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玉桥刻石书法高清图片》金熙长古碑未刻时临帖系列

积玉桥为全椒古代第一名桥。旧志载:汉初已有桥,《康熙县志》载“去县东百余步,一名市石桥。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大司马桓温讨袁瑾,简求救于符秦,秦遣将军王鉴,张牦帅步骑二万救之。温遣桓伊等击鉴。牦于石桥大破之,即椒之积玉桥也。”又《宋史》载“金人大战积玉桥,即此地。”积玉桥宋嘉衤右二年(1057)建石桥,明代多次复修。清宣统元年(1909),桥毁。

民国六年(1917),全椒积玉桥因桥重修清理桥墩时,发现散见桥石中的残字石刻,每石一字,达千余字。时本邑书法能手江克让嘱子江兆源与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先后共拓八十六字。 积玉桥石刻,字迹结构奇古,经当时金石家李瑞清、曾熙鉴赏,评价其字古厚浑朴,有汉魏神韵,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书法家亦均公认为六朝人作品。名桥名刻,当时就被学术界所重视,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璜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供人临摹,凡得者,如获珍宝。可惜,这批视为书法艺术珍品的近千块石刻,因民国年间修桥时,被填入积玉桥桥基之下。

《清道人论书嘉言录》全椒积玉桥,故老相传汉初已有,桥近圮,吴佩之、朱理真见有刻石残字,拓之以示江退公先生,先生大惊,以为有汉、魏遗矩,乃命其门人盛峻居及其子兆沅于乱石中剔藓搜拓之,得七十余字。繇广文汪先生以拓本来,余见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如“归、为、让、坐、知、凤”等字是也。然字略带行押,如“律、良”等字是也。当梁人书。《鹤铭》书势亦带行押体,况文本《千文》,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

民国九年版《全椒县志·碑刻》:“积玉桥残字,民国六年发见,桥断于宣统元年,至是年重修,始为邑人江克让所得,共拓八十六字,前后凡四跋,备纪此事颠末。近经金石家李瑞清曾临鉴赏,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原石仅存二十六字,藏学宫内,馀悉甃入桥址,填没难拓,惜哉。”后面还有江克让的四篇《跋》文和李瑞清的一篇《跋》文,恕不详录。但需要补充一些内容:积玉桥残字的内容是千字文,一石一字,李瑞清在《跋》文里写道:“况文本千文,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积玉桥残字石刻发现后,当时全椒书法家江克让“见其结构奇古”,“其为古物无疑也”,就叫他的二儿子江兆沅和弟子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了八十六字,并将拓本印了若干份,委托当时正在上海设馆的本县学人汪文鼎转请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李瑞清鉴定,李瑞清认为:“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至于八十六字拓本及江克让、李瑞清跋文,江克让死后,一直由其子江兆沅保存于海寓所,兆沅之子江家荫生前曾谓其父去世后,此件由继母保存。1985年出版的《全椒县文物志》载:“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璜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1992年书画家刘二刚先生在南京发现了《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共77个字,江克让的题识和惠同的跋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