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特稿】何 武/四川/射流击水铸芳华——缅怀沈忠厚院士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白云舒展,小鸟欢唱,山岚云涌,以立春为标志的时光界碑,令人们再一次猛想起温习生命的意义。
而您,却永远远离了我们,谢幕芳华一生。
您93岁的生命定格在2021年2月5日11时56分。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李克强、王岐山、王晨、刘鹤、孙春兰、陈希、张德江、吴官正、王勇、肖捷、刘延东等分别通过发来唁电、敬献花圈等多种方式表示悼念。
沈忠厚院士生前工作照
巨星陨落华夏悲,游子永别竹乡泣。
除夕凌晨,我怀着沉重的心情一气呵成《悼沈忠厚院士》——
您走了
留下的墨宝散发出熠熠光芒
普照着思念的春草疯长
您走了
钻头之父桂冠的飘带是那么安详
噩耗不显突然
仍如掉冰窟万分悲凉
我与沈老的交往缘于一封信。
2000年的时候,我在大竹县天城乡党政办公室工作。场镇水泥路建设启动在即,遵循领导指示,由我代乡人民政府向在外游子写封信。农历冬月,我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娓娓叙语道乡音》为题,寄了封信给沈老。
尊敬的沈忠厚先生:
在春节来临之际,全乡人民向您拜个早年,诚挚地向您道声:“新年好!”这声问候挟裹着家乡柑桔的清甜,浸透了双河白酒浓浓的芳醇。
天城(原名双河, 1981年地名普查改为天城),在您的印象中会是什么样呢?
或许,天城是您梦萦魂牵的地方。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天城就相当于粗瓷大碗,前者,带来的可能是浆声灯影,酒绿唇红;后者,带给您的应该是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祥和的面庞……
或许,天城是您刻骨铭心的地方。您战斗过的天城,可能是您的忧伤和心酸之地,但更应该是您的幸运和幸福之地。她应该属于您生命中的某个季节,虽不繁茂,却十分生动而特别……
或许,天城是被您淡忘了的一个普通地名。一提及天城,您脑海会呈现这样一幅画景:哦,县城东南一角,沿河小镇,大山阻隔了重庆市带来的繁华,偏僻、孤独,分不清草长草衰,无所谓花开花落。但怎么能忘却三华山培育您大山般的品格,又怎么能忘却玉粼河陶冶过您清纯的性灵!
诚然,我们汗颜天城的落伍。在世纪之交,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即将开始之际,这个百年古镇的街道一遇雨天,就象农民刚蓄了点儿水的二荒田——污水积凼内、淤泥没脚背,给群众生活及其商贸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天城人的形象哪里去了?
曾经哺育出了一大批你们这样的仁人志士的天城父老乡亲们不甘沉默,他们要建设自己的场镇水泥路,他们要刻意扮靓天城人的脸!
自12月13日召开了“天城乡场镇水泥路建设居民代表座谈会”以来,场镇住户纷纷缴纳集资款,乡政府公开栏的红榜上每个当场天都爆出令人振奋的捐款消息。面对这场洗礼场镇“脏、乱、差”的暴风骤雨,欢迎您化作一滴雨或一丝风也汇入其中吧,可以是一笔无论数目大小的捐款,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建议!
“奉献并不意味着失去”,冬天过后是春天。盼您能早日带来新春的讯息,愿载着您大名的《天城场镇水泥路建设纪要》这本小册子早日奉送到您手中!
紧紧地
握手!
大竹县天城乡人民政府
龙年冬月二十一日
联系人:何武
联系电话:0818— 6672019(办) 6672198(宅)
信寄出不久,我就接到了沈老的电话。他动情地说:“信已收到。离开家乡几十年未能给家乡做点什么,心里很愧疚。现寄上2000元表示个小小的意思。盼家乡建设有新的起点,愿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一片报效桑梓之情,令人感激涕零!
