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实际是几个人?为何还要多一匹白龙马
历史上的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
现在也有了一些影视作品介绍玄奘“取经”的过程。小说中的内容毕竟是加工的,与历史情况还是有些不同。
玄奘当时出关,属于偷渡,并非逐地换取文牒,一路正式出差。行程艰险,可谓九死一生。
西去之初,他收了一位徒弟,但是据说这个徒弟又背叛了他,跑了。这个徒弟就是小说中孙悟空的原型。这之后,他就是一路独行。
到了古印度,玄奘凭借自己精通多语种的能力以及佛学辩才,在当地取得了很高的佛学地位。十年才返,回来后,翻译诸经,对后世佛学影响巨大,并著《大唐西域记》等。
素材的修改、加工与升华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先生基于这样的历史素材,结合当时的文化底蕴,构筑了影响至今的《西游记》。
在整体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框架上,吴承恩对整个西行的故事进行了一些修改、加工、润色、升华。
首先,偷渡变成了官差,这样才名正言顺。
唐朝时期,佛教被文化尊崇。儒、释、道文化的一些文化纠葛,也已经在进行中。《西游记》中隐讳地谈到了一些僧侣和道人的生活情况。
到了明朝,在文化高层次上的三教一统文化已经基本完成。在《西游记》中,也谈到了道家的道观、仙,而并非都是佛学的神体系。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神话系统至此变成了神、仙、龙图腾同在的神仙系统。而这个大背景的文化又是基于人间的儒学文化的。
从原文中介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三段诗来看,起初这三位都是练丹功的,之后入了佛门。也就是吴承恩先生也是有文化倾向的。
其次,最早期的龙图腾,被偏安一隅,主责管水了。
西行路上,为此增加了白龙马、四海龙王这些形象的设计。
实际上,龙图腾,在黄帝的故事中,龙是正面形象。但是后世出现了黑龙、哪吒戏龙子的故事等,就已经是有人在有意地淡化龙了。待到儒教、道教兴起,最古老的龙图腾文化已经被淡化,这也是吴承恩先生构筑白龙马、四海龙王这个形象的原因。龙不再是唯一的图腾,天宫住神仙、地下有冥官;仙山居道士、四海隐龙王。书中构建了这样一个相安无事的神仙体系。
因此,白龙马、龙王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仅仅是被淡化了一些。
打破这个相安无事以及神仙体系文化壁垒的是孙悟空,由他将整个神仙体系贯穿起来。
再则,孙悟空后来成熟了,学乖了。
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的戏份在小说中并不多。男主角一号是唐僧,那么男配角一号是孙悟空。
孙悟空经历了顽皮、胡闹、大闹天宫闯大祸、被镇五指山之后,才开始进入反思和思想成长的阶段。之后再历经被不理解、被遗弃、多次的生死攸关等等磨难,才算成熟起来。这就像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思想成熟过程。
孙悟空唐朝去取经,被压的时间是五百年,那么大闹天宫的时间大约是东汉末年。作者隐讳的表达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乱象。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实际是几个人?
基于以上对《西游记》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取经的实际是几个人呢?
就玄奘一个人!这是历史。
那孙悟空是谁?玄奘取经途中的踟蹰、犹豫、逆反、冲动的化身。孙悟空背上唐僧一个跟头就可以到达雷音寺,但,这不允许,必须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地走!这是人生,不是神话!
空这个字来自于《般若多罗密多心经》,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藏经的《成佛之路》或者说《成佛秘诀》。而悟空,把空想明白,就是达到小藏经的境界。
而唐僧需要悟的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大藏经的《金刚经》,诸相非象,普渡众生。他理解空了,但不能看着白骨精还当好人。
猪八戒是谁?玄奘这位高僧的人性的根本,与佛性相冲突的人性。圣人、高僧、神仙与人的区别就在这里!需要磨、需要戒。猪八戒是小说中最象人的,即然人性的弱点存在,就需要克制,这才需要戒条约束。八在古代文化是方内的虚数的极限,八戒,那戒的东西就多了。至于取经需要九九八十一难,九又是古代数理文化方外的虚数的极限。
沙僧是谁?人性中循规蹈矩的另外一种表达。八戒太像人,人性弱点太多,所以需要戒;而沙僧太象金刚,不象普通人,所以需要头脑灵活。他守规矩,但是迂腐、禁锢到极致。取经是干什么?换脑筋,换思路。
白龙马?是当时的文化底蕴,最关键的时候,这匹马也要变成人出力的。
取经路上的千变万化、历经磨难,都是吴承恩虚幻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产生出来的玄奘人性心性中的思想斗争。
女儿国,食色性也;白骨精,指鹿为马;盘丝洞,纠葛的情愫;人身果、仙桃,永生的奢求;小雷音寺的劫难,虚幻与现实的分不清;最后一难,经书落水丢字,人性对完美的苛求。。。。。。等等
玄奘一路走来,斗的都是自己的心魔。文明在发展,实际就是人性中两个不同方面的阴阳纠葛--人性中的动物性本身与文化产生的文明性的纠缠不清。
神仙想解决的还是人间的事情,个体人性的选择。是更倾向于动物性?还是更倾向于文明性?这是一个宗教终极的文化思维考虑的大的文化主题。
吴承恩有其基于历史文化思考,有其文化倾向性。但是他隐喻描述的人性的诸多纠葛,现在又何尝没有遇到?这也是这本小说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