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台历说字——臣
臣的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着的眼睛。
在我们前面分享过的眉、省、望几个字中,
它们的甲骨文字形中都有一只眼睛,
不同的是眉和省的字形中的眼睛是横着的,
而望和臣的字形中的眼睛是竖着的,只是看的方向是相反的,
望是向上看,而臣是向下看。
还有卧室的卧,似乎跟臣有些关联,
卧的小篆是左边一个臣,右边是一个人字,
像一个人躺着闭目养神或睡觉的形态。
【甲骨文台历,臣】
象形字,象竖目形,郭沫若谓,以一目代一人,人首下俯时,则横目形为竖目形,故以竖目形象屈服之臣仆,奴隶。 甲骨文台历
意思是说,臣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状像一只竖立的眼睛,
以一只眼睛代表一个人,人向下低头时,横着的眼睛处于竖立的位置,
臣的形表示俯首屈从的意思,本义指奴仆。
在古代奴仆服侍主人时,通常是俯首贴耳,
不敢正视主人,因此用竖立的眼睛来代指奴仆,奴隶。
比如称臣仆,臣妾。臣妾是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呼,
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在《左传·僖公十一年》中有: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臣妾后又指臣的臣妾,指低的阶级对高的阶级谈论到自己妻妾时所用的称呼。
在古代因为臣与君的关系如同奴仆与主子一样,所以臣由奴仆引申指官吏。
臣在古代又是官吏对君王上书或说话时对君的自称。如微臣,下臣。
比如出自《白虎通义》中的三纲六纪:
三纲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六纪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第一纪诸父,即父亲叔伯这一辈;
第二纪诸舅,即母亲这一系;
第三纪兄弟,即自己的兄弟;
然后是族人,即自己父系家族里的一批人;
最后是师长和朋友,共为六纪。
【白虎通义】
在东汉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减省章句,统一今文经义,以为后世法典。
由章帝亲自裁决经义,然后由班固撰集会议成果而成书,称《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白虎通义》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集东西两汉今文经学之大成,又经统治者首肯定调,所以在当时影响很大。
它的内容主要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统等学说为立论基础并有所发挥,以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
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并将“君臣”列为三纲之首。
认为君臣、父子、夫妇这三伦关系对其他各伦、
乃至所有人伦关系起着规范和引领的作用,
因为它们是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
说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一样,
因为它们是阴阳之道的典型体现,阳尊阴卑,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
具体地讲就是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
臣、子、妻体现了的“阴”面;
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
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
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甲骨文,臣】
《白虎通义》的撰集者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两都赋》、《汉书》等,《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经传体断代史,断代史是指只写一个朝代的史书,
《汉书》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古代君王通常在对父母还有祭祖先和天地鬼神时称自己为臣。
臣也是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臣,演变,国学大师】
下面我们来看甲骨文台历上臣的文献引用以及出处。
第一个文献:
臣则左之。 《礼记·少仪》
这里的臣指的是战争中的俘虏。
第二个文献:
臣,男子贱称。 《广韵.真韵》
臣,指的是男性奴仆。
第三个文献:
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书·泰誓上》
这是武王伐殷时作的,分为上、中、下三篇。
受指的是商纣王,臣指的是国君所统属的臣民,
整句话的意思是商纣王暴虐无道,有亿万臣民,分散为亿万条心,
而我(指武王)虽然只有三千臣民,却能合一条心。
说的是武王誓师,表明与全民同一心,必然能征服暴虐的纣王。
下一个文献: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天》
意思是在王管辖统治的土地范围之内,没有人不是王的臣民。
最后一个文献: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这里的臣指的臣子,这句话解释为,国君不像国君的样子,
臣子不像臣子的样子,这就是国家之所以倾覆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臣的理解,有说的不对和不到位的请老师们、朋友们、同学们指正,欢迎大家补充。感谢大家的聆听。
下面请看赵老师的书法,演示臣的演变历程。
附:赵老师推出课程链接:一字一画甲骨文
【蒲蒲兰:一字一画甲骨文,购买二维码】
小篆书法入门课程:
【小篆书法入门购买链接】
附:2021年甲骨文台历,购买链接如下:
【2021年甲骨文台历,点击上面图片,还可以下单购买】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