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上)

印会河教授,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中医世家,其父印秉忠为我国南方名医,清代名医、江南孟河学派创始人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印会河教授幼秉庭训,随父研读医书经典,1940年即独立开业,济世活人,疗效显著,不到20岁就被誉为“江南小名医”。1955年入选南京中医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1984年至1994年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专家室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辽宁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犏审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中医学概论》、《金匮》讲义、内科讲义及第三、四、五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印会河教授是中央保健医、首都国医名师,从事中医工作逾60年,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勤于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中国北京‘同堂杯’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

1.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桑白皮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10克,苏叶10克。
2.小柴胡汤加减
(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生姜10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3.麻杏石甘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115克,葶苈子1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 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咳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 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气平喘。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 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4.《千金》苇茎汤加味
(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 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5.清燥救肺汤加减
(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5克,黑芝麻1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6.三甲复脉汤加减
(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0克,麻仁10克。
【功用】 滋阴法潜阳。
【主要症状】 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绝,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 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紊乱。
【加减】 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7.小青龙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 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 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0克以和尿消肿。
8.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源于《证治准绳》,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熟附片15克,炮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脾肾阳虚,其本为脾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0克,以消食助运。
9.戊己丸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下)。
【功用】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肛门灼热。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0克冶之。
10.清利肠道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功用】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桂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11.茵陈蒿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9克,黄柏15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功泄热利湿。
【主要症状】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台蒜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是阳黄初起见症,由于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见身目色黄,由于热重于湿,乃见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
【适应证】病毒、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瘀积性肝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瘀积、胆囊炎、胆石症等。
【加减】 心烦加豆豉10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冲),寒热往来,口苦加柴胡1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胁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12.大柴胡汤加减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柴胡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9克(后下),茵陈30克,郁金10克,川金钱草6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0克。
【功疏肝利胆。
【主要症状】身目俱黄,右胁胀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郁阻肝胆,胆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随心脉周历全身,故见身目俱黄,右骑胀痛拒按,肝胆湿热,停结胃肠,而致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惟胆病之痛,常上引右侧肩背,是其特点。
【适应证】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减】胆结石加鸡内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冲)以软坚化石,胆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10克以抗菌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30克,以软坚消肿
13.化瘀通气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土鳖虫12克。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主要症状】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腹胀不以饥饱为增减,一般夜间为重,渐变腹部膨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无腹水),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常由肝炎继发,是由血瘀导致气滞,故见胁腹胀痛,乃“气滞则胀”之意。继发腹部胀满,此非胃肠气滞,故与饮食无关此为气臌积块,一般无水,固有肝、脾肿大,故可触及两胁积块。印老认为本证属于肝性腹胀,是由于肝血瘀滞而引起的气机不畅,不同于脾、胃、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腹胀,治疗必须在化瘀、软坚的基础上,使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妇紫菀、桔梗、冬花、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三焦为水、气的通路,上出于肺、下达膀胱,故开肺气即可通调三焦),便气行、瘀散,而腹胀即愈。
【适应证】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肿等。
【加减】肝脾肿大显著者加鳖甲30克,炮山甲10克,青皮10克,莪术10克,鸡内金10克。
14.化瘀通气排水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廖虫12克,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
【功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排水消肿。
【主要症状】 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鼓之则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水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气臌发展而成水臌,故见腹大妇鼓,胸胁胀满,叩之则有移动性浊音;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气血俱虚乃见面色萎黄;膀胱三焦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润肠而大便干结。
【适应证】 肝硬化腹水。
【加减法】 体虚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化冲);便实加大黄6~9克。
15.八正散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印氏加味)
【方组成】木通10克,车前子10 包),篇蓄10克,大黄10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麦10克,栀子10克,柴胡30克,五味子10克,黄柏15克
【功用】 利水通淋
【主治病证】 小便时阴中键痛,或见寒热尿黄赤而顿、急则不可待。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系泌尿系日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一般以尿前阴中涩痛为主,井伴尿急、尿频,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蛋白。
【主证】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肾盂肾炎等。
【加减】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16.三金排石汤(印氏方)
【方药组成】 海金沙60克(包),川金钱草60克,鸡内金12克,石苇12克,冬葵子10克,滑石15克(包),车前子12克(包)。
【功用】 利尿排石。
【主要症状】尿中挟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断,少腹连腰而痛,或尿中带血。舌红苔白,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于“石淋范畴,系因肾或膀胱结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胱、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则小便断续不畅;由于腰为肾之府,肝脉绕阴器、循少腹,故痛连少腹及腰部,砂石剌伤尿道,可见尿血。
【适应证】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尿石不尽加煅鱼脑石30克(黄花鱼头脑颅腔之两块硬骨),以加强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冲服)。
17.当归贝母苦参丸
(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当归15克,川贝母10克,苦参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湿祛瘀散结。
【主要症状】 少腹急结,按之痛甚,尿急尿频,尿液混浊,严重时可出现尿血。尿痛多出现在尿后,有时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遗尿。
【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于少腹当脐之下,故出现少腹急结,按之痛甚,炎症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频;膀胱湿热郁结故尿液混浊;湿热损伤膀胱则尿血,尿后膀胱排空,膀胱急剧收缩,气滞血瘀。故尿后疼痛。
【适应证】 膀胱炎、膀胱结核、膀胱结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引起膀胱损害而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者。
【加减法】 妊娠妇女去木通加黄芩1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冲)。
18.舒肝散结方(印氏方)
药组成】 柴胡10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 0克。
【功用】 舒肝散结。
【主要症状】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闭不通,多先由小便滴沥不尽开始。常见于老年人。舌苔厚腻,脉弦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与肝有关。由于积块压迫尿道,故见小便隆闭不通或滴沥不尽。
【适应证】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炎等。
【加减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则去川牛膝,加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治疗子宫肌瘤用原方加泽兰叶15克、茺蔚子30克,治颈淋巴结炎则去牛膝,加桔梗10克,枳壳10克。
19.桂枝龙骨牡蛎汤加汤
(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桂枝10克,炒白芍1 5克,甘草10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另:桂附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养肾。
【主要症状】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梦中入厕故而遗尿。要点是梦中遗尿。
【适应证】 遗尿,老年人多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