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磨课之所得
今天进行了第四次磨课,感谢教研员王老师再一次亲临指导。
受益匪浅。
那么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小结一些今日磨课之所得。
语言风格。
其实我对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一直很有数,那就是太啰嗦了,从前年下到低段以来,尤甚。一方面是总是要去重复学生的话,总想着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回答中的要点提取出来,以为这样子,其他学生会更好的理解。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去解释学生的回答,或者对于自己抛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害怕学生不明白问题所包含的内容。
于我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极简的。开场语言简洁明了,引导语言直面核心问题,小结语言在学科专业术语与儿童化语言中寻求平衡。
其实想想也是如此,课堂就这么一点时间,我说得多了,学生自然说得少了。
另外在上课期间,说每一句话的时候,尽量保持微笑,不能微笑,嘴角也应该微微上扬,这样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不会那么生硬。
材料使用。
在我上的这节课中,我提前收集了学生很多的材料,比如纸质版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第一次的经历,还有网络版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一些想要尝试但是又不敢尝试的事情。还有收集了孩子们第一次挑战一件事情时的照片。
既然已经收集了大量学生的资料,就要在多个维度去思考怎么利用好现有材料。特别是挖掘材料背后的情感因素与故事情节。比如呈现一张孩子正在烧菜时候的照片,不是一闪而过,而是要让照片的主人说一说当时烧菜时候的情形,说说当时第一次尝试烧菜的心情。这位同学有感悟有情节,那么其他同学没有像这位同学有过一样经历,有的话,继续说。这里就是利用一个同学的烧菜照片去激发其他同学的经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里我引发了我关于素材使用的一个思考,以往我们总是大量地去找其他的素材,殊不知最好的素材就是在学生中间。那些找来的素材再好,呈现形式再精美,总与学生有距离感。
逻辑框架。
流程的背后是逻辑。教学设计的逻辑至少是循序渐进的。
我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出乐乐这个小伙伴,然后呈现乐乐的烦恼(失败的体验),再是揭题导入,此时第一个环节就结束了。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学生分享第一次尝试一件事情的情形(成功的体验)。一下子失败的体验,一下子成功的体验,至少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是不顺畅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个很简单的改变,就是认识乐乐这个小伙伴之后,呈现乐乐成功的体验,由乐乐成功的体验去激发孩子们成功的体验,这样从逻辑上也讲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