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理】《道德经》:人要有清静之心,但不可背离世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处世哲理】

《道德经》:人要有清静之心,但不可背离世俗
    —01—
    人要有清静之心,但不可背离世俗。
    清静之心是为了守护内心的纯洁和道义,因为在这个浑浊复杂的社会体系之中,没有一个纯洁的内心,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信仰,更没有足够多的力量去守护自己内心的道义。
    所以,清静之心是人生重要方向的基础。
    但同时不可背离世俗,同理,就是因为在浑浊复杂的社会体系之中,一个人如果活得太特立独行,反而不利于自己在世俗之中发展,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背离社会规则的同时,能够驾驭社会规则。
    所以,最根本的智慧就是带着清静的心,坦然面对世俗的一切规则,在身处红尘之时,用最平凡的态度塑造最伟大的功业。
    在《易经》之中有一卦叫“谦卦”,它是公认的最平凡,最低下的一个卦象,低下并不是人格层面的低下,而是态度的低下。
    “谦”,也就是很多人通俗理解的谦虚、谦让,一个人能够保持谦让的态度,就说明他把自己的态度放在低位。
    而这也是公认的不容易出错的卦象,因为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低位,毫无傲慢之心,自然不会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也会因为自己的谦虚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自然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团结,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就像《道德经》之中所说“上善若水”的道理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当他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就是道的最高境界了。
    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伟大的地方,都在最平凡的状态之中,当他平凡到与世俗无异,平凡到不会成为任何人攻击的对象,还有什么能比这种状态更安全的呢。
    就像唐朝的名将郭子仪一样,郭子仪是当时朝野内外非常敬重的人,更是四朝元老,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看上去都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但是这个时候是郭子一手扶起来,把大唐救活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郭子仪对于大唐来说可以称得上有盖世之功。
    所以,皇帝对郭子仪又敬又怕,敬的是郭子仪的功劳,怕的是郭子仪的权利,因为天下都是郭子仪打下来的,如果郭子仪有反心的话,皇上可能立马就要下位。
    但是,郭子仪最难得的一点,就是自己心里面有进退之智,当他知道自己成为皇帝的眼中钉时,皇上让他把兵权交出来,他马上照办,交了之后带着几十个老弱之兵,自己回家养老。
    后来等到西羌造反的时候,皇上给他下命令,他接到命令又换上军装,开始收编军队,把问题解决之后又把兵权交给国家,自己回家养老。
    并且在家的时候,他选择府门大开,自己却像一个仆人一样,给自己的家人端茶倒水,从来不摆什么官架子,更不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就是为了让别人抓不住他的把柄,而这才是活着的最高境界。
    —02—
    苏轼有一句诗说:高处不胜寒。
    对于人性来说,因为虚荣心等一系列心态所致,都喜欢站在高的地方,喜欢被万人敬仰,喜欢鲜花和掌声,但是世间却有物极必反的规则,那就是走得越高,反而摔得越惨。
    所以真正的智者,是在关键时刻懂得让自己活得相对低一些,以避免成为天道、人道共同攻击的对象,在平凡之中完成伟大的涅槃。
    在战国时期,季孙氏把持公室的政权,孔子想晓之以理,但是担心这样会被疏远,于是就接受了季孙氏的给养,目的是想要以此亲近对方,并且向他进行劝说。
    鲁国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以此来诋毁孔子,孔子便说:“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龙在清水里吃东西,在清水里游动;螭在清水里吃东西,在浊水里游动;而鱼是在浊水里吃东西,在浊水里游动。现在我比不上龙,而下面也不像鱼,我大概就属于螭的一类。
    孔子的这一行为,就是想要建立高高在上的功业,但是他所采用的行为,则是像鱼在浊水里游动,用看似低下的方式去塑造很多人无法企及的功业,这样的一份胸怀和睿智,并非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也更是多数人需要学习的。
    正如《吕氏春秋》之中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趋。
    意思是说: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请问怎么能处处合乎规则呢?抢救溺水的人自身也要沾湿,追赶逃跑的人自身也要奔跑。
    信仰是高尚的,但是世俗却是浑浊的,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在以傲慢的态度轻视世俗的同时,也能驾驭世俗。
    一个人想要在世俗之间游刃有余,就要能够身处浑浊世俗之中,以最平凡的方式守护自己最伟大的信仰,这是人生处世的最佳状态,也是成就功业的必备规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