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一直被推崇的育儿理念,原来都错了……

发布时间:2021-06-04

红极一时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虎妈蔡美儿曾经在她的一本育儿书《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中写道: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而美国父母则不欣赏机械的重复。其实,不管是弹奏钢琴还是演算数学,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她的两个女儿都自幼练琴,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奖项,得到众多名师指导,被传为“音乐神童”。 虎妈亲自给虎娃们定下了大女儿学习弹钢琴,小女儿学习拉小提琴的人生计划。她奉行在任何事情上都只给孩子最少的选择,让她们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前行。

虎妈的教育方式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虽然现在两个女儿都美国名校毕业,在学业上来看也算成功,但隐隐约约还是觉得有很多不可取之处。

最近看了由比尔·盖茨推荐的《成长的边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纵观一个人的成长,在教育中,被很多家长推崇的虎妈的教育方式其实陷入了很多的误区。

01

起跑线未必会决定输赢

“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一句“真理”。就像蔡美儿一样,女儿3岁开始她就逼着练琴,而且只能按照她选择、她安排的方式去学习。似乎起跑的越早,孩子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成长的边界》作者大卫·爱泼斯坦在书中讲了两个有着不同的成长路径的体育冠军的例子。

一个是赫赫有名的老虎·伍兹。父亲在儿子很小时就发现了他在高尔夫球上的天份,从3岁开始培养他学打高尔夫,结果在那一年他就打出了9洞48杆的成绩,高出标准杆11杆。4岁开始每天上课8小时练习高尔夫球,在8岁那年他打败了父亲。

另一位是网球名将罗杰·费德勒。他的母亲是一名网球教练,但从未教过孩子网球,而是让孩子玩遍了各种体育运动。

他的父母从不督促孩子打网球,甚至还有意避开网球场。结果,绕了一圈后,步入青少年期的男孩开始被网球所吸引。他坦言,如果当年父母稍微督促他一点,可能他都不会重视网球。

从罗杰·费德勒身上我们发现,较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发展,反而让他在别人都退役了之后,仍然稳居世界第一。

体育科学家罗斯·塔克总结了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早期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项目,也就是多样化最为关键。


与罗杰·费德勒的母亲相反,在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这部电影中,父母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无意中发现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妈妈立即辞职启动了天才少年培养计划,给他报了名师,强迫孩子去学习。

结果,本来喜欢的东西变成厌恶的东西。可是,少年又无力反抗强势的母亲,只能假装自己脑子摔坏了,回到了乡下爷爷家。在爷爷家,他悄悄地又开始摆弄起钢琴来。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的父母可能都会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好不容易发现了孩子的天赋,迫不及待地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干预,对孩子操心太多,用力过猛,恨不得自己上阵替代孩子去成长,结果却事与愿违,早早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02

刻意练习未必会出成果

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被人们奉为成功的秘诀。实际上,不是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刻苦训练、刻意练习获得好的成绩的。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在某种情境下,人们通过不断地重复获得经验,并且总能得到较为精确的反馈,从而提高熟练度以及技术水平,比如国际象棋、桥牌或者消防员的训练,这种学习环境被称为友好型学习环境

像国际象棋大师波尔多三姐妹,或者高尔夫球冠军伍兹,他们通过刻意练习的确可以出成绩。

但对于竞赛规则不是很明晰或者不够完整,重复的模式时有时无,而反馈常常滞后或者不准确的情境下,人们很难通过刻意练习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而在这种被称为恶劣的学习环境下,经验往往会反复强化错误的教训,经验反而成为了成功的绊脚石。

有个很有意思的关于炒股的笑话,就是“过去凭运气赚的钱,现在凭本事输光了”。实际上就是对于股市的预测,金融趋势,市场情绪,投资行为等等,你会发现越勤奋,经验越多,反而更容易被误导。

卡尼曼在探究那些训练有素的专家如何做决策时发现,其实经验根本帮不上忙,更糟糕的是,经验带来的常常不是技巧,而是自信。陷入了盲目自信,有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由谷歌公司开发的阿尔法狗,通过深度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友好型学习环境中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刻意练习获得经验,成为了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友好型学习环境获得经验也是最容易被机器所替代的。那些通过刻意练习获得成功的人,其实依靠的是重复的结构和组块,这也是围棋的技能会被电脑替代并且超越的准确原因。

03

专业度未必会带来创新

在《成长的边界》这本书中,作者大卫·爱泼斯坦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梵高是如何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天才画家的。

童年的梵高似乎不是画画的料,13岁时曾经在学校学过一段时间的透视,不过他对此毫无印象。

后来他的叔叔,一位极为出色的艺术品商人给他在大城市提供了一份工作,他开始与客户打交道,进行艺术品的销售工作。

22岁时来到巴黎,与很多正走在成名路上的艺术家擦身而过。在被艺术商店解雇后,他来了英国一家技术学校当助教。

几个月后他决定前往南美洲当一名传教士。与此同时,父亲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书店店员的工作。再后来,他为了传教来到了矿区,向那些倍受压迫的矿工传教,并且努力安抚在矿难中的家庭。

27岁的他,一贫如洗,一事无成。

他说,我的直觉告诉我,我总有擅长的东西,我可以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他曾经是一名学生,艺术品商人,老师,书店店员,未来的牧师。每一段经历,开头都充满了希望,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在绝望中,他给弟弟写了一封极为简短的信,他说:我正在一边画画,一边给你写信。不写了,我得赶紧画画。现在他开始通过绘画记录自己周遭的生活,寻找真理的所在。

梵高如果没有前面那么丰富的经历,可能很难独创一种风格,从而开启美术的新时代,并激发了新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方式,这些作品日后变得价值连城。

也可以说,梵高前面的失败,只是在完成测试样本,也就是他在通过失败探索自己究竟可以做什么,究竟喜欢什么。

我们很多人以为那些出类拔萃的音乐家,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专业化练习。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但其实很少人知道马友友是从小提琴开始练习的,随后又练过钢琴,最后才选择了大提琴。

他其实非常不喜欢前面两种乐器,他只是比一般孩子更快的完成了测试样本的周期。

我们身边有很多转型成功的例子,比如冯唐,这位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原来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来出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辞任后,他成为了专职作家。

训练的广度预示着转型的广度。也就是说学习者学到的背景内容越多,其创造的抽象模型就越多,他们对特定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这样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在前所未见的情形,这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由此看来,专业的广度比深度更为重要。当代稀缺的是跨专业、跨行业的T型人才,可以在不同行业领域中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卫·爱泼斯坦提出,坚持把一只脚踏出你的世界,而不是囿于你所在的领域并且迷之自信。埃伦·温纳是研究天才儿童最为权威的心理学家,她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练习者能够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变革者。

未来世界,假如你期望孩子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那么,最为重要的可能是允许孩子多做尝试,通过测试样本让孩子最终找到自己所爱。

文:任丽  (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透过电影看人性,通过文字写人生。文章已获微信公众号:任丽的心灵空间 (ID:renlixI)授权转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电影写作成长营创办者,专注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