沈老是个传奇人物,关于他有很多传说。在电话里一来二去相互之间也都熟了。我又在电话里提出了需他相关资料的请求。
竟很快就收到了沈老的来信。
沈忠厚院士致何武的信(一)
何武同志:
你好!上周因中央电视台记者要对我进行“专访”,并要拍摄我们实验室有关设备和测试仪器,故随电视台记者及摄制组人员一道去了山东,录像及“专访”任务完成后于前日返回北京。你所需要我提供的有关资料,经查找只找到部分资料,现随信寄来。现我寄来资料说明如下:
(1)照片1:是1991年7月应日本水射流学会邀请,在日本东京科学会堂“第七届日本水射流年会”上作特别演讲。照片中“平成3年”即日本天皇的年号,相当于公元1991年。因该照片只有一张,寄来照片是用计算机扫描后的复印件。
(2)照片2:是一张4寸的近照,可以放大或缩小,以便复制。
(3)全国性报刊有关科研成果部分报道。
(4)“沈忠厚简况”,是1998年因有关单位需要,撰写的个人简况。
(5)“‘序’黄凯1998年2月”,是沈忠厚教授70寿辰暨执教47周年出版《油气井工程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论文集》由原石油工业部黄凯副部长作“序”。黄凯是原石油工业部老副部长,德高望众,老红军,老党员。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此致
敬礼!
沈忠厚
2001年10月20于北京
沈忠厚院士致何武的信(二)
2001年12月12日,沈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在家乡不胫而走。我通过电话捎去家乡人民的祝福并索要一些详细资料,他非常高兴地应允了。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电话访谈,“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的学者形象让人肃然起敬。
少年多励志
别林斯基说过:“逆境是最好的大学。”逆境成就了强者,逆境造就了人才。
1928年2月13日,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大山的沉寂。山里人纯朴憨厚,父母为他取名“忠厚”,希望他忠实立身、厚道做人。这也成了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一家人和和乐乐,憧憬无限。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沈忠厚一岁多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道慢慢中落。出于生计,母亲只好把田租出去,换取很少一点租子。
沈忠厚6岁入小学学习,13岁考入四川大竹县立中学。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梦中呓语常常是在背三角几何,惊得老师急急找到与其一同念书的堂弟沈忠吉谈话,害怕他读书读神了。念初中时他不小心烫伤脚停学半年,竟也考上了竹高。
少年的成长,如烟的往事,令人难以忘记。
黄城小学时的校长江仲西是地下党员,聘请了许多进步教师,每天带领学生边跑早操边唱革命歌曲,给沈忠厚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刻印记。
渐渐懂事,他非常崇拜一位叫徐仁甫的人。
徐仁甫,中国语言学家。1901年12月11日生于毗邻的杨通乡,1923年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43年就在沈忠厚家附近的私立邻山中学任校长,1945年任四川大学城内部夜校特约教授,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科研究所指导。
当时在大竹县,考上大学实属不易,能够在大学教书让人高山仰止。受此影响,他立志效仿徐仁甫先生。
对沈忠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母亲。
母子俩从小相依为命,母亲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一个好男儿,就该好好读书,创出一番天地!
沈忠厚考上县立中学,母亲自然是满心欢喜,同时又犯了愁:要花的很多钱从何而来?母亲思忖半天下定决心:为儿子,什么都可以付出!再苦再累也值,就是天天吃野菜也在所不惜!
母亲的肺腑之言,饱含着母亲的厚望,一直影响着沈忠厚的一生。
1947年8月,沈忠厚在沈氏家族人殷切的目光中南下重庆,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最难考的重庆大学矿冶系,1951年大学毕业如愿留校当教师了。
青春激情扬
沈忠厚有句名言:作为一名教师,发一分光,必须要有十分热。
他认为,青年教师要多到石油生产现场去,不要让自己的思想仅仅留在理性的层面上,要让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沈忠厚留校任教不到两个月,便主动申请到玉门油田现场学习,以便拥有丰富的第一手现场资料。
2002年12月19日,在沈忠厚院士亚运村居室合影。左:吴长汉;中:沈忠厚院士;右:本文作者何武。
当时,全国只有3台钻机,都集中在玉门,各种钻采人才加起来才800人,一年总共才产油12万吨。玉门的状况令他倒抽一口凉气,偌大一个中国,靠这么一点人力、物力找油采油,那不异于大海捞针吗?贫油国的帽子,又怎能不紧扣我们头上?带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沈忠厚在玉门油田一呆就是一年。期间与“铁人”王进喜成了朋友,王进喜后来到大庆油田后他们也常保持着联系。
1955年,沈忠厚晋升为讲师后,调到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工作。在这期间,他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石油大会战。从四川油田到大庆油田,从大港油田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走过一座座山川、趟过一道道河流,为甩脱贫油国的帽子跋山涉水,转战南北。1958年四川石油会战时,他是文昌寨区(位于岳池县)的副队长,七天七夜未曾睡一个安稳觉,实在太困了,便裹着油腻的工作服在值班室里打个盹。在沈忠厚眼中只有那高耸的钻塔和诱人的石油,早已忘记了多年离别的故乡就在附近。会战中,沈忠厚按期转为了中共正式党员。
由于积劳成疾,1959年,沈忠厚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病,左肺被部分切除。这样的身体,他仍然痴迷于事业。妻子担心了:“你是不是不要命了?”他乐呵呵地说:“我还年轻哩,不干事,不成废人了?”
