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宁 | 爱的力量
大型扶贫剧《山海情》在各大平台热播以来,观众反应强烈,好评如潮。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探索脱贫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剧中,“扶贫人”无私奉献和“脱贫人”勤劳勇敢的精神着实让人佩服。但在我看来,最让人动容的角色应该是那位费尽心思为学生、满腔热忱为教育的白校长——白崇礼。
白崇礼年轻的时候来涌泉村支教,后来因为舍不得那里的孩子,干脆扎根西海固,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个村上三十多岁以下的人都是白老师的学生,都接受过白老师的教导,全村的人都感激并爱戴这位可亲可爱、默默无闻的好老师。
白老师儒雅温和、斯斯文文、多才多艺,却生活艰辛、遭遇坎坷,年轻时妻子因为煤气中毒早逝,女儿麦苗因为此事和他关系一直不好。他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没有精力关心女儿,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的学校里。白老师所在的学校只有他一个人,他是校长也是老师,学校仅有的校舍是他一个人盖起来的,搬桌子,刷黑板,树旗杆,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一个人要教村里所有的孩子,低年级教完教高年级,语文教完再教算术等等,这些也都不是问题。
白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那个教育落后的时代,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不支持、不理解。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白老师要一家挨一家去叫、去拉,孩子还没有年满16岁,家长就瞒报年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挣钱。有的孩子因为要照顾家庭不能来上学,白老师还要在放学后去家里送教。
剧中最让我泪目的是,白老师得知不满16岁的海春玲要被父母送去南方打工,就疯了似的骑着自行车去追班车,当白老师和他的自行车人仰车翻在班车的车轮前时,也许有人认为,白老师的行为很可笑,无疑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他不值得用一己之力来和所有人抗争。但是,可敬的白老师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成为只图眼前利益而早早走上社会的人,成为没有明辨是非能力、没有格局和胸怀的狭隘人。
白老师三番五次去家访,苦口婆心说服家长,劝阻孩子们留下来读书,他说“孩子是读书的好材料,继续念书,将来肯定有出息”。他还说“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开始啊。往后的命运,全由不得自己掌握,做什么人,过什么日子”。白老师的好言相劝换来的不是支持和理解,而是白眼和冷讽,居然有家长说:“他白老师早年死了妻子,女儿又不在身边,拦下我们的娃是为了陪伴他自己。”白老师任劳任怨,默默坚持着,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凭着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坚守,一家一家去做工作。今天留下了海春玲,明天还有王春玲、李春玲……
白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为孩子们担心,只要能看见孩子们都能来上学,他就开心。为了能给孩子们修一个平整的操场,他有空就去捡操场的石子;为了不让孩子们吃土,他多次到教育局去申请经费;为了能让孩子们穿上校服,参加歌唱比赛,白老师不顾个人得失和前途利益,做出了违背原则的决定——他卖了福建捐助给学校的电脑,他很清楚,这样做将意味着什么。可是,白老师就是凭着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情怀,才有了这样自毁前程、壮士断腕的举动。
白老师带领着全校大大小小50多个孩子去参加县上的合唱比赛,孩子们土里土气的校服,不合规格的和声,甚至连调子和歌词都不标准,我们有点想笑,但最终却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孩子们用真诚和善良在歌唱春天、歌唱美好,他们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原始生命,他们为自己歌唱,也为白老师、为黄土地上艰苦卓绝的奋斗者歌唱,他们就是春天田野里青青的麦苗,也是黄土地上徐徐升起的希望呀。
白老师圆了孩子们的梦想,也圆了自己的梦想,他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开心地学习、快乐地歌唱。
剧中的白老师文文弱弱、很不起眼,但就是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白老师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支教老师,他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他支撑着孩子们前行的步子,支撑着教育前行的步子。我想:这种力量就是——爱。
西海固人民敢拼敢干,打赢了脱贫攻坚的硬仗。“扶贫必扶智,唯有教育才有未来”,这是白老师终生追求的信念,也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和内涵。
白老师是剧中最有魅力的高光人物,也是我们教育人的骄傲和指路明灯。让我们厚植教育情怀,为爱奋力前行。
作者简介
王小宁,语文教师,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性格爽朗,喜欢用心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