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尽今夕” ——读苏轼《守岁》

汉初就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发现和命名可能早在先秦。可见,我们祖先对时节的变化特别敏感,对时光的流逝格外珍惜,常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不过,个人的时间观念千差万别,少数人争分夺秒,多数人却浑浑噩噩,用曹丕的话来说,“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自然也就一点也不痛心。明代钱福《明日歌》就是说这些人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到一年将尽,他们才明白一年晃过去了;等到老之将至,他们才意识一生也混完了。于是,一直要到除夕那天,许多人才开始警醒要“守岁”,守住光阴不让它从眼前溜走。席振起《守岁》一诗道出了实情:“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古人以十天为一旬,“三十六旬”泛指“一年”。“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这种人生态度尽管很糟,但到最后一天知道悔过,不管怎么说还懂得“亡羊补牢”,不少朋友(包括我)的人生态度甚至更糟,到除夕最后一刻也不会“惜年华”,对自己“浪过”了一年,他们不仅毫无悔意,而且决心要一“浪”到底。这些朋友的人生态度是:既然一年都浪过了,又哪在乎除夕一夜呢?

小时候,每一年的除夕之夜,我父母再穷再病也要守岁;十年前除夕之夜,城里很多人家已经不时兴守岁,家家都是守着电视机;如今的除夕之夜,无论是乡下还是城里,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是守着麻将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人们常常都是用来送给自己的后人和学生,自己早过了“少壮”的年龄,“不努力”似乎成了我们的本分;祖辈守岁的传统习俗,在我们后代手里基本中断;除夕之夜人人都抱着冰冷的手机,取代了当年围炉夜话的温馨甜蜜。

苏轼的《守岁》诗也许能唤起我们历史的记忆——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是组诗的第三首,组诗原题为《岁晚相与馈赠,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诗题前半部分本于晋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守岁”这一风俗,既不始于西晋,也不限于西蜀。古代乡里民风淳朴、和穆、友善,每到年末,家家都要“馈岁”“别岁”“守岁”,从晋至今乡下这一风俗都完好保存了下来。

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中制科优入第三等(宋代最高等级),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判官。同年苏辙授商州(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因父亲在汴京编纂礼书,苏辙获允留京侍亲。第二年年尾,苏轼无法回汴京与父亲、弟弟团聚,即标题所说的“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才写下了这三首家乡过年风俗的组诗,以抒发自己的思亲和思乡之情。

组诗由《馈岁》《别岁》《守岁》组成,纪晓岚说三诗都“谨严有法”,王文诰认为《守岁》为“三诗之冠”。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这三首诗结构十分紧凑,技巧上都很讲究法度,但相对来说第三首最牛。

牛在哪些地方呢?

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节。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前面六句为第一节。

上首《别岁》结尾四句说“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说,别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别回顾刚刚消逝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对时光不断流逝,而人日渐衰老,诗人十分沮丧感伤。

《守岁》一开始就是承上面这四句而来,表达自己对光阴消逝的无奈:“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垂尽岁”指将结束的旧岁,“赴壑蛇”就是马上要钻进土坑土洞的蛇。“壑”既指山谷也指土坑,这儿显然是指土坑,把它解释为山谷讲不通,蛇要是滑进山谷,不可能“修鳞半已没”,蛇怎会一半在山谷里,一半还露在山谷外呢?假如“赴壑”的“壑”是山谷,“修鳞半已没”就说不过去了。城里的朋友可能没有见过蛇钻土坑石穴,有时头和身子钻进去了一大半,后半身和蛇尾还露在外面。此时要是去拔正在钻坑的蛇,蛇身上有蛇鳞都倒竖起来,使再大的劲也无法拔出,要是只露出一截蛇尾就更别想拉住它了,这就是农民所说的“倒拔蛇”。这六句大意是说,即将过去的旧岁,活像正在钻土坑的长蛇,蛇已经入坑了一大半,谁还能够把它阻拦?更何况只能抓住它的尾巴,再怎么用力也是枉然。