由于沈忠厚成绩卓著,1962年晋升为副教授。
井场的艰苦磨练了意志,丰富的现场经验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举院迁至荒无人烟的黄河三角洲,诞生了华东石油学院。教学、科研像东营荒凉的冬天,被冰封了。
随着拨乱反正,祖国大地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开启了沈忠厚的科研元年,这一年,他51岁。
大器晚也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就是追求卓越,若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因为对水的钟情,沈忠厚的思维在千米地下与水交融;因为对水的执着,普通而又神奇的水,成了他后半生的伴侣。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三种钻头的研发工作,被誉为“钻头之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国家发明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及二等奖多次。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获中外专利16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并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奖劳模”、“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石油蕴藏在几千米地下复杂而神秘的岩层中,每打一口井要耗资几百万元甚至更多,钻井一天的耗费就是好几万元。当时我国的钻井工艺技术基本上是步美国人的后尘,沈忠厚常说:“跟在别人身后,充其量只能当老二,弄不好还会排到老三、老四的位置。”他不甘心,他在冥思苦想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忠厚到成都飞机厂参观,看到了水射流切割机。那小巧玲珑的切割机切起合金钢材就像切豆腐一样游刃有余。他惊呆了,灵感倏忽涌上心头。他选择提高钻速作为自已的主攻方向,并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世界级难题——利用水射流破岩技术提高钻井效率。
于是,带着一连串喷射钻井的疑问,沈忠厚于1981年3月远涉重洋,赴美国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和N.L公司考察作访问学者。
沈忠厚院士生前工作照
一天,美国喷射钻井的奠基人,全美最著名的喷射钻井权威戈恩斯教授,来休斯敦做喷射钻井技术讲座。戈恩斯教授精彩演讲赢得了全场人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沈忠厚匆匆走到他面前:“Professor Goins,您为什么只计算钻头喷嘴出口位置的水力参数,不计算水射流到达井底位置的参数?而只有井底位置的射流对钻井破岩才是有效的。”
70高龄的美国专家愕然地望着这位来自东方的学者,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尔后,他无可奈何地摊了摊手,又耸了耸肩“Professor Shen,您要是能把这个谜底揭开,您便是……”说着戈恩斯竖起了大拇指。
“您等着吧!”来自龙的故乡的学者,他非常有礼貌地表示感谢,暗暗地拧着一把劲。
自美回国后,便开始紧张而有序的课题研究。实验室里、计算机旁、钻井现场。睁眼闭眼,面前便是“射流”“井底”“功率”;脱口而出,三句话就会绕到“衰减规律”“淹没非自由射流”……
终于,1986年3月,沈忠厚完成了《淹没非自由射流压力衰减规律的研究和井底水力参数计算》的论文,并在第二届国际石油工程会议上宣读。他那浑厚有力的声音,使与会者惊奇地意识到,中国石油工程专家在喷射钻井方面已走到他们的前面。
他想起了美国戈恩斯教授的话,立即给戈恩斯写了信,并寄去了论文。他永远忘不了那幽默、开朗的老头儿。
戈恩斯教授很快回信了,对他的成功表示最热烈地祝贺,认为他已当之无愧地站到了喷射钻井的最前列:“Professor Shen, 你是最棒的!”沈忠厚仿佛看到戈恩斯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SPE (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缩写)更是极力推崇这一理论的成果。由沈忠厚修订后,于1988年3月重新发表在美国石油钻井方面最权威的杂志《SPE钻井工程》上,各国专家再度震惊,他们承认,是中国人解决了这个世界级难题。根据此理论成果设计的新型钻头——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被誉为石油大学第一代钻头),平均机械钻速提高25%-30%, 平均钻头进尺提高35%-40%, 在十余个油田推广使用了约3300只钻头,创直接经济效益1.65亿元。
