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法作品是怎样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众所周知,平衡和失衡是一对矛盾。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矛盾关系,使作品显得生动夺目,体现在“失衡中求平衡'的创作意识和理念。这就要求书写者首先要具有驾驭这种矛盾的创作能力,在创作中要善于学会先制造矛盾而后再解决矛盾,没有险势制造险势,再将险势复归平正。
在章法布局上掌握了这种方法,作品才能够表现出“险绝而不失平正,倾斜而不失端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经得起推敲而又耐人寻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体验着一种平衡。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是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那将会变得一塌糊涂。甚至人类将无法生存。
就拿每天走路来说,一个人在平地上行走是件非常平常的事,因为平衡才能使他平稳 ,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但如果打破这种平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就产生了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来是难以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达到了平衡了,这就产生了美。
这种平衡与失衡的关系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在章法(大章法和小章法)布局上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欹正”技巧,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作品才能够达到“险绝而不失平正,倾斜而不失端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推敲而又耐人寻味。
就拿篆书来说,小篆一般都是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结体上线条多为横平竖直或对称以保持字的基本构架的平稳。即使有的字线条横不平、竖不直或左右不对称,但整个结构仍保持均衡平稳。
隶书因大多是字形方扁,纵有行,横有列,分布均匀是隶书布局的一个基本特征,字距往往大于行距,整体来看其行气是向横取势的。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也是要求在创作中稳中求变。
楷书楷书因字方形,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可将行距加宽,使各行字与旁边的字在横向上不对行, 避免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
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
草书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
在一个字的在间架结构的组合上,也要有一种“欹正”的关系。如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上一笔的笔画倾斜,下一笔就要想法把它纠正过来,在“取险”的过程中进行“纠错”,这样看来有些笔画看似倾斜但整体端正,重心平稳。使其虽倾而稳,险而复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显得生动而不死板。“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这也是个辩证的关系。在章法布局上, 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