这个开头真精彩绝伦,首先,比喻新颖奇特而又形象逼真,把“垂尽岁”比喻成“赴壑蛇”,把快要过完的年尾比喻成马上入坑的蛇尾,恰如拦不住入坑的蛇一样,我们也守不住即将过去的旧岁。旧岁从眼前溜走,有眼也看不见,想留也留不住,苏轼把除夕年尾,比喻为入坑的蛇尾,使无形无痕的岁月,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他怎么会想出这么奇妙的比喻呢?大家知道,比喻是作家天才的标志,因为奇妙的比喻来于奇特的想象。无论是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原创性的成果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想象极其丰富的诗人,他们像变幻无穷的魔术师,在他们笔下一个接一个地涌出奇妙的想象。

不妨自己试试看,如果我们来写除夕诗歌,会不会从年尾想到蛇尾呢?此外,我们是否还会想象到另外的比喻呢?小孩学习古代诗歌,除了培养自己细腻的审美能力,训练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这比所有能力都重要得多。

其次,这种开头古人叫“逆起”,也就是从标题或诗旨相反的方面起笔。此诗的标题不是《守岁》吗?“守岁”就是守住岁月不让它溜走,苏轼偏偏说除夕年尾守岁,就像拖住已经即将入坑的长蛇蛇尾,根本就是徒劳无功。诗的题目是《守岁》,一开头却说守不住岁,也就是说用不着守岁,“逆起”是从完全相反的方面起头。为什么要用“逆起”呢?这样的开头使人感到“突兀”,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一是激起我们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二是使诗歌有迎面耸立的气势,一开头便“壁立千仞”。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中间六句是第二节,正面写家乡守岁的情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两句勾起了我对儿时守岁的温暖回忆。

小时在乡下,每年除夕守岁我也是“强不睡”,哪怕眼皮打架也决不上床,赖着要和大人一起守岁,那天夜晚家里生了火盆,还有吃不完的零食,而且不管怎么疯怎么闹,都不会挨父母的责骂和巴掌。“讙哗”一作“喧哗”,大声地戏耍吵闹。小孩赖着守岁是贪玩好吃,大人守岁是留恋即将过去的光阴,所以传语晨鸡不要打鸣,晨鸡一打鸣就是新年来临,也害怕更鼓的鼓声越来越多,因为五更的更鼓宣告旧年结束。这两句写成人守岁的心理异常细腻,等到一年将尽,才知道珍惜光阴,等到时间走了,才追问“时间去哪儿啦”?此时此刻,他们与其说是辞旧,还不如说是恋旧,与其说是迎新,还不如说是惧新甚至拒新。明知抓不住岁尾,可还是要守岁,这是对自己荒废时光的忏悔。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夕之夜家家火炉旁边,有几个人像唐太宗这样欢快自豪呢?天明与鸡鸣并没有丝毫关系,不是鸡鸣才天明,而是天明才鸡鸣。前一句叮嘱“晨鸡且勿唱”,且不说晨鸡是否听话,即使晨鸡真的不唱,天照样还是要亮。“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因守岁坐了很长时间,油灯里的灯烬快要落尽,起身一看北斗已经偏斜,旧岁比“赴壑蛇”还溜得快,不知不觉中已入新年!这两句写的是守岁的切身经历,纪晓岚说“十字真景”。

中间六句写除夕守岁的真景真情,将儿童除夕的嬉戏打闹,与成人守岁的留恋失落,在对比中把不同的心态衬托格外鲜明。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最后四句为第三节。

开头说守岁徒劳无益,结尾又归结说岁仍应守下去:“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起看北斗斜”用不着紧张,旧岁溜走了也不必失望,难道明年就没有岁月了吗?怕只怕明年又是蹉跎岁月。要努力就从今夜开始吧,现在争分夺秒还不算太迟,好在我们都还比较年轻,还有可以夸耀的资本(此时苏轼28岁,弟弟苏辙26岁)。这四句一扫前面的失落低沉,清代诗人赵克宜说结尾“精神迸出”。结尾是在勉励弟弟,何尝又不是在自勉呢?

