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典型题目(附答题解析),必考内容
一、课外文言文答题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
②以注释解题。
③以文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二、『典型例题』
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亡 : (2) 既反 反 :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
4.划分句子节奏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分)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题考查实词“亡”的意义,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思考词语“亡”的意义,例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之义;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是逃跑之义;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
④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
答案:“亡”意思相同都是丢失之义。
第二小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
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答案:“反”通“返”,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2.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
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
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C.省略宾语。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D.省略介词。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答案:此句中省略的是“杨子 邻人”
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答案: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划分句子节奏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找关键字或词(曰、焉、吾、之)
答案: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巩固练习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3.划分句子节奏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第二类:名人轶事、文史类
例文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标红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以天下为己任
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例文二 对比阅读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4分)Y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2.(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巩固练习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标红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译文: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