1989年3月,是钻井行业值得庆贺的一年。他的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顺利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鉴定,鉴定书上赫然写着:“理论研究成果解决了钻井工程中优选水力多数长期未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丰富了淹没非自由射流理论,成果水平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年,沈忠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沈忠厚院士1980年考察美国油田
沈忠厚在抓紧时间研究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的同时,他又另辟蹊径,先后于1982年、1984年开始研究自振空化射流钻头(命名为石油大学第二代钻头), 联合破岩钻头(命名为石油大学第三代钻头)。有人曾问沈忠厚:“自80年以来,您这三代钻头几乎是同时研究,你不担心会顾此失彼吗?”沈忠厚泰然地回答道:“搞科研,一个项目往往要搞十年乃至几十年,倘十年磨一剑,虽然保险,但很难有大的突破,而同时搞几个相互关联的项目,一可以节约研究时间,二可以发现相互间的缺陷,及时取长补短,加速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一个卓越科学家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就是党的优秀儿子对科学事业的赤诚奉献!
1991年8月,阿根廷,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在这次国际石油界最高学术会议上,国内共选送了100 多篇论文,只有2篇被组委会选定在大会上宣读,沈忠厚等撰写的论文《新型射流理论及其钻井工程应用前景研究》像一枚重磅炮弹,再次引起震动。“天哪,中国人!”与会的各国专家和权威被他的理论与构想迷住了,称它为走出迷宫的最佳路径。此时,沈忠厚教授应邀正在日本东北大学讲学。
第二代钻头在11个油田400多口井上应用至2000 年,增产原油10万吨,增注水290万立方米,创直接经济效益1. 75亿元。
在科学研究上,沈忠厚是永不满足的,是“贪心”的。
他贪心的目的是为了给国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他贪心的结果是发展了机械水力联合破岩理论,发明了第三代钻头——联合破岩钻头。
继第三代钻头研制成功后,1997年8月,利用旋转射流破岩技术,与弟子们在辽河油田钻出了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采油量较以往增加了七倍,让全国已关停的10000余口井焕发新机。
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中国召开,大会组委会准备了十几本专著,代表东道主国家最高学术水平,其中有他的《Water Jet Technology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约33万字)(中文译名石油工程水射流技术)。国际水射流首任主席、日本水射流协会会长、日本东北大学水射流专家小林陵二教授把他的成果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在互联网上向同行推荐:
“沈教授是水射流方面的顶尖教授。”这是小林陵二对他的评价。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约见沈忠厚说:“以前我们水力机械和水利工程中只注重研究如何避害,你是变害为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每次科研的现场试验于沈忠厚都是一次赶考,谁也不知道试验过程的突发事件会产生什么后果。1997年8月20日辽河油田的试验场面,令每一个亲临现场的人终生难忘。
正在大家试验奋战的时候,台风突然铺天盖地而来,倾盆大雨瓢泼而下,几乎是面对面就看不见人,听不见说话。刚刚还是干硬的土地,忽然平地起水,寸步难行;肆虐的台风里,人就如几片似乎随时都会飘起来的树叶,颤颤而立。
但一旦开钻打井,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能停止,否则几年的辛苦就要毁于一旦。
饿极了,他就到水沟里洗洗都是油污的手,端起饭吃。
困极了,他就到漏雨的板房内打个盹,再精神抖擞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我国第一口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1997年8月22日12时10分诞生了。美国人还在沾沾自喜井深500米处打出水平井时,我们已在井深1013.2米处把径向水平井成功打出了。
老骥志千里
沈忠厚的人生信条是:人可以变老,但不可以服老。人的心要永远年轻,工作着是快乐的。只有这样,每天活得才有意义,搞起科研也才有力量。
2003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以促进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自负责此事,沈忠厚作为课题咨询委员会成员,不顾75岁高龄全身心投入工作。
“我希望我的意见能够为这项工作做哪怕一点点贡献。”沈忠厚十分认真地说,“一句话,一个数据,可能会影响我国石油战略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历时一年紧张工作,沈忠厚所在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报告出炉,成为了课题重要组成部分。