到此,不必再谈此诗写法如何“逆起”,比喻如何奇妙,章法如何跌宕,只着重谈谈年轻苏轼“努力尽今夕”的积极态度,“少年犹可夸”的乐观精神,以及他对自己和弟弟的高度期许。

许多人并不缺乏宏图大志,只缺乏实现宏图大志的毅力。朋友,只要我们有“努力尽今夕”的决心,有从现在干起的紧迫,不仅“少年犹可夸”,即使老了也不可怕,干事业任何时候都不嫌晚,关键是要切记——

“努力尽今夕”!

(0)

相关推荐

  • 一期一赏 | 苏轼《守岁》

    守 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

  • 中国名言大辞典:惜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语出唐代王贞白<白鹿洞>诗之一.片刻的时间就像寸长的金子一样贵重.比喻光阴宝贵.元代同恕<送陈嘉会>诗:"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 ...

  • 嘉祐七年冬 三岁慰乡愁

    近苏10 嘉祐七年冬 三岁慰乡愁 嘉祐七年(1062)的冬天,苏轼的身体出了些状况,年关前后,思乡.思亲之情甚浓,他连写三首以"岁"为题的五言,分别是馈岁.别岁.守岁. 如果不了解 ...

  • 20210211

    <上下五千年>八十一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 ...

  • 古诗释意(注)

    苏轼<书王子敬帖> 家鸡野鹜同登俎, 春蚓秋蛇共入奁. 君家两行十一字, 气压邺侯三万签. 注释: 第1句.晋 庾翼 善书法,初不服 王羲之 ,遂以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比喻 王氏 的 ...

  • 苏轼与柳永各写了一首《蝶恋花》,网友:失恋读苏轼,热恋读柳永

    "有的悲伤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有的悲伤只是一弯微笑,一滴眼泪."不管情绪如何,宋朝时期,都用词将各种复杂.微妙.豪放.悲凉--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历来与诗 ...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生何为不快乐,只因未读苏轼

    要说到宋朝的文人,有一位真的是无法不提他的名字,就是苏轼.苏轼的才华自然是不需要多说,他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文学方面,更是为后世之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名著,他的作品不仅写的唯美,而 ...

  • 宋词三百首12:若你在生活中感到疲惫,不妨读一读苏轼这首宋词

    要说到北宋文学家,苏轼肯定是第一个被想起来的.这个著名的北宋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经典的宋词,还有很多的宋诗也同样脍炙人口.即便是散文,也有<赤壁赋>流传后世千年经久不衰. 苏轼的文学作 ...

  • 《七言诗》读苏轼游庐山诗有感步韵。

    June4,2021.<七言诗>读苏轼游庐山诗有感步韵. 庐山瀑布水连天,壮观要数三叠泉. 之前五饮匡庐水,东林寺曾学参禅. 东瀛佛教由此出,日本和尚得先传. 是云是雾聚又散,若隐若现似飞 ...

  • 我读苏轼《南歌子》(一)

    苏轼的17首<南歌子>,写作年代都在熙宁七年以后,尤其集中在元丰年间,被贬黄州至起复这段仕途最灰暗的时光.阅读这些词,可以对他的生活环境和心态变化多一点了解,对借鉴他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 ...

  • 我读苏轼《南歌子》(二)

    熙宁八年十月,苏轼经过楚州,知州周豫在州府设宴招待,并让府中舞姬出场表演.苏轼写了两首<南歌子>,并附有题记:"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其一:"绀绾 ...

  • 我读苏轼《南歌子》(三)

    我读苏轼<南歌子>(三) 官场酬赠除了感谢款待,还有送别饯行之作.<南歌子·湖州作>是其中一首.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 ...

  • 我读苏轼《南歌子》(四)

    我读苏轼<南歌子>(四) 古代文人为官,在政务之遐或四时节候,与友人相邀游赏园林胜景也是常有的事情.苏轼也留下了六首此类题材的<南歌子>. 宋神宗元丰七年秋,苏轼陪伴王胜之到了 ...

  • 我读苏轼《南歌子》(五)

    我读苏轼<南歌子>(五) 苏轼任杭州知州两年多时间,主导了西湖疏浚,西湖边上的名胜他当然不会错过.有一年端午节与友人游览杭州名胜十三楼时,他写下<南歌子·游赏>,记录了十三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