乱中,除了商国的武庚不断被强调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也被司马迁注重强调过,也就是“淮夷”。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
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淮夷”好像是被莫名其妙的卷入的战争中,很像是他们站错了队,就成了周帝国打击的对象。而且,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可以认定一件事,在周成王在位期间很长一段时间,战争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也可以理解为,作为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所做的不仅仅是老老实实坐稳他的王位,而是一直都在不断主导着周帝国的扩张与征服。
我们再看《齐太公世家》里的一段话:
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这段话除了在说周帝国赋予齐国特别的军事行动权之外,还意味着圈定了周帝国要征服的范围,在他们的概念里,这些区域就应该属于他们。凭什么呢?这意味着周帝国接下来有很多仗要打。
我们来看看《周本纪》里淮夷的命运吧。
在周成王在位期间,他的行为似乎是从营建洛邑开始,这是周武王的意思。这个时候,管蔡之乱已经结束了,周帝国的实际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营建洛邑是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同时也意味着周帝国的权威。
原来的商帝国被彻底剿灭,家族的反对派也被镇压。周帝国开始它稳扎稳打的扩张之路。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东伐淮夷,残奄”、“袭淮夷”、“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战事模糊了时间,是否还意味着,在周公旦还政到周成王主政后的很多年,战争一直都在持续呢?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
喜欢点赞、转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