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这于沈忠厚是一种享受,因为“工作着是快乐的”。正是这种精神,促使沈忠厚不顾年迈,不惜糖尿病、高血压等折磨的身体,甚至冒着危险,多次参加国家重大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230多人遇难。事故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
“出事了!国家需要我!”被任命为国务院专家组组长的沈忠厚放下电话,来不及收拾行李就奔往机场。
“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实事求是,科学调查。拿出的结论要经得起检验。”这是沈忠厚对专家组的定位。
在现场,专家们发现井内存在硫化氢气体,且用常规的理论无法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为了尽快查明真相,沈忠厚让学生们连夜查找关于硫化氢气体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状态,终于发现了事故的重要线索——超临界态的存在。
通过现场走访、勘查,2004年1月5日,专家组形成了《关于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别事故原因的专家鉴定报告》,指明了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和事故扩大的直接原因。
沈忠厚院士生前工作照
开县井喷事故调查,激荡出沈忠厚巨大的思想之光、科技之光,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研究领域。
一般的物质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相态,但特定的压力、特定的温度下,它可能存在一种非液非固非气的第四种相态,称之为超临界态。
就是超临界态存在,导致开县井喷事故。能不能化害为利,让超临界态为我所用呢?沈忠厚像个孩子一样兴奋起来,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满眼放光。沈忠厚开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研究。
这是一种全新的射流。这种射流其巨大的冲击力、渗透力在钻井破岩方面效率非常高。据国外相关文献记载,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效率是水射流的6倍左右。
这是一片全新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不毛之地,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十几年来,他一直专注于这一项目,并形成了多个课题组,联合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共同研究。
课题不断地研究着、突破着,目前在理论建模、台架实验方面已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已通过中石油组织的专家验收。
诚然,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还有一个距离,但我们坚信,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实际应用,指日可待!
故园情漫漫
故园,永远是游子的身体、心灵可以停驻的地方。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沈忠厚的思乡之情何不与日俱增?但为了中国人民的石油事业,他只能把这种浓浓乡思隐藏心底。
沈忠厚对家乡的人很亲切。
2002年12月,我与天城乡政府时任乡长的吴长汉去了北京,欲拜访沈忠厚。他得知消息非常高兴,准备第二天(19日)带我们游八达岭。结果当天晚上北京开始下起了罕见的大雪,第二天他委托驾驶员将我们接到了亚运村的居室。室里温暖如春,香茶热气腾腾,我们的交流轻松自如。我们聊得更多的还是家乡建设,他建议实施场镇的天燃气管线工程让家乡用上天燃气(后来政府缺乏启动资金未果)。当我提及正在大竹中学念书的女儿的题词请求,他爽快地说:“还是小校友嘛!”欣然题写:
何泼小朋友:
盼你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在校学习期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
沈忠厚
2002.12.19于北京
沈忠厚院士给何泼小朋友的题词
午餐,他请客在楼下的一家豆花店。我记忆犹新的是一盘豌豆尖花了40元,店家说是昆明空运过来的。
晚上天城老乡汇聚巴国布衣中餐店,我喊了正就读北京大学数学系大二的张伟(今世界级数学家)一同参加。我向沈老介绍说“这是我们天城籍将出的第二个院士”时,不苟言笑的他笑了,全桌人笑了,乡友聚会氛围推向了高潮。
沈老的堂侄沈培光先后于1984年、1985年、1986年去石油大学,他亲自下厨非常热情地接待。堂侄向沈老诉说了家乡的变化,恳切要求沈老回家看看,家乡的亲人很想念他。沈老强烈地抑制住一涌而上的乡愁,神色凝重地对堂侄说:“培光,回去告诉亲人们,我的工作太忙,无法离开,请大家谅解!”随即又再三嘱咐:“我工作方面的事不要回去冲壳子,请代我向亲人们问好!”。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沈老为了石油何尝不是如此!1958年四川石油会战,他是文昌寨区的副队长,工作地点就在岳池县,没有回家;2003年处理开县井喷事故,他是国务院专家组组长,依然没回……
屈指算来,沈忠厚有5次回了大竹。2008年大竹中学90周年校庆是专程赶回来,其余4次都是顺道停留。
他十分关心大竹的发展。80年代初在西南石油学院开完会,在通往重庆机场的途中停歇于大竹县城。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的苟必伦同志亲自陪同他。当得知苟必伦曾于文革期间就读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时,二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因为北京石油学院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仅一条马路之隔(北京石油学院于1969年迁址山东)。沈老在苟必伦县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庙坝镇附近一个钻探天然气井的井场,沈老查看了有关地质钻井资料,与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了有关技术问题,并对该井钻开气层和投产有关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中肯意见。以后两次到竹城,都与县里谈到了浅气层利用问题,因投资问题,没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应用途径,未能如愿,这成了他很长时期的一块心病。
提及故园,他首先想起了母亲。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深深感谢生他养他育他诲他的母亲,每每念及,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母亲病重时,他在油田会战,弥留之际也未能看上一眼离别多年的儿子。但老人家完全理解自己的儿子,支持儿子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几位堂侄的照料下,安详离去!
最令沈老唏嘘不已的是1987年初夏。当时在川东云台指挥部(现重庆市长寿区)开会,老家就在附近,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开完会回去看看。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沈老认不出自己的故乡了。后来凭他记忆中的双河大桥,确认了这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双河乡(1981 年因地名普查同名改为“天城”)。
堂弟沈才宇闻讯赶来引领沈忠厚回家。从公路下车踏上久违的石板路,厚重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极目所望,远山尽翠,沈家大坝湾屋舍散落,像一串断线的珠子,掉落在大山脚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沈老与堂兄弟沈忠涛、沈忠吉、沈忠良、沈忠建等相见一愣,刹那间,大家相拥而泣,几十年的相思苦,倾刻化为点点泪滴!
随后,沈老来到母亲坟前祭扫,以求慈母宽恕自己未尽孝道之责!灿烂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投下一地的斑斓,印在沈老身上,似母亲慈祥地抚摸,这位伟大的母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骄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九泉含笑!
沈忠厚院士回到故乡
沈老与亲人们在堂弟沈忠吉家吃了顿40年一回的团圆饭,总共在大坝湾呆了3个小时,就与亲人们挥泪作别!
作别前有件事让他非常伤感,多年来,一念及此事心里隐隐作痛。亲人的房子有些年头了,屋檐黑瓦日晒风吹、雨淋夜露,残垣罅隙处长着斑驳藓苔,确实不能再破了。亲人希望能帮助解决一点水泥予以修补,他流着眼泪坚决不同意,“还是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开发家乡的山山水水,总会可以致富的。”让当时在场主动提出帮助解决的川东钻井公司领导不知所措。
其实,这种严格的背后是他对亲人的愧疚,对家人的愧疚,对事业的热爱!
是的,堂侄沈培光去石油大学(华东)返乡时,他不动用公家的小汽车,而是喊大儿子用摩托送到东营火车站。
沈老于事业是伟大的,生活是平凡的。亲人们理解他,支持他,为拥有这样伟大而平凡的亲人引以为豪!
如今,沈老走了,从此阴阳两隔。
噩耗传来,人们沉痛的心情,比家乡那大山的山路还要曲折幽深!
永别了,沈老!
安息吧,人民的好儿子——沈忠厚院士!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郭宪伟、何永康
副总编:
张永康、李顺治、周晓霞、华 尔
总编助理:
杨爱民 吴贤碧 齐眉儿
执行主编:
胥树东、梁冬梅、张联芹、李朝艳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资中县郁树船香教育集团
理事会成员:
陈志越、唐祥华、蒋大根、王郁香